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 祯
(启东市第一实验小学,江苏 启东 226200)
细看当前我国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各省市、各地区在不同程度上取得了相当的成绩,表现为:德育工作者队伍的壮大,水平能力的提高,以及学生德育素质的切实加强。然而德育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复杂性,更值得我们这些长期坚守在德育第一线的工作者深思。斯人有言“人之为人在于德”、“德才兼备、以德为先”,都毫无疑义地指明了德育的重要性和指向性。创新德育教育的基础前沿工作,是每一个德育工作者所肩负的责任。
1.对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存在忽视倾向。
目前的基础教育中,以素质教育为先,而德育教育更是素质教育的题中之义,忽略德育教育的素质教育,犹如离水之鱼。某些地区和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只强调相关学科的重要性,从而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进而忽略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久而久之,陷入恶性循环之中。近年来,少年犯罪率普遍升高,究其原因,问题就在于学校、家庭和社会忽略了德育教育这一最简单却又最重要的环节,同样这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所需深思的环节。
2.教学研究流于形式,教学课程安排未得到有效落实。
缺乏专职教师、缺乏教研配备,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就难以深入地开展起来。尽管许多学校在课程安排中明确地标明了德育课程的设置,然而在现实的教学日程中,德育课程却常被挪作语文、数学、英语等所谓的“主课”之用。同时,任课老师对德育课程也鲜有相应研究,对课程的把握不够。
3.德育工作的方法趋于简单。
由于对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缺乏应有的认识,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对德育教育所花的时间和精力远少于其他学科,对德育教育工作缺乏研究,对社会发展缺乏长足的认识,更缺少对学生变化和发展的辩证认识。总之,缺乏对目前社会负面影响对青少年的腐蚀这一课题的研究。故而,多数时候,我们的德育教育工作流于说教、流于喊口号的形式,没有对学生的终身教育负责,更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
4.缺乏人本认识,思想意识模糊。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以人为本,同样在对学生的教育实践中,理应以学生为本。以学生为本,就要求我们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注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工作中去,德育教育工作不容忽视,更是教育工作中的第一阵地。试想,德育作为人生教育的第一步、第一环,如果缺乏,我们的学生会心智健全吗?答案是否定的。有言为证:人若无德,与禽兽何异?我们的教育成果绝不是培养一批有才无德的后继者,否则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将交托于谁呢?总而言之,我们的德育教育忽视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没有考虑学生将来一生的需要和发展。
5.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整合缺乏方法。
长期以来,我们的学校教育和家庭、社会教育缺乏有机联系,主要停留在把学生的有限信息和学校、班级的有关情况提供给家长,机械地要求家长予以配合,没有很好地让家长扮演家庭教师的角色,忽略了家长角色的重要性,从而大大减弱了学校和家庭的整合资源教育优势。进而,让我们进入了这样一个怪圈:学生的教育,是学校的事、教师的事,导致教育观念上的偏差,以致教师和学生的沟通不畅通,教师家访不充分,教师、家长双方了解不够。从某种意义上讲,降低了家长的教育积极性和主动性,殊不知“孟母三迁”的另一层含义,正在于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6.学生基础道德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现今的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长于优越的家庭,缺乏对具体社会细节、生活细节的了解。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在关心他人、互帮互助方面,表现不积极;二是攀比思想严重,表现在比吃、比穿、比玩上;三是劳动观念淡薄,缺乏对劳动的正确认识。
1.加强德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切实提高德育工作者的素质水平。
首先提高德育工作管理者的能力。小学德育管理干部队伍的建设刻不容缓,重点应巩固管理干部在教育队伍中的引领作用。“上梁不正下梁歪,中梁不正垮下来”,身处德育工作一线的工作者,在小学德育教学中,无疑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学校管理干部队伍必须正确导向,以科学发展观为宗旨,进行合理配置,造就“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局面,将合适的干部人选放在合适的位置上。
组织学习相关的德育工作研究理论,做到理清、理顺,研究切实可行的德育教学方法,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积极探索适合本校、本年级、本班的德育教育方法。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须知优秀的德育教师理应成为学生身边“看得见”“摸得着”的榜样、典范。提高业务能力,深入开展德育工作的绩效评比,激励先进,鞭策后进。业务水平的高下,直接决定德育工作的实效,也直接决定学生受益面的大小。
