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学生全面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2010-08-15 00:42潘秋菊
文教资料 2010年16期
关键词:生性人物形象教学

潘秋菊

(河源市源城区第二中学,广东 河源 517000)

新课程改革要求高中教育应是“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是一场从理念到课程结构、设置、内容和实施方面的“革命”,它更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要求教师要把全班学生培养成推理思维缜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价值观念都有所提高,并促进学习发展的学习者,对所有学生各种不同的见解、技能和经验都表现出尊重。创生性教学的理念更突出教学的时效性,希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材进行有效的挖掘和开发,开展创生性教学。因为教学本身就是一种开发和生成资源的活动,只要创意科学,引导有方,激发有力,教师都可以创造性、生成性地把学生带入一片崭新的天地。我结合小说教学中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谈一些体会。

分析文学作品,要点之一就是分析文学形象,创生性教学强调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多给学生生成的空间。过去的教学对人物形象的分析简单化、脸谱化,如把《项链》中的女主人公玛蒂尔德仅仅看成是一个爱慕虚荣的小资产阶段妇女形象,把《雷雨》中的周朴园形象简单定位为冷酷、无情的家伙,忽视了人性的复杂性,对人物形象定格化,漠视了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给学生提供创生性学习的舞台,也不符合文学鉴赏的规律。我认为人物形象的分析不宜定格化,而应客观全面分析。

一、文学的模糊性决定了文学形象没有标准答案

美国作家海明威把文学形象比喻为“漂浮在水上的冰山”,他认为,形诸文字上的东西是冰山露出在海面的“八分之一”,而作品隐藏的内容则如同冰山在水下的“八分之七”。这说明,作品的深层意义,作者一般没有直接说出,没有形诸文字之中,而是在作品的文字之外,因而造成了作品的“未定点”和“空白处”,即“意蕴”。这“未定点”和“空白处”需要由作者和读者共同来完成,这就是文学的“模糊性”。文学的“模糊性”为读者的再想象、再创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读者对“未定点”和“空白处”理解和想象是不一致的。再者,作品一旦离开了作者,便成了社会的产品,而创作模式的异彩纷呈、主题的多元、情感的朦胧、形象的立体化,又给我们解读的求异、创新提供了可能。所以,任何标准、统一的答案都是不符合文学的鉴赏规律的。

二、读者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文学形象意蕴的差异性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就是因为阅读个体的差异性而产生了对人物形象的不同看法。鉴赏的过程,饱含着发散思维、创新能力诸要素,要求鉴赏者分析研究客观存在,在已知领域中有突破,在未知领域中通过推断产生新的发现。在这个阅读、创造的过程中,读者的原有知识、个人体验、推断能力都各有不同,各有差异,具有极强的个性色彩和主体地位,这就必然会带来分析评价文学形象的“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现象。所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应当尊重学生的这种个性差异,经常放手让他们讨论争鸣,尽量撤去定格好了的框框,允许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不同的分析,而不应该用定格好了的答案去限制束缚学生的思维。如果忽视了这种个性差异,把学生对人物形象的理解“统一”到标准答案上来,只会扼杀学生的创造精神,这不符合创生性教学的要求。

三、人物形象生活的社会环境决定了人们对文学形象的不同评价

《城南旧事》中厚嘴唇的人“是个小偷,是个坏人”,但他本性善良、诚实,只因社会不合理,为生活所迫而做了违心的事。

《边城》中翠翠的老祖父是个忠厚纯朴的老船夫,他关注翠翠的未来的命运,想用自己的努力逃脱命运的摆布,以使翠翠免遭她母亲那样和一个士兵相爱而遭受的悲伤结局,所以心中始终隐藏着一股说不出的忧郁,他只知大老天保来求亲,不知外孙女的事,弄巧成拙,最后导致翠翠的悲剧结局,老祖父是个善良纯朴而又弄事成拙的老人。

《红楼梦》中的辣姐——王熙凤,在人们心目中是个心狠手毒的女人,她的下场好像应了因果报应,但今天从管理学的角度来评价她,她是贾府最优秀的管理人才,她的管理理念、管理方法,是今天我们所倡导和要学习。今天备受我们批判的封建家长制的代表——贾政,在封建时代,在贾府的男人群体中,在贾母的心目中应是个好儿子,他勤政爱家,走仕途之道,又洁身自好,是个标准的好男人。

《差别》中的阿诺德和布鲁诺同样受雇于一家店铺,但前者“青云有上”,后者“原地踏步”。于传统评价人的标准来看,布鲁诺可算是个忠厚老实、勤劳工作的优秀员工了。为什么会有如此“不公平”的待遇?原来老板让两人一起去观察集市情况,结果是布鲁诺跑了三次得到的信息,阿诺德一次就得到了,还带来了许多有利的相关信息。差别不是外貌,也不是勤劳程度,而是思维方式和观察能力。阿诺德就是一个懂得思考的人:仔细观察获得大信息量,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到处理问题的最佳方法。这就是在经济大潮的今天,我们对人物评价的不同。

