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2010-08-15 00:49柴九昌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创新型心理素质素质

柴九昌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创新型国家视域下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

柴九昌

(信阳师范学院体育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文章分析了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以及创新能力之于大学生就业素质的重要作用,提出了“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以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为根本,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以综合能力提高为目标”的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策略,并着重探讨了如何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强化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问题。

就业素质;创新精神;创新行为;创新性格

一、大学生就业素质的构成

大学生的就业素质,是指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心理意识品质和知识技能品质的总和。近几年有很多学者都对大学生的就业素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刘毅副教授把学生的就业素质分为基本素质、中层素质和精英素质三类;宋爱忠认为,就业素质最少应包含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精神状态三个维度。虽然他们的分类不同,但他们都认为就业素质应该包含专业基础知识、道德修养品质、踏实刻苦精神、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持续的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创新精神和意识、身体素质等。纵观这些素质,也可以将其归纳为这样三个方面,一是专业知识素质,包括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水平、结构、技能以及学生的文化素养等;二是身体心理素质,包括学生的道德修养品质、踏实刻苦精神、正确积极的工作态度、心理调适能力、身体素质状况等;三是综合能力素质,包括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等。

二、当前形势下,社会对大学生就业素质的要求

1.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给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

2006年的全国科技大会上,中央作出了要把我国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使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建设创新型国家,核心是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基础是培养大批优秀的创新型人才。这就要求高校必须大力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毕业生,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2.在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背景下,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形势也呈现逐年严峻的态势,但是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尤其是文化创意产业单位和珠三角、长三角的高新科技单位越在感叹人才的匮乏。究其原因,这些单位在人才需求上除了传统的“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优异”外,更加要求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学生在他们眼里比其他学生更具备竞争优势。而随着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不断推进,必将会有更多的用人单位青睐于具备良好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毕业生,这就要求高校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的过程中必须注重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

3.培养具备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大学生是国家和用人单位的双重需要

在创新型国家建设背景和大学生就业日趋严峻的形势下,不管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要求,还是用人单位的需要,都要求当前的大学毕业生在具备以往的“基础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外,更要具备较好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因此培养塑造出“专业知识扎实、创新能力突出、综合素质优异”的大学毕业生,是当前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的高校刻不容缓的责任。

三、在建设创新型国家背景下,大学生就业素质的培养策略和途径

就业素质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关键因素,而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以及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都决定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在大学生就业素质培养中的重要意义。因此,在大学生的就业素质培养中,除了坚持对“基础知识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综合能力素质”进行培养外,必须将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贯穿其中,坚持以创新精神和能力培养为主线,以专业知识教育为基础,以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为根本,以综合能力提升为目标的培养策略。

1.在身体心理素质培养中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

身体心理素质,是学生就业素质的根本部分,主要包括学生的身体素质、品德修养和心理特点等。在学生就业素质中处于重要地位,也是高校学生培养的主要素质之一。因此,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就必须从学生的心理素质入手。

(1)实施创新教育,克服创新障碍。在邹巧灵副教授的研究中认为,很多学生缺乏创新意识是因为觉得自己“知识浅薄,阅历简短,还不能承担创造的重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必须大力实施创新教育,消除学生的创新障碍。要用一些成功的事例来引导学生,教育学生,使他们明白“人人皆是创新之人,人人皆具创新之能”,从而树立敢于创新、勇于创新的思想意识。

(2)创设创新环境,激发创新动力。美国心理学家索里·特尔福德认为,创造性是由主体生活在其中的那种“社会气氛”即“创造性环境”中培养出来的。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浓厚的创新氛围,用来感染和吸引那些具有初步创新想法,但又犹豫不决、无所适从的创新意识的萌发者,让他们能够从身边浓厚的创新氛围中激发动力,坚定意志,为创新创造扫清思想障碍。

(3)设立创新基金,提供创新保证。因为多数大学生在经济上的不独立,再加上本身创新意识的不足,动力的缺乏,致使有一些好的创新的想法都因为经济的原因而无法实现,因此,可以通过设立创新基金的形式来帮助学生实现自己的创新想法。并且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申请相关的创新项目,并对项目作品进行集中展示评选,评出创新奖项,也是对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锻炼。而且有了这样的保证,就更加能够调动学生自身的创新积极性,唤醒学生内心深处的创新意识。

