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

2010-08-15 00:50任远金陈双
铜陵学院学报 2010年5期
关键词:形式教学模式体育

任远金 陈双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

任远金1陈双2

(1.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安徽铜陵244000;2.铜陵学院,安徽铜陵244000)

文章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从高等学校体育思想变革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两个方面,对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主体性地位进行了分析。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体育教学结构体系的中心环节,受制于学校体育思想变革和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影响,无论高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发展何种变化,都是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特征,强调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主体性地位。

学校体育思想;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体性

高等学校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是人生体育的中间环节,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大学时代受到良好的体育指导和培养,会对学生享受体育的权利意识、对运动快乐的体验等具有重要意义,体育课程就是实现大学体育目标的主要手段。课程是教育活动与教育改革的一个热点问题,社会的每一次转型和变革都必然伴随教育中的课程改革,课程改革反映社会的变革与需求[1]。体育教学作为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主要手段,在新的课程理念下,现代体育教学观念的一个根本性转变就是在确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有主导作用的同时,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体育教学结构体系的中心环节,朝着以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的方向发展。

一、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定位及内涵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同于体育教学模式,它是体育教学模式的一个构成环节,置于体育教学模式结构体系中。体育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体育教学原则,在一定教学条件下,为实现体育教学目的任务而形成的有效的教学结构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法体系[3]。是体育教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形式,是用于设计课程、选择教材、规定师生活动的体育教学基本框架和系统。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了实现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而确定的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关系的组织结构方式[4]。是根据体育教材内容的特点,授课学生的具体情况,体育实践教学环境而采用的体育教学方式。它受到一定的体育教学思想、一定的学生和场地器材以及教学内容等条件所限制,而且各种组织形式都有自己运用的条件。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育目的为前提的,它与体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一样,是教学必须凭借和运用的教育媒介,是实现健康第一指导思想下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证。科学、合理、有效的教学组织结构方式,是充分调动师生两方面积极性,融洽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提高教学效率的组织保证;有助于更好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和学生的学习质量;对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情感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是实现单纯追求学生的技能水平转向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来,达到全面“育人”最终目标的重要手段。

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

1.学校体育思想变革下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1)“健康第一”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学校原有的体质教育思想是以“发展学生身体,增强学生体质”为主导,它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直接效果和运动强度、负荷的安排。在此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采用的是自然班教学,以教师“填鸭式”的教学为主。教学组织形式运用集体化教学,以统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在强调规格化中忽视了学生个体的需要。偏重技术和体质教学的“三基”教学组织形式,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情感体验、创造性的培养有缺失,过多体现社会价值而忽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教学中往往把学生当做教育的对象和客体,注重教而不重学,注重统一而不重多样,注重管教而不重自觉,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煞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进入21世纪后,以体质教育思想为主导的学校体育已不适应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健康第一”思想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由于学校体育思想的改变,在此思想指导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是必然现象。体育教学模式的重要环节——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作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证,也必然会引起多种形式的变革。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变革,突出强调体育教学在建立为学生健康服务基础上,实现以学生为本,长远关注学生的立体层次发展,充分满足学生各方面的深层次需要,体现出“健康第一”思想下的学生主体性地位。

(2)终身体育思想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内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生活化、实用性,力求与未来终身体育相衔接[5]。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要能满足学生的现实、未来和“终身体育”的需求,要有利于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21世纪学校教育的发展,使得学校体育将表现出社会化、终身化、生活化、多元化、个性化趋势。体育教学应根据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和历史使命来指导和规范体育各要素和各环节的改革,使之顺利地与社会体育接轨,并纳入终身体育、生活体育的轨道。同时应突出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注重体育学习的文化性、娱乐性、生活性、实用性的特点,并充分满足他们的需求和渴望,让体育为学生健康、学习、生活服务。使学校体育教学与学生实际需要贴近,教学目标具有个性化的特征。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实现终身体育思想,达到体育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重要保证。大学生在学校接受体育文化素质的培养时,力求与未来终身体育相衔接,学习中如果个体的发展未受到应有的重视,学习的动机和积极性受到挫伤,对其学习的效果和终身体育意识和手段的形成会产生不利影响。在贯彻终身体育思想引领下,把握体育与健康教育知识技能的时代性,并使教学重心向未来转移,从体育教学的功能出发,确立以“终身体育”思想为指导,体育教学织形式改革为中心,提升体育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促进学生终身体育思想的形成。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改革下的学生主体性地位分析

