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供求分析

2010-08-15 00:42陆妙燕
文教资料 2010年32期
关键词:金融机构院校培训

陆妙燕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尤其是2006年开展“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以来,高职院校在办学质量、教学模式等各个方面均有了长足的发展,高职院校成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基地。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也具有三大职能,即人才培养(以教学为主要形式)、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纵观高校的历史发展,我们发现往往院校更为关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这两者通常也是院校接受考核的重要指标,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相对较为薄弱。但在强调“产学合作”的今天,我们认为社会服务功能才是连接区域社会、经济与高职院校的纽带,是高职院校进一步发展的关键所在。

二、地方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演化

1.国外地方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化

地方高等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最早萌发于美国。早在1795年,美国创立了第一所州立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在开展教学、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开始为所在州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186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莫里尔法案》,该法案规定各州凡有国会议员一名者,联邦政府按人头拨地300英亩,这些土地的收益用于资助开办和维持至少一所学院。由此法案还产生了著名的 “赠地学院”。1887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保证高等教育与地方经济相结合的《哈奇法案》。

到了20世纪初期,美国形成了著名的 “威斯康星思想”(Wisconsin Idea),即威斯康星大学在教学和科研的基础上,通过培养人才和输送知识两条渠道,打破大学的传统封闭状态,努力发挥大学为社会服务的职能,积极促进全州的社会和经济发展 (Charles R.Van Hise,1904)。 随即,其他各国也相继以法律法规的形式促使高校社会服务职能的发展。法国1968年通过《高等教育法》,规定大学要积极参与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和文化活动。英国1985年发表 《20世纪90年代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绿皮书指出:“政府所关注的主要问题,仍然是如何使高等教育更有效地为改善国民经济做出贡献。”同年,西德也通过《高等教育法》明确要求高等学校必须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主动为地方经济发展作贡献,高等学校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可以根据各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对于州立大学如何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Jack Stark(1997)认为州立大学的生命力存在于它和州的紧密关系中,州需要大学来服务,大学对于州负有特殊的责任;州立大学的教师利用其专业学识为州际发展作出贡献,并对全州公民进行普及知识。Alan B.Knox和Joe Corry(1997)研究了全球化背景下美国州立大学的社会服务问题,他们认为有三分之一的美国大学教师从事过各类咨询工作,其中工程系教师超过60 ,商学系教师超过50 。

综合而言,发达国家主要以颁布法案的形式明确要求高校参与到地方经济发展建设中,促使区域社会及其高校之间实现良性循环。

2.我国地方高等院校社会服务职能的演化

我国高校的社会服务职能起步较晚,1950年通过了《关于实施高等学校课程改革的决定》,指出:“高等学校应与政府各业务部门及其所属企业和机关建立密切的联系。”①这是高校社会服务开展的起始。经过六七十年代的曲折变化,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发展缓慢,一直到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布局不断向区域社会延伸,高等教育重心逐步下移(李波,2003),开始开展各类服务区域经济活动。

近年来,高等院校社会服务日益完善发展,逐渐成为高校研究的重点之一。王锡宏(2003)以广东五邑大学某些数据为例,认为虽然地区高校社会服务已有所进展,但还存在诸多不足,因此要构建科学的社会服务机制和服务网络;李波(2004)与冯尚申(2005)都认为当前地方高校在社会服务方面存在着观念滞后的问题,与当地社会联系不够紧密等问题,因此要深化认识,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查吉德(2006)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进行研究,认为要更新教育观念、改善办学条件、建立有效的服务机制、拓宽服务内容;陈金圣等(2008)从思想观念的转变、组织机构的改革、运行机制的创新和激励制度的完善等方面对地方高校社会服务的内部动力机制进行了理论探讨;张皓等(2008)在研究高校是否将为地方服务纳入到办学目标时发现,全国有78.82 的高校已将社会服务纳入办学目标中,从区域上来看,东部、中部、西部分别为85.19 、68.75 、78.05 。

