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福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论高校校园文化的本质特征及其价值功能
陈福喜
(绍兴文理学院,浙江 绍兴 312000)
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群体文化,具有独特的本质特征,呈现出超前性、广泛性、层次性和包容性。高校校园文化在促进学生健康全面成长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功能,具体表现为德育与导向价值、启智与交流价值、规范与约束价值、调适与娱情价值、传承与创新价值以及凝聚与辐射价值。
高校;校园文化;本质特征;价值功能
高校校园文化是指自学校创办之日起,经过长期教育实践逐步形成的,以高校校园为载体,成员在校园内生活、工作、学习、科研等活动中所构建积累的各种文化形态的总和。它伴随着全体师生员工的思想、认知、行为、意志、情感等不断碰撞、磨合直至相互融合凝聚而成,具体包括全体成员的精神风貌、道德品质、生活方式、人际交往、情感汇聚、教风学风、校园美化等。因此,高校校园文化绝非仅仅是各种活动的简单相加或组合,它是经过长期营造、不断融合、逐渐凝聚的一种精神气质,它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一定程度上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折射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
从高校校园文化资源形态而言,高校校园文化由三种形态构成,即表层的校园物质文化、中层的校园制度文化和深层的校园精神文化。校园物质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包括校园自然环境(如校容校貌、校园建筑风格、特色、布局以及校园绿化和美化)、教学设施、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如文化活动中心、校报、广播站、宣传栏、橱窗等)、校园的物化形态设施(如校徽、校标、校服、校歌等)。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障,是时代、民族的特点和科学民主精神在校园的积累和沉淀,体现了校园文化的整体特色,它以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而体现,如教育教学、科研管理、后勤服务、学生工作等制度规范以及学校独特的风俗礼仪等。校园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核,是深层次的内驱力,是师生共同信念和追求的反映,集中表现在师生的价值观念、集体氛围、团队精神、文化底蕴、学术风范以及理想信念等,对整个社会文化也起着示范和“导航”作用,为社会不断孕育出新的思想观点、理论学说和精神食粮。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高层次群体文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高”。首先,这个高是因为进入高校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均已完成了基础教育并且都经过了不同程度的筛选,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其次,高校的教师都是科研与教学相得益彰的双高型人才;再次,高校是高品质文化的产生地,在各个方面都要比基础层次的中小学校园文化更有内涵,处于更高层次。因此,它具有其独特的特征。
1.超前性。大学是知识分子最集中的地方,是出人才、出思想的场所,从校园文化的主导倾向,可以揣摸时代脉搏的跳动。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接受科学的经典理论,接受传统文化的哺育,另一方面又不满足于传统,急切地探求新理论、新思想、新观念。那些代表时代特征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等等,首先被大学生吸收、反映,在校园文化的土壤中滋生繁衍,具有超前性。
2.广泛性。校园文化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为学校成员广泛吸收社会多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提供各种渠道,也为每一个体聪明才智的充分发挥提供了舞台。从校园文化的主体来看,既包括学生也包括广大教职员工,因此校园文化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并作用于生活其中的所有的人。高等教育的大发展扩大了各高校的全国招生覆盖面,不同省份、民族的学生汇聚大学校园,形成了校园文化的人脉基础。加上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可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兴趣、不同年龄群体之间文化的和精神的需要,因而受到广泛的欢迎和得到广泛的传播。
3.层次性。高校校园文化有不同层次的表现,既有外显的和内隐的内容,又有物质层次的、制度层次的和精神层次的表现。外显文化即可见之于形的物质层文化,如校园布局、建筑风格、文化场所、生活设施、校徽校旗等;内隐文化即潜在于大学内部的属于意识形态的精神层文化,如大学人的理想追求、精神境界、价值目标、人际关系和校风教风学风等。此外,还有介于外显和内隐之间的制度层文化,既呈现外显特征又有内隐特征,主要通过文字形态表现,如大学的校训、规章制度、行为规范等。物质层文化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前提和条件,是制度层文化和精神层文化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内隐文化和制度层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深层结构和核心内容,它们最能体现一所大学区别其他大学的独特之处。
4.包容性。大学“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一般而言,大学师生的来源受地域的限制比较小。在当今高等教育国际化、大众化的趋势中,大学的大门已经向越来越多的人敞开。大学中人群的构成具有很强的包容性,而且大学承袭着“学术自由和学术自治”的优良传统,是各种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兴趣信仰的交汇地和思想自由、严谨治学、兼容并包的场所。
任何文化都赋有一定的功能,高校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高层次群体文化,蕴含独特的价值功能,不仅在高等教育和社会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高校办学实践中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为德育与导向价值、规范与约束价值、启智与交流价值、调适与娱情价值、整合与凝聚价值以及传承与创新价值。