2.在专业知识教育中突出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培养

专业知识素质是就业素质中的基础部分,是决定学生就业成败的关键素质。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教育的过程也是目前大学生在校期间最重要的学习过程,因此,在专业知识素质的培养中更要突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让具备了创新意识的学生有更多的创新实践的机会。

(1)在课堂教学中加入更多的创新性教学环节,引导学生逐步体会创新的乐趣和喜悦。尤其是教师应该在课堂上减少思想的灌输,通过教学情节的设计和问题的提示来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让学生通过自我的思考和学习来体会创新的乐趣和喜悦。

(2)注重教学中的创造性实践,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践是教学环节的重要补充,教师要重视教学的实践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学习,把课堂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方面可使学生深入掌握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取课堂上学习不到的知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也可以通过创造性实践得到检验和锻炼。

(3)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创新教育基地,为学生的自我创新实践提供保证。高校的学生社团大多都是由兴趣爱好相近的学生结合组成的,他们具有共同的爱好和性格特点,比较容易形成相互的鼓励和支持。因此,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社团,建立创新教育基地,让有创新想法的同学在社团中施展自己的创新思想,实现自己的创新理想,这样既是对学生自身的一种激励,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教育,非常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在综合能力培养中强化学生创新性格的养成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学生就业素质中的发展部分,是决定学生毕业后后续发展能力的素质。这些能力是学生个人性格特点的集中体现。因此,在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中也要不断强化学生的创新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创新性格。

(1)培养怀疑精神,激发创新意识。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难。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或实践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都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精神,就必须从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做起。首先要给学生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生活氛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专制会埋没人才,专制会窒息创新”。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管是在教学中还是在学生管理中,都要充分尊重学生意愿,充分发扬民主精神,给学生更多的话语权、更多的思想空间,从而来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问题意识。其次,教师要教给学生科学的怀疑和提问方法,可以引导学生从科学的辩证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思索问题、解决问题。只有这样,学生的问题和思考才不会偏离科学主线,才能真正起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作用。

(2)培养进取精神,激发创新行为。一个人的进取精神往往是决定一个人创新成就的重要因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特尔曼在对800名成年男性进行测评后,发现其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两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表现在心理素质上。在诸如进取心、意志力、兴趣性和坚持性等方面,成就最大组比成就最小组要突出得多。由此可见,一个人创新成就的高低,并不取决于智力水平,而是更多地取决于人格因素,尤其是自信自强的意志品质、克服困难的无畏勇气、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等。因此,培养学生拼搏进取的精神,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是培养大学生形成创新性格的有效途径。

培养学生的拼搏精神和创造欲望,首先要建立比较完善的创新激励体制,对学生的创新行为给予及时有效的激励,让学生从中能够体会到创新的喜悦,体会到创新的价值。其次,教师要能够做到“善于发现和善于培养”。要善于发现那些具有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学生,并能够根据其个人的特点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要有宽容之心,不要对学生的缺点求全责备,要能够包容学生的一些非原则性缺点,因为多数具有创新性思维的学生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学生。不能容忍学生的一些缺点,没有宽容之心,造就不了千里马。再次,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挫折承受能力和勇于承担的责任意识,不能承受失败的人永远不可能成功。

(3)强化创新习惯,养成创新性格。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在学生初步完成了创新行为以后,首先要积极地给予鼓励和肯定,促使其将创新行为转化为自身的创新习惯,从而形成稳定的创新性格;同时,还要做好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确认识和评价创新的意义,从而激发他们创新的深层动力。其次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观,要让学生明白创新之路的艰辛和曲折,要培养他们“耐得住寂寞,受得了冷落”的意志品质,更要让他们明白“鲜花和掌声之于成功的意义”,要让他们能够做到“荣辱不惊”。只有这样,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意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地转化为学生的稳定的创新性格,进而成为就业素质中重要的一部分,为学生的就业择业和就业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祖国的明天贡献更多的智慧。

[1]刘毅,宗岚.大学生就业素质的结构及有效就业指导的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08,(3).

[2]宋爱忠.当前大学生就业素质结构的定位[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7).

[3]邹巧玲,李芬.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思考[J].怀化学院学报,2009,(1).

G64

A

1673-0046(2010)5-0107-02

猜你喜欢
创新型心理素质素质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素质是一场博弈
什么是重要的素质
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心理素质
论新闻记者的心理素质与写作思维
开展“解烦恼”活动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