总体上地方高校的社会服务意识在逐渐形成,也逐渐纳入办学目标之中,但真正要成为高校三大职能之一,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放到同等重要的位置,还需要一定时间。

三、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供给分析

为了研究地方高职院校作为供给方其提供社会服务的现状,我们采用了访谈的形式,对杭州下沙和滨江两个高教园区内的八所地方财经类高职院校②进行了调研,发现目前它们提供的社会服务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职业技能培训模式

这是目前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提供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其中包括企业或机构进行的订单式人才培养,以及进行技术、管理培训,等等。这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定位有密切的关系,在其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配备有技能培训的场地、设施与相关师资,便于为地方企业或机构提供相应的培训。例如,我们调研的院校中普遍设有“商务模拟公司”、“会计模拟实训室”、“证券投资实训室”、“模拟银行”等多个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模式,一方面高职院校可了解目前企业或机构对人才专业素养的需求,另一方面企业者机构也可节约引进培训人才等经费,实现双方的共赢。

2.资格证培训与考核模式

随着对岗位专业素养要求的提升,很多企业或机构均要求员工具备相应的资格证书,例如银行从业资格证、外汇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这些资格证书往往在上岗后随着业务水平的提升而不断要求取得。对于员工而言,无论是在学习氛围上,还是在专业知识的获得上,都需要一定的指导。而地方高职院校又是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前培训的有力提供者,同时也往往是考场的提供者。这促使地方高职院校能在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和考核上提供服务。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是外汇从业资格证、证券从业资格证等考试的考点之一,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等就是国家理财规划师(三级)等考试的考点,等等。

3.师资“走出去”模式

随着企业人才需求的复合化,其对员工综合素质的培训也随之增加。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均“走出去”,面对企业进行各类讲座,或是进行现场指导。这些教师往往具有“双师素质”③,兼有专业知识与行业技能,使得校内知识和行业技能通过“走出去”模式实现良性循环。例如,浙江金融职业学院的师资走进金融机构,进行金融形势、证券、期货等各类讲座。

4.共建交流平台模式

为了进一步提升办学质量,目前很多地方高职院校的各个专业都成立了专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会成员主要由行业专家构成,每年有1—2次会议,针对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思路、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进行讨论修正,同时提供来自行业的就业人员素质要求信息。通过这样的交流平台,学校培养的人才更能与企业需求对口,而学校也由此能汲取来自行业第一线的信息资源,形成更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机制。我们的需求调研也显示,54.76 的金融机构与高校有合作平台。

除此以外,还有人力资本共享、提供咨询服务、技术开发服务、行业标准设立服务等多种模式。随着职业化教育的普及与进一步发展,地方高职院校作为社会服务的供应者,其提供的服务也日益完善与全面。

四、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分析

我们利用2010年“第五届浙江金融理财博览会暨第二届浙江中小企业金融产品展示会”的契机,对参与博览会的各大银行、证券公司、期货公司等金融机构进行了调研,以更好地对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需求分析。我们发放了150份问卷,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4份,基本涉及所有参展金融机构,从需求的角度对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进行实证分析。

1.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总体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三大职能的重要性排序,61.9 的金融机构认为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38.1 的金融机构认为最重要的是社会服务,只有2.38 的机构认为科研最为重要。由结果可知,人才培养占绝对比例,作为高校之根本这是合理的,但在科研与社会服务的排序上,不同于以往的是社会服务的重要性远高于科研,这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社会对高校社会服务需求的增加。但同时,对目前高校社会服务的现状方面,表示非常满意的金融机构仅占2.38 ,21.43 的金融机构认为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54.76 的金融机构表示一般满意。

