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宏荣 刘三宝
(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湖北武汉 430070)
西部地区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农业是当地的主要产业。《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入开展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对口支援工作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当地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农业高校间的结对合作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中特色鲜明,对于培养农业生产高级专门人才,服务地方农牧民生产,发展地方经济,促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地区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001年6 月,教育部启动了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工作,在农业高校中首次明确中国农业大学与内蒙古农业大学建立对口支援关系;2005年10月,教育部批准南京农业大学对口支援新疆农业大学。按照教育部关于“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计划”的统一部署。2005年9月,华中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签订了全面对口支援协议。四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把对口支援工作与彰显塔里木大学的办学特色和办学优势相结合,与适应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不断创新合作形式,提高合作效率和质量。在两校的共同努力下,对口支援工作全面深入开展,稳步推进,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
西部地区农业资源丰富,限于地域遥远,交通不便,农业生产相对落后,高等农业教育发展相对较慢。西部地区,特别是以规模化现代农业生产为特色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现代农业科技和人才的支持。
1.1.1 两校领导统一思想,充分认识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意义。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东西部高等教育全面协调发展的具体体现,是落实党中央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要举措。华中农业大学党政领导高度重视对口支援工作,充分认识到塔里木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对于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稳定新疆局势、加强民族团结、巩固政权建设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始终把对口支援工作作为一项政治任务来抓。
1.1.2 合作双赢,共同发展。对口支援工作是双赢的,是能够实现共同发展的。东部地区高校有科技、人才和信息的优势,西部地区高校有地域、文化和资源优势,东西部高校结对,能有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2005年9月底,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第一次工作例会在华中农业大学召开,两校高层领导思想进一步统一,认识进一步提高;各职能部门和单位积极响应学校的对口支援号召,在人力、财力、物力上给予全力帮助,随时提供最优质的资源和服务。
对口支援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任务庞杂,涉及面广,必须统筹安排,合理规划,突出重点,有效突破,才能实现对口支援的全面开展和可持续发展。
1.2.1 统筹规划,明确思路。根据塔里木大学对口支援的需要,两校签订全面对口支援协议,专门成立了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把对口支援工作列入学校“十一五”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要点,常抓不懈。四年来,两校党政领导多次召开专题办公会议研究部署对口支援工作,加强规划,提高工作的前瞻性和针对性,将工作抓实、抓好。
1.2.2 以人才培养为核心,精心组织,扎实做好教师进修和干部挂职工作。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强校战略对于西部高校的发展尤为重要。对口支援工作中,把培养受援高校人才作为工作核心,能快速和有效提升西部高校的师资水平和行政管理水平。两校认真按照教育部“质量工作”中对口支援西部地区高等学校教师进修和干部学习锻炼工作的总体要求,主管领导亲自抓,规范管理,确保质量。
1.2.3 以学科建设和科研合作为平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学科建设和科研合作始终是华中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工作的重点。两校结合相关学科优势,充分利用塔里木大学的地区资源优势,加强相关学科专家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联合申报了多项兵团、国家相关课题,积极争取科研经费,已经在果树、棉花、蔬菜、微生物、动物疫病防治等研究领域取得初步成效。
对口支援工作不能停留在中央和高层,不能仅有口号和动员令,实行重心下移,才能真正把对口支援工作落到实处。华中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学科接近,专业设置大部分相同,具有广泛的合作基础。通过合作实践,实行重心下移,充分动员基层单位和教师参与,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全面开展。
1.3.1 全面布局,将对口支援工作重点合理分配到各基层承担单位和教师个人。双方根据塔里木大学的实际情况,把提升塔里木大学学科建设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作为对口支援工作的切入点,积极主动加强与塔里木大学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四年来,两校以骨干教师培养为核心,以果树、棉花、生物技术等领域为重点,深入推进双方之间的人员交流和科研合作。
