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玲
(连云港市宁海中学,江苏 连云港 222243)
生本课堂是生本教育理念体系下的产物,它正在努力摆脱以知识为本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它提倡以学生为本位,充分地依靠学生,相信学生,在平等与合作的平台上,激发学生的无限潜能,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与空间去感悟,从而提高能力,提升生命。这种课型的优点与好处是不言而喻的。这与新课标的要求是一致的,也是每一个人都希望的。
因为课堂形式转变了,学生也动了起来,所以有人便认为教师的任务减轻了,可以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尽情地审视学生的表现。我认为其实不然,对教师的要求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我认为,教师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教材中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编委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作品,如同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需要我们从远处整体把握它的形态、气质、内在精神之美和作者的独运匠心;从近处把玩它的细节之精美、笔法之精妙、作者情感之丰富细腻等。因此我们在处理教材的时候,要慎重,千万不可把它打破了再拼接成一个支离破碎的物件,甚至不拼接起来,那其中的美感、作品的韵味将大打折扣。在课堂中如何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至关重要,所以在教学之前,教师要吃透教材,精心设计教学问题。
短小的艺术精品,比较容易整体把握。如在教学郭沫若的《石榴》时,我们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作者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石榴?石榴的枝、花、果各有什么特点?从外形来看内在气质,整体上看石榴具有怎样的精神品质?联系时代背景作者通过作品传达出怎样的精神和情感?纵观全文作者采用了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你最欣赏哪段文字?为什么?再分组讨论这些问题,分组展示学习成果,老师适当加以点拨。这样学生既能全面地把握课文主旨、表现手法,领悟整体之美,又能鉴赏细节之美。
至于篇幅长、内容又深邃的文章,我们可通过专题形式,用一根线把主要内容串连起来。如讲解鲁迅先生的《故乡》时,湖北荆州市荆州区教研室的冯大海老师的一篇教学设计很值得我们借鉴。在《追寻“悲凉”》一文中作者紧紧抓住叙事主人公的情感主线 “悲凉”设题:(小组讨论)为什么20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使“我”的心境如此“悲凉”?(是故乡是人和景造成的)故乡的景色怎样?课文写了故乡的那些人,主要写了谁?闰土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凉”?其性格特征如何?杨二嫂有哪些方面使我“悲凉”?其性格特征如何?(小组合作探究)说说造成“悲凉”的社会根源是什么?作者是怎样表现这种“悲凉”的?这是一个“长文短教”的典型教案,它思路清析,问题设计精练、集中,既能抓住重、难点,又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使学生省时省力,有的放矢,提高学习效益。
许多老师认为生本课堂就是在教学中维护学生的“言说”权,把与文本对话的权力完全交给学生。
如在学习《陋室铭》时,学生经过讨论、质疑,解除了字词障碍,疏通了文意,说出了陋室的特点——环境清幽、来往人物不俗、生活情趣高雅,知道了作者通过陋室以古代贤人自喻,表达安贫乐道的情怀。学生再做一些习题巩固所学,学习任务似乎就顺利地完成了。然而如今的学生真的读懂了作品了吗?真的领悟到作者的精神了吗?细心的教师不难发现学生的认识是浅层的,表面化的。如何弥补这一缺憾呢?这时教师的精讲就应起到提升学生认识、培养学生高尚情操的作用。补充相关资料,联系刘禹锡的遭遇和他的一些作品,向学生画龙点睛地讲解刘禹锡通过陋室含蓄地传达了对逆境和生活的态度:从容淡定的心态,乐观进取的精神,不向权贵低头的傲气。这样不仅深层解读了文本,增强了学生对刘禹锡的认识,而且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体现了语文教学人文性的特点。
学生只知道曹刿的远谋、鲁庄公的“鄙”,却不知鲁庄公的英明;只知道《春》语言质朴优美,却不知作者炼字之妙;只知道《雪》的特色,却不知《雪》的背后作者所寄寓的深情……教师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机智地运用多种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
语文教师不但要认真钻研教材,不断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而且要钻研教法,适时加以点拨;不但要能解决文本中基本的问题,而且要能解决一些学生“异想天开”的疑问。同时还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素材,发动和引导学生去开发和利用有益的学习资源,从而为学生积极、主动、自主学习打好基础。
现代教学提倡公平教育,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成为新课改的行为准则,但是每个学生的情况都是不同的,存在着认知差异、人格差异、性别差异等。因此,关注学生的差异是每一位教师必须重视的问题。
然而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分组学习时,优生讨论较为激烈,后进生会默然无声,甚至会做小动作,开小差,有些调皮的学生还会趁机调侃,说些笑话;在展示学习成果时,学生往往会特别关注本组人的发言而忽视其他组的意见,会专注于同一话题的发言,而忽视其他的话题;教师往往会专注于发言的学生,而照不周全其他组的学生的反应。看似热热闹闹,实为参与率极低。这样的课堂效率常常不高,学生不但基础没能抓好,而且能力没能提高,浪费宝贵的时间。
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掌控课堂的能力。布置任务和提问发言时要有一定的梯度,难度小一点的交给后进生,并给与一定的激励;难度较大一点的交给优生,以提升其能力和兴趣,让其吃饱、吃好、还想吃。鼓励学生互相帮助,发挥团体的作用,发扬合作、探究的精神,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共同进步。同时还要特别关注每位学生的课堂表现,采用设疑、讨论、辩论等方式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以提高课堂参与率,提高课堂效率。
教育学生不能让学生做只能解决问题的工具,还应给学生的心灵注入汩汩清泉,荡涤它,滋润它,陶冶它,让它茁壮成长,造福人类。如何让学生爱语文,值得每一个语文老师思考。
2007年北京的韩军老师为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 《大堰河——我的保姆》,他声情并茂的朗读为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用朗读为学生们解读课文内容,用朗读为学生们传达作者的深情,用朗读让学生们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这种无声的交流,似山涧溪流在学生的心底流淌,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不仅触摸到了作者的脉搏,理解了文本表层之下的深层含义,而且感受到了课文的形象美、意蕴美、思想美、情感美,从而激发起了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学生由于年龄小,阅历少,知识水平有限,认知能力欠缺,对文本的解读不够到位,朗读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有了教师的示范和指导,学生就能把文章读出声来、读出趣味来、读出情韵来。声情并茂的诵读就成了学习语文的享受。
不仅诵读可以以做带教,阅读、写作也都可以。与学生一起交流阅读心得、创作成果,为学生做出榜样,让受教育者自动仿效,收到的效果远胜于“言教”。师生之间无拘无束地用心沟通,用情激励,让学生沐浴在语文的春风里,遨游于语文的殿堂里,这是何等快意。
作为语文老师,我们要努力让学生在语文这个内容丰富,五彩斑斓、情感充沛、语言灵动的世界里成长,让学生在语文这个有限的课堂上获得无限的发展。
[1]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2]要让学生感受到真正的“对话”.
[3]当前中学语文课堂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4]追寻“悲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