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雪萍
(南京特殊职业技术学院 艺术系,江苏 南京 210037)
在高等学校的教育中中外美术史课不仅是艺术专业学生的必修课,也是非艺术专业学生热衷的公选课,更是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提升学生素质内涵的重要阵地。中外美术史教学不但能使学生掌握基本的专业知识,了解中外艺术的发展历程,更能通过欣赏大量的杰出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一)了解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培养较高的鉴赏能力。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美的教育”,中外美术史教学的开展可以唤起学生对艺术生活的追求,通过精美的图片、经典的艺术片段等,对大量优秀艺术作品进行欣赏,从而使学生了解古今中外各种不同时期、不同文化传承,了解艺术发生的历史背景、作品背后的故事,开拓眼界。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全方位提高他们在视觉、听觉、肢体语言等方面的鉴别能力。
(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增加民族自豪感。
在当代的高等教育中应该秉承传统,对学生进行中国古代文化的教育,而鉴赏古代的经典艺术就是最好的途径,中国古代艺术中蕴含着深厚的精神内涵和美学价值,它们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灵魂,因而中国的艺术教育也应该具有中国特色。通过对中华民族优秀艺术的鉴赏,学生不但能了解古代的经典艺术作品,而且能懂得中国古代的人文思想如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博爱之仁等,从而加强民族文化教育,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增强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三)美化心灵,启迪智慧,促进身心健康。
艺术教育的功效在某种意义上是科学技术无法取代的,它赋予人大智大慧,使科学更具人性的光辉,推动科学发展。欧洲的近代史开始于文艺复兴,它是以杰出的艺术家为象征的,随之而来的才是科学的空前繁荣。开设艺术的鉴赏课程将艺术以最直接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想象力,提高他们对新生事物的热情和敏感。此外,艺术教育还可以使学生心灵自由、心情放松、情绪饱满、积极向上,消除学习中的紧张与疲劳,从而为创造性想象力的充分扩展提供条件,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传统的中外美术史教学多数以老师的讲述为主,配以大量的图片资料供学生鉴赏。往往是图片内容丰富,信息量大,老师极力将较多的内容一股脑地倒灌给学生,课堂上互动少,有时老师的讲解一厢情愿,缺乏说服力,将原本内容丰富的课讲得枯燥无味,学生麻木地被动接受。高校的现状是招生数量不断扩大,专业规模也日益强大,专业方向越分越细,学生的素质也有较大差异。在这种大背景下,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也要与时俱进地进行适当的改革,以发挥最大能效。
对于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学习中外美术史可以在绘画技法专业课之外,系统地了解中外美术发展的脉络,以及不同艺术流派画家及作品状况,培养学生对不同风格作品的鉴赏能力。中外美术史课对美术专业的学生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学生素质的改变,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是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问题。
现在的中外美术史教学中存在这样的一些问题:
首先,由于学科划分过细,导致学生对各门课程浅尝辄止,对学科之外的内容知之甚少。如艺术史这一块工艺设计专业的学生只学工业设计发展史,建筑专业的学生只学建筑发展史,学科更加专业化,但同时也少了知识拓展的空间。我认为学习中外美术史对于传统美术专业和设计专业的学生都很重要,它对学生艺术内涵的整体提升有重要作用,并且能给学生提供更广阔的知识空间,有助于学生将传统艺术和现代技法融为一体地创作出别具一格的艺术作品。像当代设计师靳尚谊,他的作品极具个人特色,既有浓浓的中国味,又不失现代感。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他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精通,对中国文化的运用使他的设计独树一帜。