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 慧
(湖南农业大学 国际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人们在交际中通常避免使用引起双方不快从而损害双方关系的语言,而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法来表达思想、交流信息。委婉语自产生之日起,就担负着“润滑”交际的重任。“如果没有委婉语,世界的运转会因摩擦而停止,人间将充满仇怨”①。《语言与语言学词典》(斯托克和合特曼等编)为委婉语下的定义为:用一种不明说的、能使人感到愉快的或含糊的说法,代替具有令人不悦的含义或不够尊敬的表达方法。英语euphemism(委婉语)一词来源于希腊语的前缀“eu-”(好)和词根“-pheme(说话)”,意为“good speech”或“wordsofgood omen”(说好听的或者善词令)。
根据交际功能,委婉语可分为夸张性委婉语(exaggerating euphemism)和缩小性委婉语(narrowing euphe mism)。夸张性委婉语“是指将所用的委婉字顶(euphemised items)拔高,使原意听上去雅致、温和些,使其比它们所代表的真实事物更体面、更重要”②。如把garbagecollector(垃圾清运工)称为sanitationengineer(环卫师)。
缩小性委婉语是把人们忌讳或不好意思开口的词语改头换面,而不直接使用它们。英美人通常将“疾病”用“trouble”(麻烦)或“condition”(状况)等词语来代替,汉语也有“龙体欠安”、“凤体不佳”、“不舒服”等。
根据所表达的事物和内容,委婉语又可划分为传统委婉语(traditionaleuphemism)和文体委婉语(stylistic euphemism)。传统委婉语,亦称negativeeuphemism,它与禁忌语(taboo)密切相关。例如,英语里表示“赤身裸体”的委婉语有in a state ofnature(处于自然状态),in one’sbirthday suit(身着生日服装),汉语中则说“未着衣裳”等。
文体委婉语,亦称positiveeuphemism,实际上就是恭维话。比如,backward country(落后的国家),却被说成是underdeveloped country(不发达国家),进而改为developing country(发展中国家)或emerging country(新兴国家)。
语言“作为符号系统,它不仅是意义的代码,而且是文化的代码,语言系统本身也是一个文化系统”③。委婉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现象。笔者现从伦理道德观、情感价值取向、宗教色彩三个方面来探讨委婉语在英汉两种不同文化现象的映衬和折射。
伦理道德观之所以深刻地影响着委婉语,是因为“它表示人们的爱和憎、赞成或不赞成的情感,并以这种情感表达促成或阻止他人做某些事情”④。
例如,中国的两性关系常受到强大的封建伦理道德的约束,在中国的传统观念看来,男女之爱的情感表达只能按照“礼”所规定的方式进行。但在西方伦理价值观中,爱情的表白是人生价值的一大实现。在此,仅以英汉语关于性的委婉语为例,窥一斑而见全貌,了解中西民族伦理文化的差异。
英语中关于性方面的委婉语词义模糊且多为中性化。 如:homosexualpartner(同性恋伙伴)→spouseequivalent(等值配偶),illegitimate child(私生子)→love child(爱情之子)等。而在汉文化中,人们受传统儒家思想特别是“三纲五常”的影响,在谈到性自由、性行为不检点时,汉语委婉语的词义多为贬义,如“不正当关系”、“水性杨花”、“红杏出墙”等。而非婚生育在中国至今都被视为非法的行为。因此汉文化里“私生子”基本上是禁词,而英语里则用love child(爱情之子)表示,似乎蕴含了英美社会对这类现象的理解和宽容。
价值是文化的核心。一种文化的价值体系是影响跨文化交际的一个重要方面。
西方极端强调个人主义,个人主义又极端强调成功和白手起家,而成功的最佳标志便是他所拥有的金钱和财产。富有受到人们的赞扬和尊敬,贫穷则为人所不齿。基于这种心理,五花八门的有关“贫穷”的委婉语便应运而生。下面这段话便充分地说明了这个问题:
At first Iwaspoor,then Ibecameneedy,later Iwasunderprivileged,now I am disadvantaged.I still don’t have a centtomyname,but Isurehaveagreatvocabulary.
起初我“穷困”,过后我“拮据”,后来我受到“不公正的待遇”;现在我“机遇不佳”,我虽仍不名一文,但词汇却学了一大堆。
这里的“poor”,“needy”,“underprivileged”和“disadvantaged”表达的是同一个意思,但却一个比一个委婉,无疑这是金钱世界的必然产物。明确表明了西方社会对贫穷讳莫若深、竭力掩饰的态度。
而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中,人们崇尚的是 “士不理财”。正所谓“钱财如粪土,仁义值千金”。因此对贫穷并不像西方那样避之惟恐不及,相反人们认为穷没有关系,只要穷得有骨气,要有“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精神。不仅如此,人们还进而对钱本身产生了禁忌。这样汉语中便独树一帜地产生了许多“钱”的委婉语。从婉指“铜钱”的“贯头,官板儿”到婉指“银圆”的“白物,龙洋,袁大头”再到婉指“黄金”的“黄货,黄鱼,硬货”直至今天婉指“人民币”的“大团结,工农兵,老头票子”等(引自张拱贵,《汉语委婉语词典》)。
语言禁忌起源于宗教迷信,宗教信仰的多样性必然导致语言禁忌的多样性,委婉语也往往因不同的宗教背景而呈现出不同的宗教色彩。
英美等国都是信奉基督教的国家,从首相、总统直至平民百姓,普遍笃信上帝,基督教义成了全社会奉行的道德准则。这就必然对委婉语产生巨大的影响。“死亡”是语言禁忌最主要的领域之一,与宗教的联系也最为密切。英语中的“死亡”委婉语大量源自《圣经》或其它有关基督教的传说和典故。如上帝用泥土造人,人生来一切平等,于是死去也就统统“归于尘土”(return todust/earth);人生来就是有罪的,必须赎罪,故死去犹如“偿清欠负大自然的债务”(pay thedebtofnature),这就是基督教义里完美的人生,并为英美民族的全体成员所信奉,这类委婉语也为全民族所接受,而成为全民语言的共核。
然而,中华民族却没有一个共同的、统一的宗教信仰。虽有道教、佛教及回教等,但信仰者在全民族人口中所占比例太小。诚然,中国的宗教也产生了一些“死亡”委婉语,不同宗教对这一自然现象做出了不同的解释。道家否认世间万事万物的差别,认为“生”与“死”也没有极端差别,只是“随物而化”,于是人死便婉称“物化”及“隐化”、“遁化”等。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也带来一些关于“死亡”的委婉语,如“灭度”或“圆寂”等。但比起英语来,汉语这方面的委婉语少得多;而且,由于宗教的多元化,汉语中这类来源于宗教的“死亡”委婉语,绝大多数未能作为全民语言共核进入《现代汉语词典》。
通过从伦理道德观、情感价值取向、宗教色彩三个方面对英汉委婉语进行比较分析,从中可窥视出两种语言及其发展历史中广博而深邃的文化内涵和文化积淀。英汉委婉语在文化方面的差异,反映了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特色。委婉语这种特殊的语言现象背后依托着深厚的民族文化传统。
注释:
①王福祥,吴汉樱.文化与语言[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7:202.
②文军.英语写作修辞[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1991.
③张公谨.文化语言学的性质和任务[A].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C].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3:345.
④徐友渔,周国平等.语言与哲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6: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