2.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主要形式需求

对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主要形式,82.14 的金融机构认为是技能培训,55.95 的金融机构认为是岗前培训,48.81 的金融机构认为是资格证书考试培训,其次分别是理论讲座、设立行业标准、学历再教育、咨询服务等。由此可见,技能培训是目前最为主要的社会服务形式。但在已经进行过与高职院校合作的金融机构中,采用形式最多的却是理论讲座,占48.81 ,技能培训占39.29 ,其次分别为岗前培训、设立行业标准和资格证书考试培训。两项对比之下发现,金融机构认为的主要形式与实际采用的主要形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别。技能培训和岗前培训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缺口,是目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亟需提升的项目。

3.高职院校社会服务需求的重视程度

金融机构普遍认为,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其次是能反过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更符合行业要求,再者是能发挥高校知识高地作用,帮助行业进行培训,而能使得研究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和能为行业的业务创新起到推动作用也得到了较多的认可。同时,58.33 的金融机构认为高职院校增强社会服务功能非常有必要。

4.高职院校和本科院校社会服务需求的差异

在调查问卷中,金融机构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需求主要定位于技能和实践,以工作为中心,对于员工培训起着重要的作用;而对本科院校社会服务的定位则主要在于理论方面,主要以知识讲座的形式存在。可见,在社会服务的定位上,两类院校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5.社会服务的潜在需求

除了与行业的合作,67.86 的金融机构认为,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还可以体现在服务社区上,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大某些知识的宣传,27.38 的金融机构认为还可以知识下乡、服务三农,26.19 认为为区域政府经济发展出谋划策。因此,高职院校服务区域社会还有很大的潜在空间,而这个可见也是目前很多学校所忽视的。高职院校为三农服务,不仅在专业知识和技能上具备充分的优势与资源,而且对于高职院校进一步降低重心、扩展就业的可能性具有重要意义。

6.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主要障碍

金融机构普遍认为与高职院校之间缺乏交流平台,两者之间没有统一的共同目标,高职院校教师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学生学历未达到相关机构的要求等原因,是高职院校提供的社会服务尚未能满足金融机构需求的主要因素,也是金融机构与高职院校进行合作的主要障碍所在,是接下来健全社会服务功能最需解决的问题。

五、结论与启示

由上述可知,地方高职院校近些年来在发展与健全社会服务职能方面作出了较大的努力,在提供服务的模式上也呈现出多样化发展趋势。但从我们对需求方金融机构的调研来看,无论是在社会服务的总量还是结构上,两者之间的供求尚未达到平衡。这与受到以教育和科研为主的高校传统发展思路密切相关。我们认为,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在进行市场调研的情况下,可从企业或机构本身的需要与发展地方服务产业的高度出发,对现有的社会服务模式进行创新性改革,以使得地方高职院校与区域社会经济两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双方的共赢发展。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可考虑借鉴其他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来促进这一良性循环的持续有效发展。

注释:

①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

②本文的“财经类地方高职院校“也包括设有经管专业的一般高职院校。

③双师素质教师是指具有教师资格,又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校内专任教师:(1)具有本专业中级(或以上)技术职称及职业资格(含持有行业特许的资格证书及具有专业资格或专业技能考评员资格者);(2)在行业第一线本专业实际工作经历,能全面指导学生专业实践实训活动。

[1]Alan b.Knox and joe corry,The wisconsin idea for the21stcentury,the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1997

[2]Jack stark,The wisconsin idea:the university’s servicetothestate,legislativereferencebureau,1997.

[3]查吉德.地方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的实现策略.成人教育,2006,(8).

[4]陈金圣,陈相明.地方高校社会服务内部动力机制构建问题初探.苏州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50-53.

[5]冯尚申.试论地方性本科高校的社会服务功能.台州学院学报,2005,(8):46-50.

[6]李波.论区域高校社会服务观念转变.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7):75-78.

[7]王锡宏.区域高校社会服务现状与对策.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115-118.

[8]张皓,岳孜孜.地方高校发挥社会服务职能刍议.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89-92.

猜你喜欢
金融机构院校培训
改革是化解中小金融机构风险的重要途径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解决小微金融机构的风控难题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