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 霏
(江南大学 文学院 研二古代文学专业,江苏 无锡 214063)
2005 年韩国申请“江陵端午祭”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国人误将江陵端午祭与中国的端午节混为一谈,此事在引起国人一片愤慨的同时也引起了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2009年中国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将“端午节”作为国家的法定假日。由此可见,国人对于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增强,也希望拥有一天的假日让自己和家人一起重温节日的愉悦。下面我主要介绍宋代端午节的食俗,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宋代,端午节是人们十分重视的节日之一,上至帝王,下至贫民,都是热热闹闹过端午,当然也有文人借此抒发内心的不满和不悦,但总体的氛围是欢快的。宋代端午词共有111首,其中饮食词39首,约占1/3。下面我就介绍一下端午节主要的饮食。
宋代端午节的食品种类较多。宋周密《武林旧事》曰:“及作糖霜韵果,糖蜜巧粽,极其精巧。”宋吴自牧《梦梁录》曰:“银样鼓儿、糖蜜韵果、巧粽、五色珠儿结成经筒符袋。”这里所提到的食品众多,下面主要谈谈诗词中常见的角黍。
角黍,即粽子。最早记载这一食品的是晋人周处的《风土记》。在宋词中,提到角黍的次数有26次。可见,词人们很喜欢谈到粽子,并且常常将其与其他食品相伴而谈。(一)角黍与菖蒲相伴。“菖蒲角黍家家节”,“角黍包金,菖蒲泛玉”,“菖歜碎琼,角黍堆金”。在这些提及粽子的词中,有些是表达愉悦之情,如苏轼的《南歌子·游赏》,有些是表达背井离乡的孤寂之情,如杨无咎的《蓦山溪·端午有怀新淦》,有些是描述端午时节热闹的场景及习俗,如赵长卿的《醉落魄·重午》;有些则是由端午节俗生发自己的感受,如刘克庄的《贺新郎·端午》。(二)角黍与团子相伴。 如“粽团桃柳,盈门共垒”(秦观,《失调名·端五词》),“角黍星团,巧萦臂、龙纹轻缕”(曹勋,《夏云峰·端午》),“粉团菰黍族金盘,仙术昌阳滟玉樽”(周必大,《端午帖子·太上皇后阁》)。
食用粽子,宋人喜欢蘸糖而食,“菰粽蘸蜜彩作丝,竹萌尚箨榴未子”(陈造,《次韵梁广文重午吊古》),“老便蜜粽加餐易,病却蒲根仙嚼难”(项安世,《次韵和黄江陵重午二绝》),“菰饭沾花蜜”(项安世,《重午记俗八韵》)。
粽子的材料,(一)粽子以糯米为馅,糯米白润如肌,“粽剥雪肤明席上,酒倾玉骨映杯中”(孔武仲,《铜陵县端午日寄兄弟二首·寄季毅》)。(二)以菰叶包裹而成,“香菰黏米著佳名,古俗相传岂足矜”(欧阳修,《端午帖子·皇帝合六首》),以五彩丝缚扎,“采丝缠粽动嘉辰,浴殿风生画扇轮”(王珪,《端午内中帖子词·皇帝阁》)。
粽子的种类,有筒粽、团粽、九子粽。“楚俗传筒黍,江人喜竞舡”(欧阳修,《端午帖子词二十首·八夫人合五首》),“团粽明朝便无味,菖蒲今日麽生香”(杨万里,《端午独酌》),“争新九子粽,竞巧五时花”(周必大,《端午帖子·皇后阁》)。
在宋代,端午时节除了食粽子外,还举行解粽活动,“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陆游,《乙丑重五》)。
自屈原投汨罗江自杀之后,人们将粽子作为纪念屈原的食品,提起粽子就会想起屈原。虽然在屈原自杀之前,粽子已经成为端午节的节物食品,但后世之人仍愿意将具有高尚品格的屈原与粽子联系在一起,“谁信骚魂千载后,波底垂涎角黍”。(刘克庄《贺新郎·端午》)
民间常有“善正月,恶五月”的说法,起初人们一到端午就心生恐惧,四处躲避灾祸,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加入了纪念屈原的文化内蕴,再至唐宋,尤其是宋代,由于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端午节也成为了一个喜气洋洋的节日,文化意蕴进一步多元化。文人雅士更是在词中描述了这种多元化的意蕴。下面简单介绍一下宋代端午词中的饮食文化内涵。