1.德育与导向价值。当今信息社会,每个高校成员都有其特定的社会信息渠道。他们可以在校园里随时通过报刊杂志、电脑网络、电视、电话、收音机、手机等了解国内外的各种声音,头脑中容纳了丰富的社会信息,在校园里可广泛进行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热烈探讨,具有较强的德育功能。与此同时,高校校园文化的内容、形式及校园文化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对师生的影响是细致、深远和潜移默化的。师生每天又将所见所闻的大量信息带入校园,使校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信息汇集和思想交流中心。古今中外的各种思想观念都会给大学生以影响,从而逐步积淀为大学生文化心理深层结构中的一种意识。这种“双向互动”使校园个体形成对群体组织的参与意识和观念的认同,个人行为也会服从群体组织目标,形成校园组织一致的目标和个体成员趋同的价值导向。良好的文化氛围能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它能够通过营造正确的政治氛围和良好的环境,影响师生对事物的判断和看法,从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文明习惯,具有滴水穿石和润物无声的力量。
2.启智与交流价值。学习是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的主旋律,大学的学习与中学的学习不同,是一种自主性的学习。在学习过程中,个人常会遇到一些难题,这时校园成员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就是一件十分自然的事。而且校园内的这种探讨交流也是消化提高和融汇贯通课堂知识的有效途径之一。校园良好的教风学风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环境,它对成员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我们常常可以看到校园内某一成员的刻苦学习会带动其他成员勤奋读书的现象。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创造力,有着较强的启智功能。同时,与纷繁复杂的社会截然不同的是,校园是学生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大多数学生是第一次离开家庭来学校过集体生活,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有着不同的家庭背景和生活习俗,个性、脾气、习惯、爱好千差万别,有时甚至连语言都难以相通,这就使成员之间难免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矛盾,但为了共同的学习生活,大家都需要学会相互尊重、相互交流、相互体谅,以建立和发展友谊。
3.规范与约束价值。高校校园文化长期营造建立的共同的制度观念和价值观念对大学生有着规范与约束作用。校园群体对个体有很强的吸引力,同样个体对群体也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向心力,使个体把校园真正看成是自己“温暖的家园”,从而发挥师生的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功能,自觉地把自己的行为融入校园整体行为中去,规范、约束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使校园群体组织最大限度地释放出自己的潜力。管理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在校园生活中,师生在归属动机和自我实现需要的驱使下,会积极地与整个校园所倡导的制度观念和价值观念相协同,渴求归属和被集体所接纳,有意或无意接受来自全体的影响,以便成为集体中的一员,从而增加了个体的归属感和集体的凝聚力。
4.调适与娱情价值。高校师生在追求知识和真理、探索生活价值和意义、谋求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困难和挫折,从而产生各种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校园文化以其较高层次的文化氛围和精神财富,创造了一个调适人们心灵的校园这一场所。校园成员的真诚劝导和热心相助定会增强其战胜困难的信心,消除过多的忧虑和消极思想,减轻心理压力,具有较强的调适功能。高校校园文化首先以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价值取向和群体意识所表现出来的一种高度观念形态的校园精神,而与之相适应的整洁、优美、高雅、规范的环境文化,寓思想、情感、智慧、趣味于其中的方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使成员思想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及时释放心情、调适心理、消除矛盾,又能丰富文化生活、提高文化修养、培养高雅情趣,对生活于校园中的每个人都起着作用。这种陶冶情操与心情调适的作用主要以隐形形式存在的,却又是无所不在的、巨大而深远的。
5.传承与创新价值。高校校园文化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是长期积淀优秀传统文化形成的。大学从创立起就不断吸纳社会文化,将之进行归整,使之成为自身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相对稳定的构成予以保留,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过数代人的不断整合、融合、升华,成为大学文化的精髓。例如,北京大学在百年的发展和斗争历程中形成的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光荣传统,所显示的不断钻研、求实、创新、向上的优良学风,如今已成为北京大学独特的文化底蕴。大学不仅吸收不同的文化,也进行理智的批判和选择。大学不仅拥有具有文化创造精神与能力的人,而且存在着多种文化之间的接触与渗透,这为校园文化的创新提供了要素上的保证。校园文化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广大师生价值取向的先进性、校园规划的时代性、管理制度的优越性及教育方针的科学性。
6.凝聚与辐射价值。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对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催人向上的校风、校园精神有着重要作用。它能够以种种微妙的方式,沟通人们的思想感情,融合人们的信念情操,培养和激发人们的群体意识。在这种特定的文化氛围中,人们通过自己的切身感受,产生自豪感、荣誉感和使命感,以及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使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与整个学校联系起来,整个校园处处充满集体的温暖,使学生感到生活在一个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中。他们会以自己是这所学校的一员而感到自豪,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凝聚力和驱动力。高校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整个社会文化又具有着很强的渗透力、影响力和辐射力,在一定程度上又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折射出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
[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2]郑永廷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2001.
G64
A
1673-0046(2010)12-01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