2.创建德育课程评价体系,完善德育工作的监督与评估。
教育行政部门和督导部门应制定出适合本地区德育工作的督导操作体系和指标评价体系,倡导“会诊式"的评估方法。每次教学检查评估结束后,要负责任地向社会、向家长汇报工作情况,向被评估学校提出德育工作、德育课程的改进意见,并定期检查改进情况。接受社会监督、接受群众监督,以期提高德育教学水平。
加大学校对班级德育工作的评价、指导力度。学校应高度重视德育学科的建设,创设王牌学科,提高德育学科教师的待遇。建议学校相关部门,对全校的思想道德建设给予正确的评价和导向,并依据方案,对德育工作进行评估,以此作为德育教师、班主任晋职、评优的重要参考依据,将责任落实到人。
3.改进对学生的道德评价。
以往我们看待德育教育工作的实效,仅仅局限于考试成绩,如若真实考评学生的道德水平,须仔细考察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否与成绩相符,所谓“行胜于言”就证明了一点。因此,考核学生的德育水平,不能以试卷成绩为唯一参照,而应综合学生的思想水平、日常言行、德育知识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积极推广成长记录评价法等形成性评价,同时辅以传统的评价方式,形成学生自评为主,同学互评,教师、家长、社会共同参与的学生品德评估机制。通过动态、灵活的评价,全面、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发展状况,促进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养成.
1.积极利用网络平台。
网络已经成为第三次世界革命的急先锋,悄然地降临到了我们的生活中。作为一项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网络同样可以进入学生的课余生活。只是网络是把双刃剑,如何积极地利用它的积极影响,在教师教学、学生学习中发挥优势作用,是德育工作者所应深加思索的。反之,如果学生为网络的消极作用所影响,后果是显而易见的,如上网成瘾、利用网络犯罪等。
因此,教师在德育工作中要充分利用网络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利用现有的资源设备,构建德育教学的信息平台、拓展德育教育的空间和渠道、有效开展网上德育教学,打造符合时代特征、适合本土教学、与学生心理特征相符合的新型德育教育课程。这一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2.建立德育教育课程观的新导向。
首先,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活德育观。学生,尤其是小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形成,在于行动、在于实践,而不仅止于言传身教。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简单地将道德知识的传授等同于思想道德品质的养成,就如苏格拉底的名言:“知识就是道德。”德育内容来源于生活实践,因而德育教育应是活泼、富予实践内涵的。脱离生活实践的德育教育,只能是无源之水。
其次,改变传统的德育教育观为人本教育观。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德育教育应扎根于学生内心深处,融入到学生的真实生活中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使之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最后,改变传统的知识德育观为生态德育观。倡导“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德育理念,教育学生遵循生态规范,懂得从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睦相处的道德观念出发,通过一系列实在的体验活动,提高生态智慧和生态道德能力,养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
3.加强家庭、学校、社会的合作和有机联系。
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既与学校教育有关,又与家庭教育、社会影响有关。因此应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环境加以整合,形成“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在争取家长配合、支持、理解的同时,学校还应通过家长会、家庭教育研究会等形式,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宣传教育学、心理学知识,解释、推广全面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使家长明白家庭教育应如何与学校教育、社会环境相衔接,成为积极向上的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孩子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应言传身教,扮演积极角色,与孩子平等相处,尊重孩子,与孩子共同分享成长的快乐与忧愁,使孩子学会交往、学会合作。只有学校、家庭、社会通力合作,共同深化德育教育,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德育素质。
新时期、新形势下的小学德育教育应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学校“教书”与“育人”的和谐统一,在教育实践中,高质量地注入人本内涵,领悟德育的真谛,才是真正探索学生德育教学的光明之路。
[1]朱封平.加强学校生态德育教育的几点思考[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6,(1).
[2]李下鲁.树立以人为本的德育新理念[N].南方日报,2001.
[3]周峰.现代人本主义教育功能观试析.教育研究,1990,(12).
[4]周峰.素质教育:理论、操作、经验.广东人民出版社,1998.7,(1),1999.6,(2).
[5]鲁洁.德育课程的生活论转向[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