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邱
(江苏省南通第一中学,江苏 南通 226001)
在上世纪80年代,美国教育界的数学教师协会提出了“以问题解决为学校教育中心”的口号,掀起了一场教育改革运动。问题教学法要求教学必须围绕解决问题来组织,应该创设一种问题情境,并把学生引进解决问题的氛围中。
现行的中学地理课堂教育中存在很多问题,学生不问问题、不敢问问题、不爱问问题是个普遍的现象,这种现象至少能够说明两个问题:①学生通过12年的学校教育,从一个爱问“为什么”的孩子变成了一个只懂接受指令而不懂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机器人”;②严重制约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和探究问题的科学精神的培养。
“问题解决”模式虽然起源于数学教育,但它所倡导的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开放性问题情境中,运用已有知识学习新的知识,发展认知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思想原则,对各科教学都具有指导性的意义。
问题教学法把学习过程看成是一个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这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形成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不断探究的科学精神。
问题教学法通过问题来学习,把问题看作学习的动力、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探求未知的好奇心,以及在思维过程中疑问迭出的悬念、逻辑严密的推理和豁然开朗的顿悟等直接的成功体验,是促使学生保持学习地理的兴趣的最大源泉。如分析寒暖流交汇的地方为什么会形成大的渔场,就会有效地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经常向学生设疑、质疑,使之产生悬念、疑难,促使学生思维发散。另一方面,教师经常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发问,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去观察地理现象,处理问题,在求解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例如,假设没有青藏高原,中国的气候将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如果青藏高原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中国的自然环境又将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等问题,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其可以更好地理解青藏高原对于整体环境的影响。
地理问题往往带有一定的开放性,特别是人文地理问题。在问题答案具有不确定性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将问题解决的过程视为师生平等参与和民主交往的过程,允许学生发表与教师、教材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并给予理解、鼓励和指导。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发挥教师和学生这两类主体的积极性,既反映了教学的本质,又体现了教育中时代精神的要求。
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是一问。”在教学中让学生产生疑问,提出问题,就是旨在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和热情,使其产生自主探索的原动力。
在教学中,针对学生不敢提问题、怕老师批评、怕同学嘲笑的现状,我首先鼓励学生多发表自己的看法,适当地通过加分、表扬等手段来鼓励学生提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是首要任务,但是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提问,善于提问。
在学习《长江》水能资源特别丰富的时候,就有一位学生突然举起手提问:既然长江上游水能资源特别丰富,为什么不在那些地方建设像三峡这么大的水电站呢?我当时也愣住了,因为教材中没有提到这个问题的原因,但是,我立即表扬了这位学生,并且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作了探究,由于是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全班同学讨论的劲儿也就特别足,踊跃发言,发表看法,最后非常圆满地得出答案。可以说,一个小插曲让我这个老师感到无比的幸福,这也许就是学生发现并主动提出问题的妙处。
如果把它与现行的教学相比较的话,这个过程与“审明题意”差不多。这也是与现在要求的学生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相符合的。
能够结合问题情境对我们的信息进行分析确认,将直接影响到问题解决的快慢与成效。以下几种分析方法有利于解决问题:1.记录。所有问题最初是在头脑中表征的,如果将其写下来,就可以减轻记忆负担。例如,计算时区或者太阳高度角的问题时,需要借助计算公式计算,这时将问题写下来有助于理清思路。2.图示。在解决一些涉及关系的问题时,绘制适当的示意图,是对问题进行表征的有力手段。比如向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问题,就可以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用来解决问题。3.列表。当问题中给出的信息可被列入不同类别时,可采用列表的形式。例如分析宝钢、鞍钢工业布局的区位差异时,就可以列表解决。
这是问题解决中的实施阶段,是问题解决教学法中的课堂具体实施步骤。对于学生的提问或回答,教师都要及时作出积极的回应,必须用肯定的语言加以鼓励或表扬,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如果过早地限制就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而且会使问题教学的学习过程终止。例如,对长江的防洪措施的探讨,学生可能会有很多的想法:(1)下游地区加固堤坝;(2)中游地区退耕还湖;(3)多用部队抢险;(4)水泵抽水等,也许他们的回答稀奇古怪,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考,最后得出正确答案。
众多的假设之后,教师必须组织学生权衡各种答案的利弊得失,选择一个最合理的答案。在指导学生筛选假设的时候,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分析、推论、比较、综合,以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此外,教师还应注意以下问题:
1.学生提出假设以后,不论正确与否,都要让学生说出理由。
2.一个假设提出后,不要让学生贸然接受,而要指导学生探索其他可能途径。最好由教师把学生的假设写在黑板上,然后组织学生依次讨论。
3.已经放弃的假设,一般不要再重复讨论。
4.教师往往需要用追问、提示等方法,引起学生的批评假设。
5.在学生思考过程中,要给他们充分的时间,坚持不轻易下断论的科学态度。
对问题解决的过程和结果加以总结、评价与反思,是改进问题解决方式的极好的手段和措施。问题解决之后一般有两种总结评价:
1.对结果的总结评价。
2.对过程的总结评价,即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应当怎么样改进?通过自我总结,改进问题解决的方法。
在以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基本理念的新课程改革中,作为地理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负起学科任务和教育责任,更好地利用问题教学法,引导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究,求异质疑,并在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中开发学生的智能,培养其创新精神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地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5.
[2]段玉山.地理新课程教学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3]钟启泉等.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9.
[4]袁书琪.地理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