四、作者写作的背景、目的的不同,决定了所塑造人物形象的差异性

鲁迅作品《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民主、科学”,而阻碍中国进入民主、科学时代的最大障碍,就是中国两千年遗留下来的腐朽、愚昧的封建思想,中国妇女则是中国封建思想最大的受害者。作者塑造了祥林嫂的形象。祥林嫂是一个勤劳、质朴却又深受封建思想节烈观、封建迷信影响被封建文化和冷漠的社会所拒绝的农村妇女的典型。本文深刻地揭露了封建文化思想的流弊和余毒,批判封建文化。

俄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契诃夫的作品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9世纪90年代末。当时,俄国新的革命高潮正在酝酿,沙皇当局强化国家机器来维持其统治地位,俄国正笼罩在一片白色恐怖之中,身处这一时期的知识分子有的害怕变革,苟且偷安,甚至甘心充当沙皇鹰犬。小说中的主人公别里科夫就是这类人的典型,他封闭、怀旧、胆小、多疑,极力维护现行的秩序,乐于告密并为自己的行为极力辩护,在思想上、行动上把自己和沙皇反动的专制统治联系在一起,压制着身边的人们,全城人“都怕他”。这个“套中人”给人们带来很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这是他可憎的一面,但别里科夫为什么会成为“套中人”?是沙皇专制制度毒化了他的思想、心灵。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是为了揭露俄国社会的各种病态,猛烈抨击沙皇专制制度。

高晓声的《陈奂生上城》是作者“献给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一曲赞歌”。陈奂生是农村转型时期农民的典型。他善良正直、勤于劳动而不善思索,爱幻想,易于满足,时来运转,即受宠若惊,一身清白本色。作者用艺术手法,塑造一个新旧交错、新旧交替的历史转折时期的农村农民的典型,通过陈奂生的形象和命运深刻地概括出了新中国三十年来农民的命运,展现了新时期农村改革进程中农民艰难前行的身影及其心理变化的全过程。

五、创生性教学要求多给学生生成的空间,应全面客观地分析人物形象

刘备、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传统教学中这两个人物是被神化了的人。刘备是“仁德之主”、“素有大志”、“远得人心”;诸葛亮是“神”,是“贤、智、忠”的化身,是备受后人称颂的英雄人物。但我们结合《三国志》可以看到刘备真实的一面,刘备狡诈除吕布,不择手段实现隆中对,“刘备先从吕布、后事曹操、近投袁绍,皆不克终,远见其为人”,十七次笼终人心的“哭”的策略,更见其虚伪。诸葛亮北定中原的策略显出他的“短见”,《失街亭》中让喜欢纸上谈兵的马谡驻守街亭,导致街亭失守损失惨重,显出了他用人不当的一面。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用十年的时光、十年的青春、十年的劳动偿还项链,尽显了她的诚实、勤劳美德。《雷雨》中的周朴园整天要戴着面具生活,三个孩子,两死一走;两个妻子,一痴一疯,从人性关怀的角度分析,周朴园也是一个悲剧的承受者。

多给学生创生性的空间,让他们探究、生成,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理解,只要学生分析得合理,我们都应肯定和尊重学生的见解。

六、历史人物不要娱乐化

对人物的评价,应该从历史事实出发,以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精神,严肃、客观、公正地对待历史,用事实说话,艺术的虚构不能违背基本事实。肆意亵渎先贤,推翻历史定论,颠倒传统价值观念,将历史“娱乐化”应引起高度关注。

有人称孔子是“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丧家狗”;有人推论李白是“大唐第一古惑仔”;有人把梁山泊义士比附成危害社会稳定的恐怖分子;有人称刘备无义,关公好色,等等。凡此种种,将历史人物娱乐化都是需引起注意的。

臧否历史人物,既不能因循守旧,又不能以无知的狂妄去妖化古人。

在这种创生性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在不断探究学习中学生情绪高涨,余兴未尽。发扬这种教学的优点,让学生将探究精神运用到学习的方方面面,我们的课堂教学一定有成效。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革命”,如何在教学实践中体现课程改革的精神,是对每一位教师提出的挑战和考验。在分析人物形象教学中教师应多给学生创生性学习的机会,多引导,肯定他们的成果,语文教学应是让人兴趣盎然的课堂,学生在这种教学中一定会开出智慧的花朵。

[1]周卫勇主编.点击高中新课程.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高思源.评说《三国演义》.中国文联出版公司.

[4]语文教学与研究.中国国际图书贸易公司.

[5]中学语文教学参考.ISSLV1002-2155.

猜你喜欢
生性人物形象教学
如何做好表演中人物形象的塑造
论近年来中国网络剧人物形象创新
创生性的互联网
豹子 生性凶猛的猎手
生性残暴的鳄鱼
巧用侧面描写,丰富人物形象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