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立竞
(文山学院,云南文山 663000)
高校是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肩负着人才培养、知识创新、社会服务和引领文明的重任。在新形势下,党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怎样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这是全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所有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面对的共同课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 [2004]16号文件);2005年中央召开了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多次深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对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给予了极大关心和高度重视。各级党委政府根据中央 16号文件和中央领导的指示精神,结合各地实际先后制定了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各高校认真贯彻和狠抓落实,有效的改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但是,进入新世纪以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环境、任务和内容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严峻挑战。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我国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长期积压的问题不断凸现出来,手机、网络等现代高科技在大众传媒中的广泛应用,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出现了一些新的特点。
一是社会大环境的负面影响对高校小环境的影响较大。我国计划经济时代产业结构遗留的缺陷逐渐显现出来,在经济社会转型中难免导致社会阶层的分化加速、弱势群体比重增大、群体性事件频繁爆发、社会分配不够公平、城乡发展很不平衡、新的社会矛盾不断产生甚至激化等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大学生一旦获得信息的渠道不畅或获得的信息有所偏颇,极易造成学生群体的思想动荡,甚至引发不必要的社会事件,对大学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经过数年的扩招,毕业生不断增多,供求矛盾日益突出。由于城市转型以及经济规模等因素,岗位与需求之间的缺口还在进一步扩大。最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透露:2010年全国高校应届大学毕业生将达到 630万,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届部分未就业的大学毕业生,预计需要就业的大学生将达到 700万左右。“毕业即失业”这一怪圈还需要较长时间来破解。这一影响甚至已经波及到了高校之前的阶段——高中。据 2009年教育部透露:2009年高中应届毕业生为834万人,但是报名参加高考的只有 750万人。这意味着有 84万名高中生放弃了高考。放弃高考的诸多原因当中,就业压力过大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三是信息传播途径广泛导致学生受外来思想侵蚀风险加大。随着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的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再加上国家新闻管制的逐步宽松,各种意识形态对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人们的冲击越来越大,在校大学生也不能避免。尤其高校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期,思想容易偏激,更易受到这些外来思潮的影响。而且,手机短信、互联网已经成为高校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受到这些外来思潮冲击的可能性更大,也更隐蔽。因此,高校大学生中的暴力、群殴、色情、盗窃、自杀等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思想政治教育没有引起高校管理者的足够重视。由于高校的扩招,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十分繁重,国家的投入严重不足,融资还贷压力增加,高校管理者不得不把主要精力放在筹措资金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形成 “一抓金钱,二抓学术,然后才是思想政治教育”,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贯彻中缺乏连贯性和执行力。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辅导员,在学校中的地位相对于学术教师而言要低很多,待遇福利等差距也比较悬殊。在实际工作中,辅导员的工作重心基本放在了学生生活的细节上,而对其思想动态了解不够。在“官本位、形而上”的体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执行力很弱,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在管理者面前引起的重视程度相对弱化。
五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陈旧、教材滞后,缺乏针对性和时效性。我国高校目前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尽管几经修改,名称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从《邓小平理论和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在教材中不断得到充实,较上世纪末有了很大改进。但是,由于世情、国情、党情、区情变化迅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材仍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缺乏有效的针对性和时效性。而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由于各种原因大多仍然采用课堂说教、满堂灌输的教学方式,很难适应“80后”、“90后”大学生多种多样的价值诉求和需要。
因此,根据高校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新特点,全面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和十分迫切。
最近,笔者对文山学院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360名大学生进行了无记名问卷调查,调查涉及大一学生 126人,占 35%,大二学生 123人,占 34.2%,大三学生 111人,占 30.8%;学生党员 97人,占26.9%,非党员 263人,占 73.1%。调查问卷的内容主要涉及理想信念、学习观念、价值取向 (择业观念)、道德水平、人际交往、社会事业参与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关怀意识等多个方面。从调查统计分析资料看,总的讲高校学生的思想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政治观。调查表明,认为正确的理想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是成功人生的前提条件的占91.1%;关注和关心国家时事、国际关系的占69.2%;表示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不断提高综合素质的占 65%;已经递交或打算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占 83.6%;等等。充分说明大多数学生比较关心政治,了解时事、了解政策的愿望比较强烈。能积极学习科学理论知识,不断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积极在思想上和组织上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社会、造福人民。
(二)人生价值观。调查显示,90.8%的大学生认为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十分重要;90.6%的大学生认为当前应特别加强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80.3%的大学生认为在高校普遍开设“三生”教育很有必要等等。说明大学生的人生追求是积极向上的,他们勤学善思、注重能力、全面提高、立志成才是其人生价值观的基本特点。认为只有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使自己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三)道德纪律观。调查表明,表示在与他人合作时,愿意愉快地与人合作完成任务的占82.2%;有80%的同学认为社会上讲诚信的人占多数或表示自己是讲诚信的;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有 70%的同学表示愿意主动提供服务;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者,有 88.3%的同学表示愿意主动让座;在商店购物时,如果销售员多找了钱,有78.6%的同学表示会主动退还;还有 83.9%的同学表示在公共场合应注意文明和礼貌;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选择调解方式解决的占83.9%等等。充分说明绝大部分同学认为应该大力提倡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要增强社会主义道德意识和法纪意识,在增长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修养和做人的基本素质。