(1)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就对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解而言,以往大多局限在课堂教学结构的组织安排上,如教学组织一般分为班级集体教学、分组教学、个别教学(辅导),在分组教学中强调体育能力分组、体育兴趣分组、性别分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是多维性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反映的是教学活动中人员、时间和空间的组织和安排[2]。上述教学组织和分组教学,仅仅是以教学对象——学生为维度的教学组织形式,除此之外,还有以教师以及空间、时间为维度的组织安排。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以及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为特征的新的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都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现实可能。如今“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是学校体育改革的一个重要领域,“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施有效地弥补了传统体育教学偏重竞技技术、技能的“体质观”的不足[6]。从教学组织形式的多维性特征来考虑这种教学模式,就会发现除了可能不变的教学对象之外,教学的空间和时间发生了转变,采用合理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实现由“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由“面向大多数”向“力争使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转化。

(2)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大多是以教师为中心构建的,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状态,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是学生严格按教师指令,按部就班地进行体育学习。《全国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的系别、班级建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同时《纲要》中提出的“三自主”(学生自己选择上课的内容、上课的教师和上课的时间),是以“健康第一”为宗旨。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这种思想能有效解决现行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同时还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个性要求,满足素质教育的特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拓展体育课的时间和空间,符合体育教学改革的方向,符合学生上体育课的愿望。根据这一精神,许多高校在课程设置上都采取了选项课的形式,在组织形式上做了较大的改变,出现了多样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向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当前一些新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积极性、能动性和探索性,注重的是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作用,主张的是学生的自律、自主地进行学习[7]。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性体现了《纲要》中提出的“三自主”主张,突出了学生在体育教学的主体地位,满足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要求学生的需要。使学生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运动中体验运动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同时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

(3)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个别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体育课程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内容,传统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采用的是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它注重学生身体锻炼的直接效果和运动强度、负荷的安排。教学过程结构是以某一项运动技能学习为主线,采用自然班进行教学。进入21世纪后,体育实现以人为本,长远关注人的立体层次发展,充分满足人各方面的深层次需要。“健康第一”成为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它强调学校体育应为学生的健康服务,这引起学校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变。但在当前,行政班仍然是我国体育课班级教学的主要形式[8],因为班级统一授课制具有许多合理因素,它不仅教学效率高,而且有利于学生之间的相互学习、感情交流,以及合作精神的培养。班级授课制由于本身固有的局限,不利于照顾学生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然而时至今日,仍没有哪种教学组织形式能完全取而代之。因此,不断改革的班级统一授课制仍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但学生由于先天遗传、家庭环境、教育条件和主观努力程度的不同,以及运动技术水平及运动价值取向等存在的差异性,传统的集体化、统一型的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单一的、共同的练习手段,早已不能满足个体差异、不同层次学生的差异化体育需求。因此,在一定的体育教学情境下,运用个别化的教学组织形式,目的是尽量照顾到学生的性别、爱好、层次等个体差异,突出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

(4)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性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地位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改革与发展,出现了各种形式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但各种体育教学组织形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也都各有利弊,因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都是相对的,它们各有长处和短处,都具有自己的特点和最适合的适用范围。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变革,以及它们各自存在的利弊特征,使体育教育工作者认识到:只有把各种教学组织形式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长处,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体育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情景,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应有意识地选择教学组织形式,把班级集体教学、小组教学和个别教学等组织形式应当经常结合在一起,但同时应注意,应该保持某种教学形式在某个阶段的主导作用。改革和丰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采取综合化的体育教学组织形式,如按男女分班、按兴趣爱好分班及各种分组方法(随机分组、同质分组、异质分组、合作型分组、帮教性分组、友伴性分组等)及个别教学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的综合教学,在面对集体教学的同时,更有利于学生个体的发展。

三、结语

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不是固定不变的东西,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科学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培养人才要求的不断提高,教学组织形式也不断发展和改进。因此,体育教师必须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场地器材等因素,进行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研究与改革,合理选择与正确运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体育教学组织形式进行何种改革和发展,都是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在体育教学组织形式中的主体地位,否则改革与发展失去了方向和动力,对体育教学效果的提高和学生的身心全面发展不利。

[1]曲宗湖,顾渊彦.学体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56-159.

[2]樊临虎.关于现代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1):1533-1534,1511.

[3]肖焕禹,周莉.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79.

[4]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173.

[5]周登嵩.学校体育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65-66,226.

[6]刘成,熊曼丽,蒋荣清等.构建实施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审视与思索[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4):4-6.

[7]杨青.关于大学体育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7,(5):54-56.

G807.01

A

1672-0547(2010)05-0121-02

2010-06-29

任远金(1973-),男,安徽肥东人,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学校体育与体育社会学。

安徽省高等学校教学研究项目成果(编号:2008jyxm672)。

猜你喜欢
形式教学模式体育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