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语言中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解析

2010-08-15 00:49吕雯霞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谐音汉语言数量

吕雯霞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英汉语言中数字的文化内涵对比解析

吕雯霞

(河南科技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汉英语言孕育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各有其独特的“内蕴形式”。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可以折射出众多的文化层面。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比较两种语言中数字文化在数量夸张和数字喜忌两方面的文化差异,旨在发掘英汉数字的个性文化。

英汉语言;数字文化;数量夸张;数字喜忌

数字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言,在日常生活或文学作品中可以折射出众多的文化层面,包括思维模式、哲学思想、宗教理念、风俗民情等。汉英语言孕育于两种不同的文化土壤中,各有其独特的“内蕴形式”。作为语言组成部分的数字,同样渗透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气息。汉语和英语各有不同特色的数字文化。本文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比较两种文化差异,旨在发掘英汉数字的个性文化,提高跨英语语言学习者交际中的文化修养。

一、英汉语言中数量夸张的对比

数词用作夸张(数量夸张)是汉语和英语所共有的修辞格。其中,英、汉民族都采用“十”、“百”、“千”、“万”(英语则用ten thousand)等常规满数进行夸张,属于文化共核。但是汉民族还有自己独特的“满数”概念,如常借助“三”、“九”、“三千”的数量夸张,属于汉民族独特的文化特征,而这些在英语中则形成文化空缺。

1.汉语中的“三”和“九”

“三”或“九”属于非常规满数。虽然汉语中的非常规满数还有不少,但最为典型或最为基本的当属“三”与“九”两个数词。所以一般汉语词典都为“三”或“九”专门列出“表示多数或多次”这一义项。英语虽然有时也用“三”或“九”来夸张,如说Three removes are as bad as a fire.(三次搬家如遭一次火灾)或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等,但一般英语辞书,即使专门的语言文化词典也不为“three”或“nine”专立这样的义项,可见英语中“three”或“nine”的这一用法带有某种偶发性。然而,汉语中“三”或“九”的这种夸张用法却是深深植根于汉文化的土壤中的。

汉语中“三”的满数概念与古代汉民族的哲学理论密切相关。《老子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也即世间的万事万物是由“三”衍化而来的。《说文》解释道“三,天地人之道也。”古代汉民族将整个宇宙宏观地划分为天、地、人,这种天地人的三分法有别于西方的物质、精神二分法。同时,“三”的文字形态与其满数概念也密切相关。《说文》中的“三”是“天地人之道”,也就是天、地、人的道术。上方一画为天,下方一画为地,而居中一画则为人,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古代汉民族的宇宙观。所以,汉语里有说不尽的“三”。例如:“三番五次”、“三教九流”、“三令五申”、“三六九等”等。

至于“九”,其音、形所蕴含的满数概念就更为丰富。《说文》解释“九”道:“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穷尽之形。”许慎的意思是,“九”乃阳数之穷极,而穷极这一概念就是从“九”那弯弯曲曲直至终尽的形象来体现的。“九”虽只两笔,但其中一笔竟包含了横折弯钩,一共转了三个弯弯,堪称汉语中转弯最多的笔画。由于其音、形、义的缘故,汉语中“九”充满着多、大、深、远、久、高等内涵意义。例如:“九霄云外”、“九死一生”、“九牛一毛”、“九牛二虎之力”等。以上含有“三”和“九”的数量夸张说法,无疑都难以用英语如数表达。

“三”、“九”之外,值得一提的还有“三千”,它的夸张用法也是汉文化所独具的。根据中国数文化的研究,不带零头的千位数中,用得最多的是三千。三千是三的倍数,是汉语数量夸张中使用频率最高的满数之一,仅就唐诗中就有不少的例子。如李白《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白居易《长恨歌》中“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李煜《破阵子》中“三千里地山河”等。由此可见,不管是十位数、百位数、千位数、万位数的“三”和“九”,都是汉语数量夸张中常见的满数。

2.英语中的数量夸张

李国南老师在其文章《英语关照下的汉语数量夸张研究——“三”、“九”的汉文化特征》中,对英诗中的夸张手法进行了研究。统计总篇幅达2434页,共发现数量夸张252例。统计显示,英诗的数量夸张所采用的数字高度集中在thousand(s),占总数近60%,ten thousand占13%,其余依次是hundred(s)、million(s)。统计表明,英语数量夸张中采用常规满数的例子占总数的90%以上,而其他非常规满数仅占8.7%,即22例。这22例非常规满数中又有12例冠以two,twice或twenty,例如twice two hundred(Byron,1954:133),twice ten thousand (Read et al,1952:300)或twenty times too good (Shelley,1994:354),twenty thousand (Keats,1994:298)等,其余则呈无规则分布。英诗中的数量夸张与古代西方民族的哲学思想有关。以古希腊哲学家、数学家毕泰戈拉为代表的毕泰戈拉哲学派“认为十这个数目是完满的,包括了数目的全部本性”,因此英诗中的数量夸张大量采用十的倍数,这大概可以解释ten thousand用的比较多的现象。下面我们看一例:

(1)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白居易,《长恨歌》)

(2)Four wives,and twice five hundred maids,unseen, /Were ruled as calmly as a Christian queen(Byron,1954: 305)

例(1)描绘的是唐明皇与杨贵妃的爱情,例(2)则是唐璜在土耳其苏丹王宫的所见所闻,同样是夸张宫女之多,英语用twice five hundred,汉语则用“三千”。这反映了英汉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思想。