1.3.2 注重实效,稳步推进双方教师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师资队伍建设是一所大学提升办学实力的关键。华中农业大学注重加强两校师生之间的互相交流学习,四年来,华中农业大学派出2名国家级教学名师郑用琏教授、张献龙教授及51名知名专家学者先后到塔里木大学进行交流、讲学。这些学术报告、经验交流对帮助塔里木大学青年教师增强教学业务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1.3.3 推进本科生联合培养。根据双方签署的协议,两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上进行了探索,建立了“2+2”培养新模式,即学生大一、大二在塔里木大学进行专业基础课程学习;大三、大四在华中农业大学插班进行专业学习。通过本科生联合培养机制,使他们能在内地高水平的大学里接受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回到边疆可以做出更大贡献。
教育部启动开展对口支援工作已经八年多了,除了认识工作的艰巨性、长期性,具备克服困难,长期奋斗的思想外,建立长效工作机制,确保资金投入是做好对口支援工作的有效保证。
1.4.1 积极构建对口支援长效工作机制。华中农业大学与塔里木大学积极探索,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办学理念,形成了改进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系列新思路,通过工作制度的建立和落实,逐步实现了两校对口支援工作的协调发展和合作共赢。现在两校校级领导每年定期交流、研讨已形成制度,坚持不懈。校级领导的重视和亲自参与,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1.4.2 积极筹措资金,为对口支援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保证。华中农业大学和塔里木大学均属农业类大学,过去欠帐多,底子薄,经费来源渠道少,办学经费紧张。为解决这一问题,华中农业大学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每年列支专项经费用于对口支援塔里木大学的日常工作费用。另外,采取学校拿一点,学院负担一点,教师个人从课题结余经费中支持一点的多途径、多渠道方式加以化解,使对口支援工作能有充足的经费保障。
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开展以来,各参与高校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支援高校所能提供的支持远不能满足受援高校的需求,受援高校提出的高水平人才需求等难以实现;某些领域的合作缺乏规划,重点不突出,帮扶质量不高;对口支援的资金缺口较大,直接影响到具体工作的开展。分析原因,除支援高校本身的基础和实力受限外,主要是对口支援的相关配套制度不完善,具体工作的执行和落实无章可循,在实践中边摸索边总结,影响工作的进度和质量;对口支援经费不足,有些工作难以启动,仅凭工作热情和思想认识难以推动合作规模大、时间跨度长,有效益、有影响的工作;另外,边疆与内地高校空间距离遥远,人员交流时间耗费长,交通开支成本高。加上路途中经常性的大风、沙尘暴等恶劣天气影响,组织大规模、常态化人员交流受到很大制约,直接影响到对口支援工作的全面深入开展。
新形势下,做好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的工作,需从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合作和人员交流等方面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逐步完善对口支援相关制度,形成长效机制,促进合作长期平稳进行;积极筹措资金,为全面开展各项合作提供有效保障。为此,有关各方要提高认识,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切实提高工作质量,力求支援实效,实现合作共赢。
高校党政领导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提高对对口支援工作的认识。西部地区的高等教育相对滞后,尚不能为西部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和人才支持。西部地区的建设发展是我国社会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也是实现我国高等教育协调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高校党政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认识到对口支援西部高等学校的重要意义,全力支持西部高校的建设和发展,逐步提高西部高校的办学水平,实现培养“用得上、下得去、留得住、用得好”的西部建设人才。另一方面,实现对口支援工作的重心下移,必须要强化领导责任,明确基层承担单位领导和个人的工作责任,做到责权明确,任务明晰。
通过对对口支援工作的总结,进一步明确工作思路,改进不足,完善新的工作规划。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都应把把对口支援工作列入学校的五年工作规划和每年的工作要点,在整体工作中全盘考虑和安排对口支援工作。农科高校在社会科学研究领域大多基础薄弱,目前尚缺乏农科高校对口支援工作长效机制的研究。应通过学习借鉴兄弟高校的对口支援工作经验,认真学习,积极总结。各级地方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以及高校有关部门应主动资助农科高校对口支援工作机制的研究,不断探索新形势下农科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等领域对口支援工作的新方法、新思路,从理论高度指导对口支援工作。
一方面是要结合西部地区的实际情况,重点加强受援高校的学科建设,积极稳妥地推进西部地区急需学科专业的建设。对于新疆南疆地区生产建设急需的农学学科、园艺学科,应重点加强建设,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生产相结合,学得好,用的好。”[1]另一方面是要结合支援高校的实际情况,对学科建设好、科研实力强的重点单位和个人,应主动联络,牵线搭桥,促进合作。
强有力的工作队伍能直接推动对口支援工作。支援高校采取派出干部长期挂职和短期工作相结合的方式,直接参予受援高校的管理,能在短期内有效改善、提升受援高校的管理水平。支援高校的派出干部特别是长期挂职的干部,应精挑细选,确保业务精湛,作风过硬,通过他们以勤奋求实的工作作风、严谨的治学态度、宽阔的专业知识影响着身边的教师和学生。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应在机制和体制上为派出干部解决后顾之忧;“三年援疆路,一生兵团情”,工作期满回到支援高校的干部教师,大多依然满怀深地关心、支持对口支援工作,千方百计为推进对口支援工作尽心尽力,成为对口支援工作的骨干。另外,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应加强对口支援工作办公室的工作队伍建设,锻造一支素质优良,作风过硬,懂业务,讲奉献的工作队伍。
西部高校地处偏远,传统交流合作交通成本高,时间耗费多,现代信息技术具有快速、便捷、信息量大、内容丰富、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工作,推进教学、科研和图书情报资源共享,是深入推进对口支援工作的突破。支援高校和受援高校应共同努力,积极推进优质教学资源、优质科研资源和电子信息资源共享。合作高校可充分利用现代电子信息技术,积极帮助受援高校逐步建立和完善课程教学资源库和远程教学中心,提供相关课程的教学录像或公共课程的实时教学声像传输,让西部高校师生能在第一时间得到最优质的资源。
[1] 李正元,张爱龙.以胡杨精神育人为兴疆固边服务[J] .中国高等教育,2009(10):47-4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