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项目制教学改革探析

2010-08-15 00:42朱正才
文教资料 2010年6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

朱正才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南京 211188)

“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由之路,高职院校的各项工作必须深化并集中到不断加强内涵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质量上来,从而实现高职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将创建示范性院校与内涵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做到协调一致,以“内涵建设”统领学院的各项工作。在现阶段,各类高职院校都在以不同的方式和途径进行教学的改革,提高办学水平,为社会培养既懂技术又能进行实际操作的复合型技能人才。但传统的教学理念及方法已不能适应这种新的需要,因而必须改变传统教学方法,寻求新的教学改革之路。

1.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育教学的基本依据,目标把握不准,就会无的放矢,无法完成好教育教学工作。因此,高职培养目标是反映高职教育本质特征的重要方面,是区别于其他教育类型的本质所在。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的制造工厂,要想制造出一流的产品,必须具备一大批高技能的劳动者。实践证明,劳动者的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发展和增强竞争能力的关键因素。所以,高职院校的目标,应该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掌握本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门知识,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型人才。

具有关资料[1]介绍,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是:技术型加技能型的复合人才。

2.传统的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主要是沿用大学本科、专科和升格前的中专教学方法,培养目标是工程技术人员,因而在教学中过于偏重理论教学,讲述原理多,结合的实际偏少;课堂讲授多,课外实践少。实践教学处于辅助地位,学生的动手能力不强,不能适应新时期企业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需求。[2]因此,教学方法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3.项目制课程教学改革

3.1 项目制课程教学改革的成因

教学改革顾名思义,就是教学方式的变革,要有别于传统教学法或突破传统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法主要是教师在课堂中灌输式的理论教学,主要向学生传授的是基本知识,不重视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学生未来的工作没有直接的联系。难怪在对毕业实习回来的学生在作职业岗位调查时,不少学生都抱怨说,在学校这一段学习期间,没有掌握到多少从事实际工作的一些实质的本领,没有学到什么对工作有帮助的知识。当然,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许多,但与我们的教学方法不适应现代高职培养目标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必须痛定思痛,下定决心,改变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校里真正掌握一些实际的工作本领。在充分调查、研究衡量、比较的基础上,我们认为项目制课程教学是高职院校实现教学目标的一个比较好的方法。

3.2 项目制课程

所谓项目制课程,就是按生产过程中牵涉到的工作任务,把需要的相应知识点找出来,从而按项目建立起来与生产过程相关联的课程。[3]具体说,就是针对不同的专业,找出与工作相关联的工作任务,而对于要完成的每一项工作任务,看看需要哪些相应的知识点和技能。

每一项工作任务,其实都是由一系列不同的工作过程实现的,每个工作过程又是由一系列工序组成的,每个不同工序又需要使用相应的工艺装备和量、检、具等,因而这是一个综合的工艺过程。因此,我们必须根据这些生产工艺过程,建立相应的课程项目,在教学中把它模拟出来。也就是说,在项目制课程的建立中,必须反映这种工作的情境和氛围,让学生在学习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后,而当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他们才会以积极的心态,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才能把相应的知识学好。

3.3 项目制课程的开发

课程开发要实现职业教育目标,体现职业能力培养,是源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并经过系统的总结、归纳、提升,最终从工作岗位能力要求转化到学习领域而构建的。

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开发,学校要有效地保证专业教学目标能够从市场需求的逻辑起点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总要求。在课程开发中,关键要遵循“确定专业面对的工作岗位,岗位典型工作任务分析,行动领域归纳,学习领域开发”这一条逻辑主线。在开发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工作任务调研入手,并依据典型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分析、归纳、总结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构成专业课程体系。例如,在模具设计与制造的课程体系中,模具生产有以下典型工作任务,即合同签订—模具设计—制造—热处理—试模—包装—送货及售后服务。每一典型任务又包含多个子任务,我们就要针对这些典型任务,分析需要哪些知识点和技能,并根据这些知识点有针对性地建立项目课程。在项目课程的建设中,还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是校企合作共建课程。校企共建是职业教育课程开发的前提条件。要保证课程内容体现职业性,必须有行业、企业专家技术人员的共同参与课程建设的全过程,要征求行业企业专家意见并进行论证,如此才能确保课程体系及课程内容的针对性与适用性。例如,我们在模具制造工艺这门课项目课程开发时,就聘请了模具制造工厂的工艺施工工程师和生产主管,共同参与了研究和开发,因为他们对模具制造工艺流程非常熟悉,具有丰富的生产管理经验。通过他们的参与,我们迅速地理顺了模具制造过程的工艺流程,找出了典型的工作任,从而建立了符合实际的项目制的课程。

其次是学习领域来源于岗位,但要高于岗位能力要求。学习领域即专业课程体系,是基于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最终由行动领域转化而来,它的教学目标要求既源于岗位工作能力要求,同时又高于之。而就高职院校教育目标来看,不仅要培养社会需要的技能人才,更要考虑学生的可持续发展需求。因此,岗位工作任务的能力要求,是学习领域的课程开发的出发点和基本要求,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要基于此,同时还要考虑社会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使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具有前瞻性,最终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知识层次上体现出比技校学生为高、在技能上比本科学生为强、体现为职业性、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例如,在开发模具制造工艺项目课程时,除了体现现代工厂中涉及的工艺手段外,为了学习领域所涵盖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具有前瞻性,我们还设有快速制模技术模块,让学生领略高新技术在模具制造中的应用,并让最新科研成果在模具制造业的发展前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对他们的可持续发展起重要作用。

最后是课程开发要解决好教学目标及教学内容组织两个层面的问题。[4]一是要明确课程教学能力目标;二是要解决如何组织课程内容,这样才能有效地实现能力目标的要求。

为了达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在层次上体现出高、在类型上体现出职、在素质上体现出优的目标,必须准确定位课程教学能力目标,这是在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首先要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课程内容的组织包括课程内容的选择与优化,是在考虑人才培养目标和教育对象的特点基础上,以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按照科学性原则、情境性原则和人本性原则,以真实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开发能力为主题学习单元,并考虑各能力单元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对主题学习单元进行优化。而开发的各能力主题单元通过优化并实施后,最终能不能完成课程总的教学目标,这也是高职专业课程开发中必须解决好的一个关键问题。

四、结语

总之,为了培养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综合素质,适应各类企业对学生的要求,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而改革的思路也是多种多样,关键要根据学校的自身特点,做出特色,这样学校才能创出品牌。项目制的教学改革,是高职院教学改革的一个方向。只有通过改革,才能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德才兼备、理论知识广博、动手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供人才保证。

[1]张圣勤.五年制高职的培养目标和人才规格[J].上海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1).

[2]朱正才.高职院校《机械设计基础》的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3]王伟廉等.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的理论研究[M].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93.

[4]群慧.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必由之路.[N].中国教育报,2000-3-13.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目标
论博物馆学教育的名实关系与培养目标
我国法学教育培养目标的偏失与矫正探析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对外汉语专业本科培养目标初探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1练习(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