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虚化考察

2010-08-15 00:48
皖西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语气谓语现代汉语

卢 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0)

“倒”虚化考察

卢 海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河南焦作454000)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表语气的过程。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对比;语气;虚化

从形式上看,副词“倒”可以位于主语和谓语中间,也可以位于分句句首。从功能上看,副词“倒”修饰整个句子(即使“倒”位于主语和谓语之间),“倒”充当的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状语,而是高层谓语,在句子层面起表述作用。从语用上看,“倒”句有一个语用前提:在“倒”句之外存在某种事理、实际情况、愿望、要求或预想等,“倒”句表示的意思与之相反或不一致,“倒”的语用功能就在于提示其所在的句子存在这个语用前提[1]。从意义上看,“倒”是评注性副词[2](P21),表达的是两个事物、两种情形或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两种属性因对比结果的差异而倾向于强调某种情形的相反性,同时还可以表达出乎意料、惊奇、责备、满意、委婉、舒缓、催促等语气,《现代汉语八百词》也提到了“倒”表达语气的用法[3](P129-130),彭小川先生(1999)在分析《八百词》关于“倒”的用法后认为:“人们往往是在进行对比并表达某种语气这样一种语境下使用‘倒’的”,“‘倒’是表示对比的具有很强的语篇功能的语气副词”[4]。“表示语气”是说话人主观性的体现,是“倒”虚化完成的标志。“表示对比”这一语法意义是“倒”虚化的意义来源。本文从历时角度考察“倒”的语音、语义、句法三个方面的变化和联系。

一、音义来源

许慎《说文解字》未收“倒”,《说文·至部》收有“到”:“到,至也。从至,刀声。”《说文·云部》:“云,不顺忽出也。从到子。”段玉裁注:“到,今倒字。”《大戴礼记·虞戴德》“是非反天而到行邪”王聘珍解诂:“到,逆也。”《吕氏春秋·重己》“而日逆其生”高诱注:“到引牛尾”毕沅新校正:“到,古倒字。”《吕氏春秋·爱类》“何其到也”毕沅新校正:“古倒字皆作到。”[5](P131-132)王力主编《古汉语常用字字典》(1998年版)“到”注释②:通“倒”,颠倒,《庄子·外物》“草木之到植者过半,而不知其然”。可见,汉以前常借“到”为“倒”,动词。《广韵》去声号韵“到”小韵:到,至也,都导切。端母,上古宵部。《广韵》去声号韵“到”小韵下同时收“倒”:倒悬,又当老切。说明“倒”古有上、去两读,表“至”义的“到”和表“倒悬”义的“倒”今读去声。

“倒”收在《说文新附·人部》:“倒,仆也,从人,到声,当老切。”这个表示“仆”义的“倒”,《广韵》上声皓韵:倒,仆也,都皓切,端母,上古宵部;现代汉语读上声。

从语音和词义演变的趋势上看,副词“倒”与古去声“倒悬、颠倒”义的“倒”关系密切,与表示“仆”义古上声的“倒”和表示“至”义的“到”联系不够紧密;为了避免语音、意义和用法上的纠缠,以下只以古去声“倒”为考察的对象。

二、“倒”的演变

(1)东方未明,颠倒衣裳。颠之倒之,自公召之。(《诗经·东方未明》)

(2)倒筴侧龟于君前有诛。《礼记·曲礼下》郑玄注:“倒,颠倒也。”

(3)既而与为公介,倒戟以御公徒,而免之。(《左传·宣公二年》)

(4)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孟子·公孙丑上》)

(5)离娄微睇兮,瞽以为无明。变白而为黑兮,倒上以为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引屈原诗)

以上各例中的“倒”,动词,颠倒、倒悬义。经过检索,《十三经》中用“倒”14处,都作“颠倒、倒悬”义,是古去声的“倒”。可知:“颠倒、倒悬”义的使用出现的很早;上古表示“颠倒、倒悬”义时,“倒”“到”并用,既可以用古去声倒,又可以借“到”为“倒”。许慎《说文》未收“倒”,毕沅云“古倒字皆作到”;但是《十三经》有“倒”,这可能是后人改动经书的结果。

(6)知交相倒。《吕氏春秋·明理》高诱注:“倒,逆也。”

(7)事多似倒而顺。《吕氏春秋·事顺》高诱注:“倒,逆也。”

(8)倒于心。《吕氏春秋·至忠》高诱注:“亦逆也。”

以上各例的“倒”,动词,释为“逆也”。“逆”也是“颠倒”,是比“颠倒、倒悬”更概括更抽象的意义。从表示动作、行为的“颠倒、倒悬”到表示动作、行为、心理、人事的状态或性质的“逆”,“倒”经过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的过程。一方面,说明词义扩展了,后世文献中“动作义”和“状态义”两种意义都普遍使用;另一方面,词义由形象具体到概括抽象,更具有概括力和表现力,反映了人们认识的细致和深化。

表示“颠倒、倒悬”义时,常常带宾语,如例(1)(2)(3)(5);表示“逆”义时,是不及物动词,多不带宾语,带宾语时加介词,如例(6)(7)(8)。

动词“倒”虚化为副词的条件是进入修饰语的位置,描述动作、行为或事物的状态、性质,位于动词或名词的前面,如例(4)中的“倒悬”。动词“倒”做状语出现的很早,大概是在秦汉时期。

(9)汤、武既破桀、纣,海内无害,天下大定,筑五库,藏五兵,偃武事,行文教,倒载干戈。(《商君书》)

