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廷波
天津财经大学,天津 300222
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美国的金融危机在全球引发的经济寒流,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为了帮扶中小企业的发展,2008年以来,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在财政、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和支持。但是中小企业的发展仅依赖于政府的支持是远远不够的,提升企业自身素质也是解决融资难问题的关键所在。
中小企业的资金融通主要是借助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两种渠道。内源融资是指公司经营活动结果产生的资金,主要由留存收益和折旧构成,是指企业不断将自己的储蓄(主要包括留存盈利、折旧和定额负债)转化为投资的过程,因此企业的经营业绩和自我积累能力直接决定了其内源融资的能力;外部融资是指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向企业之外的其它经济主体筹集资金,银行贷款是当前我国中小企业外部资金融通的主要方式。可是,银行放贷的首要目标是资金的安全性、流动性和收益性,因此,中小企业自身素质的高低也就决定了其能否获得银行的贷款。
当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一般是由具有血缘关系的人共同创立,大多实行家族式管理,许多经营者的管理能力和素质不高,在观念和管理模式上墨守陈规,缺乏现代管理理念,对企业的发展前景规划性不强,不重视企业发展潜力的积累和培养。于是在企业经营上表现出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不健全,产权结构不明晰,员工积极性不能得以充分调动,经营效率不高,对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构成严重阻碍与威胁,从而导致自身积累能力低,内源融资前景堪忧。
根据我国第三次工业普查资料,在装备上,以中小企业为主的机械、棉纺织行业中,机床年限属于20世纪70年代甚至更早的占全部机床的比重高达38.1%,棉布织机占比也高达31.7%;在技术人员构成上同样不容乐观。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农村,有相当一部分职工文化素质较低,技术人员更为缺乏。据统计全国大型企业每百名职工中拥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10.46人,乡及乡以上的中小企业仅 2.96人,仅相当于大型企业平均水平的28%。为数众多的乡及乡以下的小企业甚至没有具有专业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和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
中小企业为了节约成本,很少招聘具有一定知识技能的专业性财务人员,企业大多财务管理较为混乱,财务核算随意性较大,企业开支存在盲目性,经营信息不透明、公开程度低。同时,大多数中小企业也不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财务报表进行审计。这种现状不仅使金融机构难以获得企业有关信息,造成对其贷款风险难以把握,而且中小企业在寻求贷款时也很难向放贷机构提供其信用水平的证明材料,致使银行不得不采取保守的“惜贷”方式,从而增加了企业外来资金的融通难度。
中小企业信用意识淡薄、资信度差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其中一方面是由于企业规模有限,资金缺乏,偿债能力弱,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中面临的风险大,一旦遭遇资金链断裂、社会变革或者经济危机,很容易造成资不抵债,宣布倒闭,无力偿还银行贷款;另一方面在于一部分中小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后,不是努力提升产品的技术含量,降低成本,提高市场占有率,而是想方设法拖欠贷款利息,逃避债务,给企业形象带来恶劣影响;还有,部分中小企业对所借资金的使用有很大随意性,未按照贷款合同的要求用款,加之中小企业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加大了银行管理和监督的难度,资金往往被投资于比银行预期风险更高的项目。
众所周知,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保证信贷资金的安全性,可能会要求中小企业提供贷款抵押。而中小企业是从无到有,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经过艰苦的奋斗一点点成长起来的,企业规模小、资金少,土地、厂房、机械设备等固定资产数量有限,再加上产品附加值低,这些先天不足导致其贷款抵押品不足,从而为其取得贷款增加了难度。
管理者在企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尤其在投资项目的运作中是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其素质和能力往往决定着企业的前途和命运。只有真正掌握现代企业运营管理知识的管理者,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企业选择更优的航道前行,才会规范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不断提高生产效率,逐步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生命力。而目前大多数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就是企业的投资者,可以说,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不具备企业管理者应有的各项素质,因此,投资者的首要内容应是选好企业经理人,包括其道德信誉、经营管理能力、知识结构、团队意识等等,要借此从根本上改变企业的经营管理现状。
信用是企业生存发展过程中必须时刻坚守的准则,任何一个企业绝不能为一时的小利而失去赖以生存的信用。失去诚信、信用不仅不能取得银行贷款,还会失去生产合作的伙伴,甚至如果在产品质量上失去诚信,还会受到法律的严厉制裁。因此企业管理者要以“信”字当头,时时刻刻都要讲诚信、守信用,应在“有借有还”的良好信用环境下逐步改善银企之间的关系,这才是企业生存发展之道。
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集中在服装、冶金、食品等技术门槛低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由于受资金、规模、技术的限制,自主创新的能力较低。然而一个企业创新能力的高低,将直接关系到其竞争力的强弱、生产力水平的高低、企业素质的等级,因此中小企业一定要抢抓机遇,努力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针对这种现状,可以借助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深入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或者采取模仿创新战略,在模仿中实现技术和经验的积累、消化和吸收,然后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开发创新,产生一种“后发优势”。这样既回避研究开发竞争所带来的风险,又可以逐步提升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并最终转化为企业快速发展的动力和竞争力。
人力资本已成为企业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吸引高素质人才、提升员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这首先要求存在家长制的中小企业要抛弃非理性的血缘、亲缘理念,制定统一的奖惩措施,努力建立起一种优秀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高素质人才的加盟。与此同时,还应建立有效的员工培训体系,按照不同岗位的特点和需求,对企业决策层、执行层和一线操作层等不同层次的员工进行培训,改善员工队伍整体素质,实现中小企业资金的良性循环。
[1]高正平.中小企业融资新论[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