从气候来看,五月乃仲夏,天气燥热,五毒出没,暑毒盛行。从阴阳学来看,“五”乃奇数,是为阳数,阳为火。五日阳气最盛,过了此日,阴气逐渐上升。从宋词中可以看出,宋人无论是平民还是文人雅士,达官显贵,都懂得享受生活,对生活抱有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态。因此在五月五日恶月恶日之时,他们更加希望躲避灾难,健康长寿。
1.端午食粽
首先,从粽子的食材来看,《本草纲目》中载,粽叶具有清热止血、解毒消肿,治吐血、下血、小便不利、痈肿等功效。黏米,又叫糯米、江米,能温暖脾胃,止泻解毒、补益中气。
其次,从宋代的解粽习俗来看,“盘中共解青菰粽,衰甚犹簪艾一枝”(陆游,《乙丑重五》)。
由此可见,宋人食粽,一来因为其医药功效有利于身体,二来因为解粽的过程实为释放阴阳之气,以“辅替时节”。
2.菖蒲酒
菖蒲,能为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宋人常于酒中泛菖蒲,“刻玉香蒲,泛金觥迎醉”(赵长卿,《醉蓬莱·端午》)。菖蒲的种类众多,其中以九节菖蒲最为名贵,“纵使菖蒲生九节,争如白发长千丈”(刘克庄,《满江红》)。九节菖蒲生长在海拔1994米高的历山之巅,素有“无志者难以求取”之说。采集仅限于农历“小满”前后十天左右的时间内,过早,菖蒲浆不足,质差;过迟,菖蒲蒲苗枯萎,难寻。酿造菖蒲酒的水是历山脚下舜王泉水。据说,此泉是舜王亲手开凿的。舜王泉水为矿泉水,常饮能医治诸病,延年益寿。宋代医学家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一书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
屈原被视为“端午节”的一个来源。据史料记载,屈原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后人为了纪念屈原,故而纷纷将角黍扔入江中。其实,端午食粽习俗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人们将屈原与端午节联系一起,实际上是出于对这一伟大文人的喜爱和崇敬之情。在魏晋南北朝时,纪念屈原之意被加入到端午节的意蕴之中。至此,端午节的内涵由单一的避灾驱邪变成了双重内涵,具有文化内蕴。宋代文人对屈原十分崇敬,宋词中有不少谈到屈原的,如“已矣骚魂招不返,兰枯蕙老馀香歇”(赵必象,《满江红·和李自玉蒲节见寄韵》),“楚湘旧俗,记包黍沉流,缅怀忠节,三叹灵均,竟罹谗网”(张榘,《念奴娇》),“醉问屈原子,烟水正微茫”(方岳,《水调歌头·寿吴尚书》)。
端午节,家人齐聚一堂,躲避恶日,共饮菖蒲酒,同食角黍和白团,欢声笑语之中增进了家人的情感。如“尚喜庭萱春未老,捧蒲觞、细细歌金缕。儿女醉,笑还语”(勿翁,《贺新郎》)。
除此之外,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二端午:“大臣贵邸,均被细葛、香罗、蒲丝、艾朵、彩团、巧粽之赐。”宋吴自牧《梦梁录》卷三五月:“兼之诸宫观亦以经筒、符袋、灵符、卷轴、巧粽、夏桔等送馈贵宦之家。如市井看经道流,亦以分遗施主家。”体现了君臣之间、贫民之间交流情感。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八端午:“士庶递相宴赏。”体现了士庶之间的情感交流。
中国的传统节日自起源之时,大都与自然有着一定的关联,是人们认识自然过程的产物。有的与阴阳历法有关,有的与节气有关,有的则与原始崇拜有关,但都是与驱祸辟邪相关。端午也不例外,最初的内涵就是驱祸辟邪,到了唐宋时期,社会开放,生活宽裕,经济发达,驱祸辟邪的内涵逐渐减少,由躲避变成了欢娱。
[1]唐圭璋.全宋词[M].中华书局,1981.
[2]周密.武林旧事[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3]吴自牧.梦梁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4]孟元老.东京梦华录[M].中国商业出版社,1982.
[5]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
[6]李时珍.本草纲目[M].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