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2010-08-15 00:49:04刘旭挺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能源经济发展

刘旭挺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关于发展循环经济的几点思考

刘旭挺

(兰州市社科院,甘肃 兰州 730030)

循环经济是一种新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是对传统的粗放型经济的变革和挑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的巨大消耗与能源稀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于市场失灵和外部性原因,市场本身无法实现循环经济的良性发展,必须通过政府的力量,积极进行技术创新,从制度、资金、技术等方面保证循环经济的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能源;市场机制

一、当前在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

1.伴随着经济高速增长,资源消耗增长过快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对能源的需求增加也越来越大。这种需求增加有多方面的原因,既有高耗能产业发展较快的原因,也有居民家庭生活水平提高导致的能源消费增加的原因。2007年,中国能源生产总量达到23.5亿吨标准煤,比1978年增长2.8倍,年均增长4.7%,已经成为世界上除美国之外的第二大能源生产国,能源总自给率为90%,仍然不能满足经济增长对能源的强大需求。以2003年为例,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1%,但耕地却减少了253.7万公顷,主要原材料消耗也明显上升,成了世界第一煤炭消费大国和第二石油、电力消费大国,同时消耗了占世界当年消耗总量近50%的水泥、35%的铁矿石、20%的氧化铝和铜。全国每年因缺水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已达2000亿元。

据世界银行测算,我国每年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已占GDP的6%—8%!据中国2001年西部生态状况的调查报告,西部九省区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占当年的GDP的13%。当前我国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已近极限,每年由于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超过1000亿元,同时每年用于改善环境的经费高达2830亿元。

2.在能源资源利用上,效率仍然很低

从目前的发展状况和能源利用上看,我们仍然处于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增长阶段。我国综合能源利用率约为33%,比发达国家低10个百分点;单位产值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倍多。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能源消耗,是日本的1 1.5倍,意大利的8.6倍,德国和法国的7.7倍,英国的5.3倍,美国的4.3倍;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钢材、铜、铝、铅、锌,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5.6倍、4.8倍、4.9倍、4.9倍和4.4倍。上述与价值量比较有关的结果,都存在按汇率法换算的缺陷问题,但是,即使采用购买力平价法进行比较,中国单位GDP能耗仍然过高。按照世界银行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结果,中国2007年的GDP也只有世界总量的百分之十几,与当年30%以上的钢材、煤炭和水泥消耗相比,仍然显得过高。

3.资源循环利用程度低

我国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但水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却比发达国家低50%以上。我国目前共生、伴生矿的利用率只有20%左右,矿产总回收率只有30%,而国外先进水平都在50%以上。我国铜、铅、锌伴生金属冶炼回收率为50%左右,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在80%以上。我国每年平均约有200万~300万吨废钢铁、10万~15万吨废杂有色金属等未被合理回收。国外城市垃圾资源的循环利用已进入综合利用阶段,其资源化利用率已达60%以上,而我国尚不到5%。以废纸为例,我国目前废纸回收率仅为20%左右,每年流失的废纸约600×104吨,相当于浪费木材2400×104m3,浪费森林资源10×104m3。据统计,目前全国垃圾填埋场和堆放场中CH4的排放量,相当于700×104吨左右的煤炭的能源潜力,直接经济价值达10×108元。

目前,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再生资源回收价值一年达到2500亿美元,年均增长15%以上。全世界钢产量的45%、锕产量的62%、铝产量的22%、铅产量的40%、锌产量的3O%、纸制品的35%来自于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同时,废旧物的回收利用还可节约大量能源,使废弃物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二、依靠市场机制发展循环经济的局限性

