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万里
(嵊州市黄泽镇中心小学,浙江 嵊州 312455)
当前,在新课程的大背景下,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是新时期教学工作的主流与我们育人的方向所在。课前预习能大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果,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同时预习也是学生最自主的学习方式之一,是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自己“走路”的第一关。此外,预习还可以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和接受新事物的强烈渴望。这种好奇与渴望,应该说是学生最积极、主动的学习动力。那么,学生的课前预习到底该做些什么呢?通过初探,我一般引导学生采用“三读法”,且收到很好的效果。
学生通过预习,对课文内容有所感知,能够了解文本中的人、事、景物,能够了解作者生平及时代背景,能够通过理解语言文字,对文本的形象、情感、思想、道理进行甄别、判断、融合、提炼,获取第一手感性认识,初步把握课文意旨,为课堂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扫除文字障碍。例如在预习一篇课文时,先要粗读一遍。遇到疑难的字、词,要积极利用工具书,查一查字典、词典,扫清障碍。只有做好这些工作,才能通顺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此同时我认为,预习就要养成良好的习惯,绝不能凭感觉去猜读、估读,相反要勤动脑思考,自问自答,自答自辨,要具体做到将不懂的字联系词,不懂的词联系话,不懂的话联系上下文,举一反三。千万不能走马观花似的瞟一遍,要力求刨根问底。
2.逐段归纳法。我们拿到一篇课文以后,先粗读一遍,了解课文大意,然后一段一段地慢读,读一段便归纳出一段的意思,用自己的评议或找出书上的相关语句作为归纳。读完全文以后,再从头浏览一下,看看共有多少段落,各段都写了些什么,各段之间有何关系,全文可分几个大部分等。这样,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思就清楚了。逐段归纳法和扫除障碍法的不同之处在于:扫除障碍法只解决字、词、句的问题,而逐段归纳法解决的是课文内容的问题。可以说,逐段归纳法是在扫除障碍法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是扫除障碍法的深化。逐段归纳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细心。在归纳时要反复思考,不能粗枝大叶,否则就可能理解错误;二是耐心。归纳需要一段段进行,这是比较花时间的,因此需要足够的耐心。要认识到,逐段归纳不仅是预习课文的问题,而且是培养和锻炼细心和耐心的方法。
3.了解作者概况。对作者的生平经历、思想观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为人品位、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感知,既有利于提高我们的思想认识,学习他人宽广的胸襟和正确的处事原则,又能为体悟人物形象和思想感情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生在初读后,还得对课文进行切切实实的细读,抓住文章的基本要素,对线索结构、脉络主旨、形象特点、思想情感、因果关联等进行不同程度的揣摩分解,此外,还可以对课文中感兴趣的地方进行深入探讨,达到较为完整地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
1.时间和地点弄清楚。预习时,首先要搞清课文写的是什么时间,什么地点,时间跨度是多久,空间变化有哪些,之间是怎样发生变化的等。
2.人物和事件记心头。预习时,要明白文章中写了哪些人物,他们各有什么特点,哪些人物是主要人物,哪些人物是次要人物,在人物身上发生了哪些事,这些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具体经过如何,结果又是怎样的,课文主要围绕哪些事情展开来写的,你对课文中的哪些事特别感兴趣。对这些人物或事件,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加以概括述说。
3.线索和结构理一理。没有充分细致地读,对文章的理解仍是一团乱麻,就不可能对课文有清楚的认识,更谈不上抓住主要内容,自然也就发现不了文章的内在联系,难以找到行文的线索了。
就是要紧扣文章脉络与课后练习,围绕后面的问题,再次回到课文。
1.在前后联系中“问”。文章是一个整体,前后有着紧密的联系,前铺后叙,互相呼应,有机地统一在一起。通过对字、词的理解,进而剖析句子,通过对段落的归纳,进而对整篇文章有一个质的认识,因此,要掌握全文的内容,就要结合各部分的内容,做到“瞻前顾后”,全面进行分析,而不是孤零零地去辨字解词,更不是脱离文本漫无边际地拓展延伸。比如《草原》一文,老舍先生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诗凝炼全文。不难看出,一来到草原,就被这一“情”字深深揪住,才让人们对草原无边秀美的自然之景产生深深的眷恋,倾诉无限的爱慕;而后讲到主人“热情”远迎,主客“激情”相拥,受到“盛情”款待,双方“尽情”联欢,最后只得“眷情”离别,碧草悠悠,怎一个“情”字了得?
2.抓住关键处“问”。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动脑筋,才会发现疑点,才会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才会思考深层次的问题,才会取得更大的学习进步。在预习中,只要善于思考,就一定会产生许多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来,这些问题,有些学生通过反复阅读,是能够弄明白的,但有一些是相当有难度的,要经过课堂探讨才能理解。不管哪种情况,敢于质疑问难就是一大进步。我在指导学生预习的时候,常用的是“三问法”:一问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材料,好处在哪儿?二问自已,要是我来写这类文章,我的思路会是什么,我的特点是什么?三问作者是怎样恰如其分地遣词造句的,这样描写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如果是我,会不会想到这样?只要学生做到每课必问,每课必思,提高阅读能力那是指日可待,课堂教学气氛也就更加活跃了。
3.找出疑点法。预习时还需要多用心分析,找出疑点,这样才能在上课时带着疑问听讲,加深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那么,怎样才能发现疑点呢?这就需要在预习时开动脑筋,用心分析,不轻易放过那些难以理解和有疑问的地方。这些疑难之处,如果能通过已掌握的知识加以解决最好,不能解决时,可以记在预习笔记上,通过上课来把它弄懂。“学而不思则罔”,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与此同时,圈点标记法也是很实用的,所谓圈点标记法,就是在书中空白之处,将自己的心得和发现的疑点及应着重注意的地方,用圈圈点点或者符号标示出来。这样做的好处很多,不仅读后不易忘记,而且把重点、难点勾划出来。对小学生来说,这种方法比较好,对于高年级学生这种方法也同样适用。如果一个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就说明他是十分认真的。关于圈点、勾划、着重的一些符号,则没有统一的规定,可以因人的需要,自己确定所用的符号。一般来说,“?”表示疑问,“!”表示感叹和惊奇,“.”表示着重。
4.习题试解法。在教师还没有讲解习题以前,学生可以在预习时尝试着去解答某些习题。这样做至少有两点好处:(1)习题是课文重点、难点的体现,预选做习题可以了解课文的重点和难点。(2)在试解习题的过程中,如果能做出来,可以提高解题的信心和兴趣;如果解不出来,或者解错了,则可以提醒自己在课堂上必须认真听课,才能把习题搞懂。做到了这些,上课就有了更明确的方向与目标,在课堂学习中收到的效果就会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