但是,在调查中部分学生也表现出了一些不容乐观的倾向,主要表现:一是理想信念模糊。如在“如果现在有一个机会可以加入一个发达国家的国籍,你怎样办?”一问中,表示愿意加入发达国家国籍的占 51.4%;在关心时事政治一问中,经常关注国家政治经济的仅占 18.6%;二是学习兴趣不浓,对待考试作弊现象满不在乎。回答对自己的学习状况 “比较满意”以上的仅占 26.1%;对待“考试作弊怎么看?”,回答没什么、自己也干过的占 18.3%,回答为了升学、可以理解的占 26.9%;有一半左右的学生课余时间选择影视、跳舞、陪恋人、上网或打游戏,而且上网或打游戏的占了绝大多数。有 10%的学生觉得大学生活空虚;三是就业择业观念未根本转变,有 53.1%的学生还是希望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就业,选择到各类企业就业和选择自主创业的分别占 16.1%和 19.7%;四是社会责任意识和关怀意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公交车上看到老弱病残你让不让座?”,选择不让、看情况和随主流的还有 11.7%;在公共场所,自己能否自觉遵守公共秩序?回答不能自觉遵守、看情况再说或随大流的同学还占 25%;看到有人在马路上乱丢垃圾,同学回答装作没看见的还有 27.8%等等。这说明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十分必要和十分紧迫。
高校党政领导班子应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调研,把这项工作纳入党委经常性工作,定期研究和部署,从组织领导上提供强有力的保证。各级各部门领导要牢固树立“素质教育以思想政治教育为核心”的观念;牢固树立 “思想政治工作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牢固树立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的观念;牢固树立思想政治工作实效性和教师队伍是关键的观念。从高校整体发展和实施素质教育的全局出发,研究和部署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从思想上、人力上、设备上、投入上提供保障。要统筹规划,协调各方,努力形成党政工团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齐抓共管的格局。党委在任命中层干部时,要坚持“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的标准;在考核各部门领导班子时,要重视考核其领导思想政治工作的政绩和能力,并将其作为干部提拔使用和奖惩的重要依据。要把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落实在教学、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上。
要把高校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贯穿在全部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把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理想信念教育、思想品德教育、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等内容,纳入课程建设,编制课程计划,坚持理论联系实践,加强社会实践,丰富授课内容,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要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在凝聚力量、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方面的重大作用,努力把它转化为高校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愿望要求和自觉行为,进一步在高校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大学生的基本道德规范,为推动高校的科学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培养目标;要把 “三生教育”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存观和生活观,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人、成才,推进学生全面发展;要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要遵循教育规律,培养学生的高尚品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积极探索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和实践载体。
要继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在加强对大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党的基本纲领、基本路线、基本方针的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需要,不断创新教育内容。要加强对大学生的 “信仰”、“信念”、“信任”、“信心”教育;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科学精神的教育;社会主义职业道德、义利观、环境伦理、生态伦理、科技伦理、网络伦理的教育;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特别是抗挫折能力教育。针对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努力使大学新生摆脱 “失落感”,中年级学生摆脱 “茫然感”,毕业年级学生摆脱 “焦虑感”,以健康的心态去学习、竞争、择业。要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促进各门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结合。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加强和改进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离不开理论的指导。根据高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严谨务实的态度,加强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要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化高校德育工作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研究。努力探索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产生、形成、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及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基本原理。特别是要着力研究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以及思想政治工作进公寓的途径和方法,力争实现德育理论工作的新突破;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反映时代要求,体现时代进步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文明成果。在理论研究中融入一些横断学科知识,如提升德育工作的人文内涵等,可以拓展理论的广度和深度,为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要定期举办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讨会,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要整体规划高校校园文化环境,形成以社会主义文化和优秀民族文化为主体、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对校园的文化长廊、文化景点、文化广场、宣传专栏、绿化美化、重要装饰等要精心设计、统一规划,既体现时代科技性又体现地方民族性特点。要以爱国主义为主旋律,精心设计载体,在大学生中倡导开展 300活动:即学唱 100首经典红色歌曲、阅读 100部中外名著、吟诵 100首经典诗词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陶冶学生情操,锻炼学生能力,提高学生觉悟,始终让健康、高雅、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活动占领高校文化阵地;要进一步加强校风、学风、教风和机关作风建设,做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组织开展新生军训、“一日常规教育”、“文明修身”、体育艺术节、综艺知识大赛、辩论赛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和熏陶。
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高校教职工特别是党员干部的重要职责。要以抓党风建设带动师德建设,以高尚的师德形象和教师的人格魅力教育和感染学生。要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做到党不仅要管党,而且管得住党,要充分发挥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各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贯彻落实;要积极构建教职工的终身学习体系,在学习中紧密结合教职工思想、工作实际,结合教育改革、学校发展实际,将教育、管理、服务相结合;要坚持和完善考评、评优制度,把教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作为考评、评优的重要内容,并把考评结果作为教职工职务评聘、晋升提薪的重要条件;要采取有力措施,继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专兼职教师队伍的培训,提高高校思想政治队伍的素质;要深化高校内部人事制度改革,优化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立起 “高进、严出”的学生政治辅导员轮岗交流制度,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新情况、新问题的调查研究,不断提高政治辅导员的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总之,新的时代、新的形势给高校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任务和新的目标。高校只有不断创新思路,寻找新方法,探索新路子,切实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才能进一步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为高校的科学发展,学生健康成长成才奠定坚实基础,推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再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