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成为“和谐教育”下的合格教师

2010-08-15 00:42孙自祎
文教资料 2010年30期
关键词:和谐教育物质发展

孙自祎

(苏州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6;苏州市吴中区甪直中学,江苏 苏州 215127)

和谐是一种秩序,一种包容的秩序。在这一秩序中,万物是平等的、互助共生的,责权是相应的,利益是平衡的。它强调整体,关爱个体。和谐社会,即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党的十六大提出了“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奋斗目标。同时还强调努力建设起“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的社会关系。这对我国的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和谐社会呼唤和谐教育。

一、社会背景和教育现状

2004年,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的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要想建立起一个全体人民都能各尽所能、各得其所、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我们的教育必须首先造就出和谐的人:具有独立个性和完善人格且富有理想和主体意识,既懂得自尊、自立、自强、自制,又能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具有对社会、对人类的使命感,能尊重他人的人格和意见,善于同他人平等相处、合作共事;具有开拓精神和创造能力,不安于现状,不盲从;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能面向未来,勇于进取,乐于改革,接受新事物、新观念;具有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的素质,能有意识地使自己的人生适应和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可见,和谐社会的本质和内涵及中国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和谐思想等,决定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和创新理念,推进和谐教育。

然而,在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课程改革的大浪潮中,应试教育一直难以消除。一些学校把目标定为:消灭不及格,提高优秀率。他们常常采取的是对学生及班级进行排名次的方式。据不完全统计,50%以上的教师都有抑郁症。沉重、枯燥的应试学习生活,再加上呆板的传统教育无法深入学生的内心,导致学生的心理空虚,生活乏味,思想消极。越来越多的学生相对缺乏爱心,并且相对地自私了,受挫能力也较差,导致悲剧不断上演。

教师应该义不容辞地以客观和宽容的态度正确看待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动学生成才的积极性,促使其在知、情、行等方面和谐发展,也就是要采用和谐的教育理念和方式。

二、和谐教育的含义及特点

从宏观上讲,和谐教育就是指教育作为社会的子系统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相适应。从微观上讲,和谐教育是指在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等要素构成的“生态系统”中,要营造学校内部和谐、团结的氛围,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并使各学科教学相互渗透,达到师生共同全面健康发展的目标。

教育部明确指出,和谐教育的两大特点是:(1)在教育中着力追求教育与学生发展的和谐,即追求整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和谐性。也就是要从学生现实的认知特点、认知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出发。通过学校各种教育教学活动所产生出来的综合性教育合力,促使学生个体的发展达到其自身最佳的程度和最佳的状态,使学生身心得到和谐发展。(2)在教育过程中体现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奏“同步和谐”。教育节奏是指教育的影响力量呈现出来的有规律的强弱、密疏、急缓变化的教育现象。只有教育的节奏和学生发展的节奏达到“同步和谐”,才能促使学生整体素质全面发展,“教”与“学”和谐、“共振”。

三、和谐教育的实践途径

1.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活动中的“以人为本”,即要求学校教育与教师要从学生出发,尊重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权利、人格和个性需要,关心理解和信任每一个学生;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立足于学生潜能的开发、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发展,把尊重、提高、发展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原则,促使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

2.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指,师生之间是一种平等的参与与合作的关系。教师与学生都成为交往主体,谁也不能控制操纵对方,“学生作为独立自主有人格尊严的人,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合作和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与生命的价值体验,并感受到人格的自主与尊严”。

3.在课堂组织上狠下功夫,调动好课堂气氛。

一是要在教学形式上下功夫。我们常说,课堂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可是在主体与主导的问题上,往往容易流于形式。以政治课为例,倘若逢课必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讲解等,那么即使再多的问题也难以提起学生的兴致,更谈不上学生的参与、师生的交流了。所以课堂形式活泼多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真正地参与其中,完成与教师的交流。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在课堂上,我喜欢采用阅读、提问、讨论、辩论、师生评比、师生对话等多种形式。例如,在讲授经济常识《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框题时,我采用分组讨论加辩论的形式进行,效果相当好。不仅搞活了课堂气氛,让同学们愉快地接受了书本知识,更让他们树立了正确的消费观,提高了思辨能力。二是要保持无处不在的亲和力。教师为人师表,“身正为师,学高为范”,这些话本身没错,但历来许多教师曲解了它们的含义,在学生面前过于强调自己教师的身份,甚至不苟言笑,让学生敬而远之。有研究表明:学生们喜欢的教师是年轻漂亮,有亲和力的。作为一名教师,拥有丰富的知识是一种美,面对学生,一张诚挚的笑脸,一句温馨的叮咛,才是最永恒的美。

4.注意学科间的整合,激发学生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求知的起点,是学习和发展智力的动力。例如我在讲授哲学常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这一框题时,就注意将语文知识渗透于政治教学中。对于“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这个原理,学生难理解,常常理解为在强调“物质”。我在讲课的过程中就用语文知识来分析了,前面一个“物质”是主语,后面一个“物质”就是宾语,“物质”是“物质”?其实它强调的是什么呢?“物质”是什么样的“物质”呢?——是“运动着”的“物质”。学生一下子就能理解这是在强调物质的运动属性。还有,我们在批阅作业时也可以适当用“GOOD”、“WORKHARD”等类似的英语单词。有时候,教学方法的小小改变或许会使教学过程增彩不少。

除此以外,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还要注意其他方面的改进,比如怎样构建和谐的教学模式、怎样正确评价学生等。相信在大家的努力和社会、家长的协助下,一定能促使学生的“知、情、行”达到和谐统一,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学会负责”、“学会合作”,发展个性,完善人格,全面提高素质,适应和推动社会全面和谐发展。

[1]尹德秀.论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2002,4.

[2]吴立刚.教学的原理、模式和方法.广西教育出版社,1997,3.

[3]鲁洁.论教育之适应与超越.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3.

猜你喜欢
和谐教育物质发展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民族教育与和谐社会构建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