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亚清
(无锡市第一中学,江苏无锡 214031)
学业水平测试是江苏省新高考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语数外科目考试、综合素质评价共同构成完整的高中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从2005年秋季入学的学生即2008届普通高中毕业生首次开始实行.已经进行了3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查对象为选修历史的学生.重点考查学生的物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注重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习能力.
培养学生能力,推进素质教育,是新时代的要求,但当前,许多教师的教学却仍在固守应试教育的模式.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目前我国高考制度的实际情况,应试教育的社会环境还长期存在.就教学实践而言,尽管新课程标准已经摆在每个教师的案头,人人都清楚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但实际上教师还是比较喜欢按传统计划、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按老标准进行过程性评价,不能及时根据考试新动向、学科教学新动向、学生学习状态新动向进行合理的教学调整,确定教学方向和方法.以致出现以练代教、以考代教,高二学生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
题型比例和难易度方面3年相比没有什么变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占分比例仍为7∶3,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容易题、中等难度题、较难题的比例为 7∶2∶1.内容上,物理1占分约40%,物理2占分约40%,选修1-1(或选修3-1)占分约20%.试题的安排先易后难,考生很容易进入考试角色.全卷整体有80%以上的容易题,属于A级考点考查内容,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考生拿到B等级是轻松的,但要拿到A等级并不容易.选择题的最后几题和主观性试题的最后一题对考生要求较高.它要求考生必须具有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和方法,具备较强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普通高等学校希望选拔素质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死记硬背、死读书的学生应该视为不合格高中生.因此,这3年的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在考查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逐步加强了对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对所学知识的内容能够融会贯通.对能力的考查不仅包括《考试说明》中能力测试目标的几项内容:理解能力、推理、归纳能力、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及应用能力等,近3年还特别注重命题的创新性和创造性,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考查.2009年的试题中出现不少新颖的背景材料.比如题2中以“2008年奥运会我国运动员双人划艇”为载体考查平均速度的计算,题11中以“神舟7号”返回为背景考查重力做功和重力势能的变化.可见,在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试中同样注重了能力和素质的考查,相对知识的考查难度和范围的下降,对能力的考查要求却越来越高,特别是对理论联系实际的应用能力.近3年物理试题中与科技、生产、生活相联系的试题分数及所占比例分别为:43分,43%,55分、55%,53分,53%,可见理论联系实际问题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也将是今后考试的主要发展趋势,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新颖,物理模型更贴近实际.在强调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同时,综合性也有增强的趋势.近几年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坚持了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原则,体现了综合能力测试以考查学科内综合为主的试卷设计思想.但是压轴题难度大幅提升,选修历史的学生要在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试中得“A”难度增加.一般高中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考试得“A”的学生很少,其目的是控制全省得“A”总人数,避免刻意追求“A”等级,出现加重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况.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物理实验题侧重考查仪器使用、测量、数据处理及指出常见错误,对中学来说,设计实验方法是一种高层次的综合能力考查,在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中尚未出现.但必修部分的45个考点设置了5个实验考点,其中“探究实验: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为B级考点.实验的重要性在考纲中得到了加强.
扎实的基础是能力发展的根基.能力的发展必须建立在扎实的学科知识的基础上,否则物理学科内的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等各种能力的提高都将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所以,物理教学必须要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狠下工夫,创设使学生更多地参与学习全过程的氛围,多一些深入的思考,少一些雷同的练习,在走向融会贯通的道路上多迈几步.复习迎考时,考生要对所有测试考点逐点复习,尽可能将考点内在联系把握好.2007~2009年学业水平测试卷的试题覆盖面广,针对性强,考点尽量多地在试题中体现了出来.2007~2009年的学业水平测试卷稳定性好,题型结构和难度都非常接近,这也提醒我们在复习过程中,对《说明》中的考点,将应该知道的问题、应该会的问题必须掌握到位.
理论联系实际已成为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必修)试题内容的一个倾向,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使学生跳出题海,强调学以致用,培养悟物穷理、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释身边现象的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和活化能力.
复习中应加强对B级考点的复习.几年试卷中的这些B级要求的题都成为了考生的“杀手锏”.例如2007年一道涉及动能定理的选择题,2008年涉及向心力的计算题并且考查了作图,2009年最后一题背景为一细线牵连的两个环套在V形框架上,以V的对称轴旋转,要求分析绳的拉力与环的角速度的关系.本题对环的受力分析走向空间立体方向上的向心力的分析,需要建立正交坐标系求沿圆周半径方向上的合外力.在推测环的运动趋势时,摩擦力在大小和方向上如何发生变化,存在最大静摩擦力的时刻和绳产生拉力后其他力是否变化等等,这些理解上的“点”都成为解决问题的一个个“坎”.这几个问题区分度大,思维要求高.针对一些优秀学生,复习中应抓住B级考点,加强理解,并拓宽题目的各种变化.
积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彻底摒弃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模式.在教学中尽可能创设条件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体验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树立发现、探究问题的习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