市场是通过供求、价格、竞争等一系列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配置资源的有效方式。企业是在既定的生产约束条件下寻求利益最大化的单位。消费者是在给定的收入水平下,追求购买到产品和劳务给自己带来效用的最大化,供需两种力量决定了价格,从而达到均衡的状态。厂商为寻求利润的最大化,会竭尽全力改进技术、节约成本以使自己降低成本,理性的消费者也会通过节约和提高物品使用效率使自己的效用更大化。在市场体制下的这种节约是由市场机制本身的竞争性、趋利性、开放性等特点促成的。但是由于市场经济本身具有的内在功能的缺陷和外部条件的缺陷,会出现市场失灵,例如,由于公共物品具有不可分性、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市场不可能自发地、有效地提供公共物品;市场机制调节也难以解决外部效应问题,市场机制也不能控制垄断的形成和发展等等缺陷。

1.市场经济难以解决增长速度与循环发展之间的矛盾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各微观主体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购买商品的效用最大化,政府追求GDP增长的最大化。这样一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考虑循环经济的实践成本——如果利用循环经济生产带来的收益大于不使用时,则会采取循环的方法,相反则放弃。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在处置一件可重复利用的物品时,如果该物品重复利用的效用大于再次获取这件物品所付出的成本时,则会选择重复或回收利用,相反则也会放弃循环使用。同样,作为微观经济中的重要主体——政府,它追求的是自己政绩的最大化,譬如说在招商引资过程中,如果该项目带来的收益给自己的政绩带来的好处大于该项目的污染或负面效应给政府增加的成本,则政府必然会引进此项目。这些年来,我国考察地方政府政绩时片面注重GDP增长,助长了这种高投入、高能耗的粗放型经济的进一步蔓延。

因此,各个微观主体都会从自身利益出发,以“经济人”的角度作出选择,如果循环经济没有利可图,那么这种高能耗、高浪费的粗放式消费和发展会持续下去,不能依靠市场自身得以解决。

2.市场经济无法解决“公用地的悲剧”

1968年,哈丁(Hardin,G.)在《科学》上发表文章,提出了“公用地的悲剧”理论。哈丁发人深省地总结道:“这就是悲剧所在。每个人都被锁在一个迫使他在有限范围内无节制地增加牲畜的制度中。毁灭是所有人都奔向的目的地,在信奉公用地自由化的社会中,每个人都追求各自的最大利益。”在这里,“公用地”可以指牧场、水源、矿藏等共有资源,而放牧者便是企业、消费者或政府。企业在逐利动机下,都想利用公共资源生产更多的产品,如过度开采煤矿、滥伐森林等都是企业作为放牧人只承担很小的成本而使人类的“公用地”急剧减少的事例。“理性的”消费者也只会按照商品的边际效用和价格的关系来确定自己对商品的消费数量,而不管消费本身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作为政府,在以GDP增长率为考核政绩观的标准下,也会不惜长远利益过度依靠开发土地、矿产资源来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深圳为例,地区生产总值在全国城市中每年都排在前几位,政府可谓政绩卓著。而再看看它的土地开发情况,它的可用面积与香港差不多一样大,香港开发了100多年,只开发了其土地面积的20%;而深圳开发的时间不长,其土地已基本开发殆尽,而国民生产总值却只有香港的1/6。

“公用地的悲剧”告诉我们,市场通常是一种配置资源、节约资源的有效方式,但对于产权制度安排不清的公共资源通常无能为力,循环经济无法在市场制度下良好发展。

3.市场经济无法使自然系统和经济系统达到和谐的统一

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是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基本条件,没有自然资源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将是一句空话。由于市场经济追求私利最大化的内在特性,以及市场经济忽视自然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结构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共生关系,以及市场经济忽视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传递、迁移、循环等关系原因,造成了两者尖锐对立的局面。电冰箱固然可以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其消耗的电能和其在使用过程中散发出来的有害气体,却为我们的生活造成了长远的负面影响;汽车给我们出行带来了方便,但我们却不得不为之付出相应的代价;更多的废气排放、更多的道路拥堵、愈加肥硕的身躯和愈加烦躁的精神状态……而这些代价,有哪一个被当成负面效应从GDP统计中予以剔除呢?因此,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市场经济体制无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持续发展。