(10)伍子胥曰:“为我谢申包胥曰,吾日莫途远,吾故倒行而逆施之。”(《史记·伍子胥列传》)

(11)殷事以毕,偃革为轩,倒载干戈,示不复用,今陛下能乎?(《汉书·张陈王周传》)

(9)(11)用例相同,表示“颠倒”;(10)中“倒”“逆”对举,这一意义和用法还保留在成语“倒行逆施”中。这些“倒”描述动作或事物的状态性质,修饰后面的动词,做状语。但是还有很强的动作性,应当看作动词。

“倒”做定语也出现的很早。《广雅·释天》:“倒景,常气。”《文选·扬雄〈甘泉赋〉》“历倒景而绝飞梁兮”吕向注:“倒景,上照也。”这种用法中“倒”虚化为语气助词的可能性较小,排除在论述之外。

做状语的动词“倒”进一步虚化的条件是“倒”脱出它所处于的动词短语语义的辖域,进而能修饰更大的结构:更复杂的短语或句子。另一方面,它的位置也更为灵活,具有修饰全句的功能,在句子层面起修饰和表语气的作用。这时,动词虚化为副词。“倒”虚化为副词并且兼表语气的用法唐代已经出现,宋代比较常见。

(12)为人不解思恩德,(返)倒父娘生五逆。(唐《敦煌变文选》)①

(13)单于曰:“寻思是你汉家你将,倒不解深谋一时之功,行万里之地。……”(同上)

(14)师曰:“如何是第一义?”曰:“学人请益,师何以倒问学人?”(宋《五灯会元》)

(15)师曰:“倒教我与汝下火始得。”(同上)

(16)如今人恁地文理细密,倒未必好,宁可是白直粗俗的人。(宋《朱子语类》)

(17)若不思,却倒把不是做是,是底却做不是。(同上)

(18)甚捻著脉子,倒把人来僝僽。(全宋词·秦观《满园花》)

(19)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全宋词·范成大《鹊桥仙》)

例(14)用在主谓之间,例(12)(13)(15)(16)(17)(18)(19)用在句首。这八例中“倒”的意义已经很虚,在表示“相反、反而”意义时,还表示语气,例(12)(15)表示责备语气,例(13)(14)(17)表示惊奇语气,例(16)表示委婉语气,例(18)(19)表示出乎意料的语气。元曲中这种用法广泛使用。

(20)我不肯顺他人,倒着我赴法场;我不肯辱祖上,倒把我残生坏。(关汉卿《窦娥冤》第四折雁儿落)

(21)假胡伶,聘聪明。你本待洗腌臜倒惹得不干净,精尻上匀排七道青,扇圈大膏药刚糊定,早难道外宣无病。(王和卿《王大姐浴房内吃打》)

(22)哎!你个辜恩负德王学士,今日也有称心时。不甫能盼得音书至,倒揣与我个闷弓儿!(郑光祖《倩女离魂·侧砖儿》)

(23)甚识曾,半霎儿他行不至诚。气命儿般看成,心肝般钦敬,倒将人草芥般轻。瞒不过天地神明,说来的咒誓终朝应。(侯正卿《醉花阴·水仙子》)

以上“倒”的用法与现在相同。

三、结语

现代汉语副词“倒”是由表示动作义“颠倒”的古去声“倒”发展而来。“倒”句法上经历了从做谓语动词到做状语修饰谓语中心语再到做副词修饰全句的过程,语义语用上经历了从表动作义到表状态义再到兼表语气的过程。具体表现如下:

语义语用:颠倒、倒悬(动作义)→逆(状态义)→表示对比(兼表语气)

句法:谓语核心→谓语核心或谓核外围成分→语气成分(高层谓语)

“倒”的变化具有语法化过程的一些特征:抽象性逐渐增加,主观性逐渐增加[6]。“倒”虚化的过程不是简单地“通过隐喻获得副词意义”,也不是“到元明时代‘倒’用来表示语气的用例才开始见到”[7],唐宋时代“倒”已经开始兼表语气了。

注释:

①例(12)—(17)语料来自于北京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古代汉语语料库。

[1]马同咏.副词“倒”的语用前提[J].皖西学院学报,2004,(2):124-126.

[2]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0.

[3]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4]彭小川.论副词“倒”的语篇功能——兼论对外汉语语篇教学[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5):132-137.

[5]宗福帮.故训汇纂[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6]吴福祥.关于语法化的单向性问题[J].当代语言学,2003.(4):307-322.

[7]李宗江.副词“倒”及相关副词的语义功能和历时演变[J].汉语学报,2005,(2):33-39.

Inspection on the Grammaticalization of“Dao”

LU Hai
(Department of Chinese,Jiaozuo Teachers’College,Jiaozuo 454000,China)

Modern Chinese adverb“dao(倒)”meaning by that action“reversed”from the old falling tone“dao(倒)”.“Dao(倒)”syntax experiences the p rocess from the p redicate verb to adverbialmodifying p redicate and then to the entire sentence’sadverbial.Semantic and p ragmatic experience show s the p rocess through movement meaning to statusmeaning to modal particle simultaneously.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dao(倒)”has already been a modal particle.

contrast;modal;grammaticalization

H146

A

1009-9735(2010)04-0142-03

2010-05-18

卢海(1975-),男,河南新县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史。

猜你喜欢
语气谓语现代汉语
明知故问,加强语气
非谓语动词
新编《小老鼠上灯台》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非谓语动词
语气不对
注意说话的语气
现代汉语反饰修辞格新探
现代汉语中词汇性的性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