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生 李胜新
(武汉工业学院,湖北 武汉 430023)
早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英国学者就开始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目前英法等欧美国家已将媒介素养教育设为全国或国内部分地区中小学的正规教育内容。与欧洲国家相比,我国真正的媒介素养教育还未开展起来,大多数人对“媒介素养”认知不够,重视程度不够。首先是混淆媒介素养、媒体素养两个概念。一直以来,学者们认为媒介素养、媒体素养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以总称为传媒素养。前者是指掌握各种媒介的特性和使用技巧,并能有效地利用媒介来自己创造和制作传播产品的能力;后者是指了解媒体自身如何运作、媒体的组织建构及其政治和经济上的各种关系、媒体如何架构现实等,从而对媒体所传递的信息进行思辩、解读和批判的能力。本文综合了媒介素养与媒体素养两个层面的内容,在调查研究中将传媒素养简化为:人对媒介性质认识能力、对媒介技术的使用能力、对媒体与媒体信息的分析批判能力、对媒体道德规范的认知与自律能力。
2009年3月至5月,我在湖北6所高校做大学生媒介素养情况调查,由调查员在各高校随机发放问卷,被调查者现场填写。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5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98.5%。性别构成情况为男性55%,女性45%;专业构成情况为理、工、农、医类分别占样本总数的49.6%,文科占40%,其他占10.4%;被调查对象学历构成状况为大专成教占3%,大学本科一年级二年级占35%,本科三年级四年级占样本总体的45%,研究生占样本总数的17%。考虑到省会和地市州差异,故选取省会高校3所,地市州高校3所,各占50%。问卷分析结果如下:
调查显示,湖北大学生媒体接触呈多元化,对媒体性质认识感性化。有近81%的学生日常主要接触的媒介达到或超过4种,其中日常主要接触的媒体为8种及以上的学生为7.5%,这说明他们已经摆脱依靠单一媒介获取信息的状态,已经具备与立体式传媒网络相适应的多渠道获取信息的素质。除图书、报刊这些传统的印刷媒介之外,手机、网络是大学生在学校经常接触的媒介,且其所占的百分比远超过图书、报刊。
与媒体使用多元化相对,大学生对媒体的认识较为肤浅。就全世界范围而言,新闻传媒有两个属性,一种属于上层建筑意识形态范畴,另外一种属性是产业属性。45.75%的学生对这个问题认识不清。就我国而言,35.9%的学生对我国报社、电视台等媒介组织属于何种性质的单位认识不清,对党报概念有67%的人认识模糊。调查组列举了《人民日报》《湖北日报》《长江日报》《南方周末》4份报纸,认为《人民日报》是党报的大学生占总人数的82.9%,分别仅有37.4%和31.4%的被访者认为《湖北日报》《长江日报》是党报,还有20.8%的被访者认为《南方周末》是党报。有27.72%的学生不知道手机是第五媒介,还有56%的学生对我们设置的“您认为媒介包含以下哪些形式”这一问题选择不当;只有7.8%的学生知道网络搜索引擎搜出的结果主要是通过所付的广告费用来排序的。这就说明在部分高校学生关于媒介知识的了解还处于一种自发的阶段,没有或很少接受这方面比较系统规范的教育,而新闻专业的学生对媒体的认知能力明显高于其他专业,可能与其所学课程有关。
湖北大学生电子媒体使用能力日渐增强,但效果堪忧。此次调查显示媒体接触先后顺序依次是网络、手机、书籍、报刊杂志、广播、电视。
相对传统媒体,网络、手机已占据高校大学生信息来源的首要位置。问及“你如何利用网络娱乐”时,33.5%的人在闲暇时会选择网络聊天,25%选择网络游戏,38.5%会在线(下载)欣赏电影或歌曲。短信也是学生的一种娱乐方式,而非仅是通讯功能。43.5%的人平常喜欢用短信和朋友聊天,聊天的目的是打发时间。