而循环经济通过物质反复循环流动,使市场经济主体追求经济利益的活动能和谐地纳入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活动之中,使市场主体既能获得经济效益,又能获得社会环境效益,使人类的经济活动尽可能地减少对环境的损害。

三、技术创新是实现循环经济发展的必要保证

唯物主义历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经济社会才能得到发展,我们所谈的循环经济才有实践上的发展需要。从循环经济要求体现的“3R原则”和低开采、低投入、高利用、低排放的特征来看,无论是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还是引导绿色消费、发展环保产业,都离不开科技进步的支撑,没有技术上的可行性,就没有经济上的可行性。发展循环经济对我国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日益迫切的战略需求。从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上看,在生产过程中,提高能源使用率、开发清洁无污染新能源都要求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这不仅仅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同样也是减少排放污染物废弃物的重要前提。从不可再生资源的处理上讲,如污水处理、工业废气排放、废旧电池轮胎的回收……也需要通过相应的技术变废为宝,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可再生资源,最大限度地减少造成污染的废弃物的排放。我国企业污染严重和资源消耗大的主要原因,正是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水平低、工艺落后造成的,因为科技水平的高低、设备的先进程度直接决定了“三废”产生量的大小,所以我国要大力发展高新技术,推进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通过科技创新,促进原料和能源循环利用,降低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和污染。

政府在支持鼓励技术创新改造上,建议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开发建立包含环境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资源化技术和清洁生产技术在内的绿色技术体系,提升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水平。其次要组织重大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示范工程,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第三要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链接技术,把循环经济各个方面的研究纳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四、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和措施

1.大力开展宣传教育,树立发展循环经济观念。通过宣传教育,使企业经营者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大力提倡绿色消费,引导消费者自觉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大力开展宣传教育,要求各级政府深刻领悟十六大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方向。

2.建立和完善发展循环经济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建议制定《循环经济促进法》,并在《环境保护法》及相关法律中制定适合我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的循环经济促进条款,从制度上保证促进循环经济有法可依。

3.以制度创新构建资源再利用和再生资源生产环节的盈利模式,使市场条件下循环型生产环节有利可图。可采取的措施包括:(1)价格改革。完善自然资源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反映稀缺资源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稀缺资源的不同用途实行差别定价,以价格为杠杆更好地配置资源。(2)税收财政政策改革。建立健全有利于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循环经济的的财税政策体系。适当调高污染排放征收标准,使负外部性内部化。对循环经济产业实行减税政策,对使用循环能源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高耗能产品的使用征收特别消费税,调整高耗能产品进出口政策,政府采购时优先考虑循环经济产品。

4.调整产业结构,从政策上大力扶持循环经济的发展。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新型化工业道路。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和新能源等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加快低耗能、低排放产业的发展。限制高物耗、高能耗、高水耗的产业,千万百计降低能源消耗占产值的比重。

5.结合投资融资体系,加大对循环经济发展的资金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对环保、循环经济产业的贷款支持,对中小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予以贷款贴息。加大对有利于发展循环经济、环保产业的科研项目、技术研发的投入。加强国际和区域间的合作,积极申请UNEP、UNDP等国际机构的资金和技术援助。

[1]马 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9.

[2]彭易成,张霞.循环经济与传统经济学的比较研究[J],

宏观经济,2005,(5).

D6

A

1673-0046(2010)4-0064-03

猜你喜欢
能源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今日农业(2022年14期)2022-09-15 01:44:56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 08:56:36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民生周刊(2020年13期)2020-07-04 02:49:22
第六章意外的收获
小学科学(2020年5期)2020-05-25 02:58:24
用完就没有的能源
————不可再生能源
家教世界(2019年4期)2019-02-26 13:44:20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华人时刊(2018年23期)2018-03-21 06:26:00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 02:24:01
福能源 缓慢直销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13:52:53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
汽车零部件(2014年9期)2014-09-18 09:1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