现在有一些新型艺术学科的学生对传统的艺术史知之甚少,比如动画专业的学生一进校门就一头扎进了动画绘制技法的训练当中,从纸上绘画到电脑制作,课程排得满满当当,毕业时各个都能独立制作动画片,但是他们是否真的不需要传统艺术的熏陶呢?当然不是,如中国早期的动画长片《齐天大圣》是一部非常经典的动画片,除了故事引人入胜外,其中的动画人物设计得更是活灵活现、栩栩如生,富有想象力。人物的造型和色彩都大量吸收了中国传统艺术元素,有的甚至直接将中国民间的传统图案运用其中,使画面精致华丽,堪称经典。如果不是作者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相信也很难画出这样的画面。所以,中外美术史的学习对于艺术专业各个研究方向的学生都是必不可少的,它对艺术类学生的整体素质、内在涵养、道德品质等诸多方面都起到非常积极的提升作用。对于艺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每一个学生都必须了解中国乃至世界美术的灿烂的发展史。如果一个人的绘画技法很高明,但是对历史上的名家名作知之甚少,那么他只能是一个出色的画匠,而不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学校、老师、学生都要重视中外艺术史的教学工作,不但要求艺术专业的学生学好这门课,而且要多向其它系科的学生多多开设这门选修课,让更多的学生学习,这对整个校园的文化内涵提升有积极的作用。
其次,在高校的史论实际教学中有这样的现象:史论教师缺乏,有的根本没有专门的史论老师,史论课由绘画或设计老师兼上,这些老师缺乏对艺术史深层次的研究,他们可能对不同画家及流派的作品很熟悉,但大多以画论画,流于表面上的介绍、讲解,同时他们也有专业的局限性,不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事件形成的原因,不能将艺术和哲学等相关学科相联系,不能将艺术的本质揭示出来,不能将中外艺术的整个发展脉络作横向或纵向的比较等。这样的后果就是老师讲不好,学生听不好,导致学生产生厌学情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专攻各有不同。对于学校来说,尽量配备几名专职的美术史论教师,让他们教授一门或几门在学术上密切相关的课程,尽量创造条件,使他们学有所长,在学术上有所研究,给课堂教学注入活力,将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强学习效果。
再次,中外美术史的教学通常用讲授法,教师讲,学生听,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课堂上互动少,气氛不活跃,学生学得枯燥,学习兴趣不高。现在的史论课堂大多都是大量的幻灯片加上教师的讲述,更像是看图说话,老师将自己的理解和感受直接传达给学生,学生被动地接受,往往不能产生共鸣,教学形式非常单一,课堂上很少互动,课后也很少有作业。事实上,不同的学生对同一幅作品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学生对艺术流派、画家的喜好也各不相同,我认为在中外美术史的课堂上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能动性,在教师的帮助下,进行探究式的学习。教师将内容提前交代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自己先通过查找、整理、归纳等方法对学习内容进行了解。在课堂上可以采用学生讲、老师听,集体总结的方法,让学生们充分积极地参与到学科的学习中,给他们各抒己见的机会,大家共同探讨,从中发现新的亮点,将压力变成动力,创造一个平等、互助的交流平台。
最后,大多数的中外美术史课没有很多的作业,结束的时候也往往以一张试卷或一篇论文了结。这样学生往往学得没有压力,精神上不重视,学习效果差。我觉得中外史论课是艺术系学生少有的非绘画性的课程,而艺术类学生的笔下功夫通常比较薄弱,有的同学想法很多,但是写不出来,容易犯论文的选题过大而且空泛、遣词造句不准确、文章结构不合理等问题。所以应该充分利用中外史论课的平台,鼓励学生多写,这样老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文章了解学生的见解。老师可以分阶段提供一些命题供学生选择性研究,或者由学生自己找出感兴趣的命题,教师提供帮助完成。最后要让学生既写出符合学术规范,又能够对艺术作出准确判断、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
以上是我在实际的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在中外美术史的教学中还有很多的方法值得研究、创新,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真正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1]王丽新.美术史教学改革的思考.攀枝花学院学报,2006-12.
[2]张敢.艺术史论.装饰,2007-7.
[3]尚刚.中国工艺美术史教学与艺术设计教育.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