二、英汉语言中喜忌数字的对比

对某些数字的崇拜与禁忌这一现象在世界各个民族都有,古今中外相通。从历史文化和语言发展的角度看,某些数字的吉凶象征与特定国家的神话宗教和哲学观密不可分。因此,一些民族认为吉利的数字被其他民族视为邪恶的象征。对于汉民族来说,除了宗教和哲学,谐音文化也是影响某些数字崇拜和禁忌的一个重要因子。

1.英语中的喜忌数字

从古希腊起,西方各民族就信奉“天人相分”的宇宙观,认为世界上万物都是对立的,故西方民族重对立,强调矛盾冲突,认为不和谐才是美。反映在数字文化上,就是西方民族视偶数为不祥,奇数为大吉(13是例外)。所以,表示庆贺时送给亲朋好友的鲜花应为1、3、5、7枝或者更多(13除外),而祭悼亡人时送花则应为2、4、6、8等双数枝。

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称“three”为完美的数字,它代表着开始、中间和结束。其作为西方文化里重要的一个数字是和基督教文化联系在一起的。基督教文化里有“三位一体”的思想,即圣父、圣子、圣灵。这就给“three”定了一个受敬仰、美好、完满的基调。这种宗教传统影响人们的社会生活,于是人们习惯于把事物一分为三,以图吉利。因此,西方人常说“Number three is always fortunate.”(第三号一定运气好。)“The third time is the charm.”(第三次准灵。)莎士比亚喜剧里也有All good things gobythrees.(一切好事以三为标准。)

“Seven”这个数字在西方文化中代表吉利,它同样缘于基督文化。《圣经》记载,上帝用六天创造了世界,第七天为休息日;上帝用七天造亚当,用亚当的第七根肋骨造了夏娃;耶稣劝告人们原谅别人要七乘七即四十九次之多;圣母玛丽亚有七件快乐的事,七件悲哀的事;主祷文共有七部分;圣灵有七件礼物等。英语中“七重天”专指上帝和天使居住的天国最高层,即天堂。故习语in the seventh heaven(ofdelight):在极乐世界,欢天喜地。

而“Thirteen”和“Friday”这个数字之所以为西方头号大忌,也不外乎神话和《圣经》两大源头。英语习语thirteen at table来源于家喻户晓的圣经故事“最后的晚餐”。在最后的晚餐中,耶稣被他的第13个门徒犹大出卖,罗马人于13日星期五将他钉死在十字架上。有人还把这一禁忌追溯到人类始祖亚当和夏娃,他们因为偷吃禁果被逐出伊甸园,时间正好是13日星期五。另外还有一个传说:在天国,一次款待阵亡英灵的宴会上,12位神同席就餐时,突然闯入不速之客凶神罗基,凑成13个人,结果使在座的最高之神奥丁的儿子遇难,其他众神也因此一蹶不振。这也是西方人认为13是一个不吉的数字的原因。因此,在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门牌、街道没有第13号;飞机、火车、剧院没有第13排;楼房的第13层也常用“12A”代替,每月的13日都不宜进行庆典活动等。如果生活中非要提及数字13,人们就用“a devil’s dozen”,“a baker’s dozen”,“a great dozen”等来替代。

2.汉语中的喜忌数字

(1)中国的哲学思想

中华民族自古崇信阴阳二元学说,重和谐,重有序,认为宇宙间万物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如《易经》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些话语中的数字运用,精辟地表达了宇宙间对立统一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这种二元思想观念渗入到中华文代的各个层面,所以自古以来中国人崇尚偶数,以偶为美为吉,讲究对偶和对称。说话办事喜欢好事成双、四平八稳、六六大顺、十全十美。节庆和喜事选双日子、送礼时送双不送单,结婚用双喜字。中国自古为文讲究语句对仗,从标志对仗成熟的唐代律诗和骈文到中文的独特对联,无不以“偶”为最高形式美。汉民族尚偶数的习俗反映到语言中,就是汉语中偶数及其倍数几乎皆含褒义,为美好、幸运的象征。

(2)汉语言的谐音现象

任何语言的语音结构都是有限的,而客观对象则是无限的,用有限的语音结构去表现无限的客观对象,便有了谐音词语,故谐音现象存在于各种语言之中。英汉两种语言有各自不同的语音系统,因此谐音产生的效果不同。汉语中人们对数字的喜好通常是由数字的发音与某些汉字发音相谐决定的,人们多取其音意或形意。汉语由于单音节词及同音字的大量存在,谐音非常丰富。英语则不同,人们对某个数字的喜好通常取决于其意义、音意或形意,直接观察获得,意义则需要分析。

谐音既是语言现象,又是文化现象,它跟一定的文化传统、民族心理、审美习惯等密切相关。从文化渊源上看,汉民族讲究对称、注重成双、喜联想、善比附及强烈的讨吉避凶心理,形成了自觉有意识利用谐音求取吉祥,或小心刻意躲避因语音似同或构字相关而造成不祥意义联想的习惯。这一现象又以“八”和“四”最具代表性。由于“八”与“发”谐音,便有了“发财”之意,似乎有了“八”,就能发(财)。在民间,“八”象征吉祥喜庆,人们在结婚或庆贺喜庆时,往往选择带“八”的日子。相反,“四”因与“死”谐音,因而被视为不吉利的象征,遭到忌讳。

[1]陈运香.汉英数字中的国俗语义解析对比[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151-153.

[2]李国南.英语观照下的汉语数量夸张研究——三、九、的汉文化特征[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4,(11):28-32.

[3]李国南.汉语数量夸张的英译研究[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2):53-58.

H315.9

A

1673-0046(2010)4-0204-02

猜你喜欢
谐音汉语言数量
勇闯长龙阵
《谐音词里的民俗》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谐音词的规则
统一数量再比较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头发的数量
绝妙的数字灯谜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我国博物馆数量达45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