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庆铂,吴 晨
1.天津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中心,天津 300387;2.天津开发区第一小学,天津 300457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教学中 “以教师为中心”、“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时代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提出,就是要改变老师讲、学生听在传统教学中所形成的习惯或模式,在教学过程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其整体素质,使其创造性思维得以发展,通过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达到教学相长、导与学和谐发展的互动效果。并且,“互动式”教学模式还有利于构建平等、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学生之间也能形成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机制。
“互动式”教学,就是把教学活动看作是师生之间心灵上的一种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充满动态发展的教与学统一的互相影响和互相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互动式”教学模式,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现代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以训练为主线、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该教学模式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钻研与小组讨论,以调研、讨论、交流设计心得等方式学习。而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处于主导地位,起引导、补充、归纳和完善的作用,教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体现双向互动的关系。
“互动式”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创新能力为目标,在学生的充分参与、自主学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教学过程中,使学生爱学、会学、善学,养成学习习惯,提升整体素质。具体来讲,包括以下四个方面:首先,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其次,形成新型师生关系,增进师生感情;再次,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提高整体素质;最后,促进教学相长,使学与导和谐发展。
该教学模式包括五个环节,主要参与者是学生,五个环节的活动都是在教师的主导作用下进行的,使其不偏离教学目标。图中主体部分双箭头代表互动,下指箭头代表操作顺序,上指箭头代表下一环节是上一环节的修正和完善。
该教学模式中的“互动”既包括师生互动,又包括生生互动。师生互动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中,而生生互动主要体现在分组活动和组际交流中。
情境是指进行某种兴趣互动所必需的、由一定物质因素和精神因素构成的外在环境,即互动所需要的氛围。情境对师生的互动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学生逐步达到最佳的互动状态。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如实物情境、故事情境、问题情境、多媒体情境、谈话情境及小品表演情境等,教师要根据具体学科性质、教学内容、学生身心特征等灵活运用。
创设情境的目的在于引出问题,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兴趣,从而引起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互动教学中的问题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互动的题目,二是指互动所要解决的矛盾或疑难,问题主要来自学生的学习、生活和所接触的最新信息,问题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互动中能起到关键的作用,只有情境而无问题的互动是没有明确目的的互动。问题可以激发学生参与互动的兴趣、探索的欲望和创造的热情。
根据设计的教学情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要主动去研究、探寻知识,进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媒体等之间的信息交流。探究是互动的前提基础。
在该环节进行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实际教学需要采取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操作就是学生动手解决实际问题,操作的过程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充分自主互动的过程,分为动作操作和智力操作两种。像分析文章、讨论等互动就属于智力操作。而在互动课中,动作操作最能体现互动模式的特点。只有通过具体操作互动,才能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才能发展学生的创造力。
在分组活动中,学生通过观察、调查,交流、讨论、分工、协作等实际操作,对上一环节提出的问题情境进行探讨研究,最终提出解决方案。而教师在这一环节中所要起到的主要作用是导学,指导学生去做而不是教会学生如何去做,不要根据既定答案否定学生对问题做出的任何结论。只要学生言之有理,就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鼓励学生创新。但对于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疑难点,教师可做出适当的点拨,给予正确、积极的引导。
现实的课堂中,很多教师无视学生的能力,以居高临下的姿态讲解教材、归纳知识,剥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导致学生主体地位丧失,好奇心与创造欲日渐减弱。在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中,我们应打破这种局限,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让学生在辩论或讨论的基础上自己建构知识。基于上一环节的分组探究,各组成员提出了问题的解决方案,因此,在素质建构这一环节中,可采取组际交流、全班讨论的形式交流解决方案。在此过程中,教师可教会学生归纳知识的方法,对学生归纳不完善的地方做适当补充说明,完成知识的建构并进行诊断性测试。在测试的基础上,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做出评价,使学习效果得到及时反馈,肯定学生的成绩,树立其自信心,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努力的方向。上述环节的锻炼是学生的思考、探究、操作与教师的激趣、导学、评价、讲授同步进行,一方面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达到对其智力因素培养的目标;另一方面,诸如技能、情感、价值观等方面的非智力因素也得到了锻炼和建构。尤其是“互动”过程中形成了学生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师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对于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交往意识、竞争意识与合作意识很有帮助。
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只是完成了认识上的一次飞跃,但整个认识过程还未完成,还应进一步巩固、深化、迁移认识。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展示拓展性材料,提供新的变化了的问题环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提高迁移应用能力。并且,教师在该教学环节中更应大力渗透情感等非智力因素的教育,把教学目的进一步深化、升华,使学生不仅学习知识,并且促进其关心社会、陶冶情操、开阔思路。
这是对整个互动过程和互动效果的评价。总结的目的是检查互动实施的成与败、得与失,促成认识的上升和思想感情的升华,并为后继互动的开展提供参照性建议。并且,总结评价不仅是课堂上要进行的,还要贯穿于整个学期或学年的每个阶段。
同时,评价也是必要的。教师不仅要评出表现良好的小组及个人,给予适当的鼓励及奖励,还应注意观察在不同的组织形式中学生的反应,以及哪些教学方式更适合教哪些教学内容,更受学生欢迎,效果更好。除此之外还要注意收集学生的意见,对教学不断进行调整。同时,学生也会根据本节课自己和其他同学知识的掌握情况对自己做出评定、总结,对教师给予的信息反馈不断反思,以便更好地进行日后的学习。
此外,思考过程是贯穿于互动的全过程中的。思考是互动过程中比较深刻和周密的思维互动,思考源于所提问题与学生已有的知识、技能之间的矛盾。互动课实施的过程离不开思考,在互动前,要有一个互动构思与互动设计;在操作过程中,要积极思考如何克服困难,解决矛盾;在互动结束后,师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正确评价。
作为一种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互动式”教学模式正确处理了“导”与“学”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获得知识、情感、行为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全面素质的建构,同时形成学生之间良好的合作与竞争机制,建构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并且,当前我国各阶段、各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该模式的各种实践成果也证明了这种教学模式的可行性。本文是基于该模式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建构了一个基本的“互动式”教学模式。但我们在倡导运用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同时,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这种教学模式自身的局限性。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不能单一地、自始至终地使用这种教学模式。并且,如果我们一味地使用而不去完善、创新,这种模式早晚也是要遭到摒弃、淘汰的。这就要求教师在面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时,不能遵循固定不变的教学模式,必须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地组织教学,灵活地采用各种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要素,不断创新,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1]刘晶波.师生互动行为研究[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吴秀云.“互动式”教学模式探析[J].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02,(1):22-24.
[3]陶文中.“建构式互动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与实践[J].课程与教学研究.1999,(2):62-70.
[4]皮晓彩.互动式教学模式新探[J].广州大学学报.2005,(4):91-93.
[5]喻 国 华.网 络 互 动 教 学 模 式 的 运 用 [J].教 学 与 管 理.2005,(2):85-86.
[6]高亚丽.“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邹议[J].教学与管理.2005,(6):84-85.
[7]张永年.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探讨[J].包装工程.2005,(25):228-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