本次调查针对高校学生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现状共设计五个多项选择问题,分别针对高校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网上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论坛等共八大类信息资源的情况进行了考察。结果显示,娱乐是学生接触网络的首要动因,也是其网络技术提高的重要因素。超过60%的学生都可以熟练使用搜索引擎检索各种信息,说明高校学生已经具备基本的“媒介工具素养”,即掌握了检索网络信息资源的基本工具。同时,学生对网上图书馆、学术期刊网站、网络课堂等网络学术资源的使用情况却相当令人失望,只有不到20%的人经常使用网络学术资源,本专科生与互连网上的学术资源基本处于“零接触”的状态。至于Springer全文数据库、Elsevier全文数据库、WorldScient电子期刊系统等外国权威学术资源,知道的人凤毛麟角,有效利用更无从谈起。在为数不多的使用过某类网络学术资源的人中,只有20.3%的人表示能够顺利找到自己所需的信息,可见能利用新的媒介技术有效进行学习的人少之又少,暴露出学校在学术信息检索指导方面的缺失。
关于对于个人网页、论坛及编程等应用软件的利用情况,从调查结果看,同利用网络这种媒介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相比,大多数学生利用新的媒介技术参与网络互动的状况并不如人意,样本中有超过70%的群体,从没有利用相关的媒体技术参与网络传播的经历。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当前湖北高校计算机技术教育多局限于文字处理、程序设计、计算机制图等计算机辅助课程的学习,而忽视了利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方面,使现阶段的媒介技术教育仍存在许多盲点。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网络经济活动的行为开始在高校中流行。淘宝、当当、易趣等销售网站因为价格优势、送货便捷而受到学生的青睐,45.6%的学生有网上购物的行为,因为地域差异,省会城市和地市州城市差异较大,二者相差约30个百分点。一些学生甚至利用网络开起网店,0.54%的学生打算在毕业后以网店创业,8.6%的学生利用网络有过炒股等行为。调查显示,高校学生的媒介消费还处在一个自发状态中,缺乏自觉和理性的因素。
信息化社会的大量非确定性使人们非常依赖于媒介工具和媒介内容,媒介无孔不入地渗透进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受众在利用媒介时的主体能动性成为当今媒介素养的重要问题。问卷显示,47.5%的被访者既承认媒介系统是当代社会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又强调了自身的主体意识。另有78.9%的湖北大学生认为离开大众传媒就无法生存。
我们以对媒介信息的信任度来调查高校学生的传媒批判能力。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只有3.2%的学生对媒体报道的新闻全部相信,接近一半的学生认为媒体会受到商业或者其它因素的影响而使报道偏颇。这说明,大学生在自发状态下对媒体的传播内容有一定的鉴别能力,已经具有一定的媒介批判能力。
在问卷中,我们还设置了“您认为电视中人的生活和现实中差距有多大”的问题,结果显示,只有2.2%的学生选择“基本相似”,选择最多的是“差别很大”,占67.8%。这也说明高校大学生对媒介的社会角色认识具备一定的理性,意识到媒介现实与客观现实的区别。而能否对这两种现实做出明确的区分,正是衡量受众传媒素养的一项重要指标。
由于各种复杂的原因,大众传媒中经常存在着负面信息,即不被主流社会所接受的信息。对负面信息的免疫能力也是衡量媒介素养的重要指标。分析结果表明,有一半以上的湖北大学生能主动抵御媒介暴力和色情,还有一部分态度不坚定或者根本不能。
在商业化的今天,媒介信息含有强烈的商业动机,传播者在传播信息的时候也不免带有自己的主观倾向,这些都会影响到媒介内容的真实性和可信度。调查中,大部分湖北大学生对媒介的真实性持怀疑态度,高达89.5%的被访者认为媒介所反映的内容只是部分真实,另有8.2%的被访者无法判断,这两项相加占总人数的97.7%。但只有45.4%的被访者对“媒介真实”有着清醒的认识,42.1%的大学生没有认识到媒介对我们对世界的态度与看法上的塑造作用。另有33.5%的武汉大学生对于周围世界是真实的世界还是媒介塑造的世界这一问题无法判断,这说明“媒介真实”与“客观真实”的区别及“媒介信息是建构出来的‘真实’”这一理念并没有在武汉大学生间得到认识。
媒体道德素养是指媒体受众在接触和使用媒体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和自律能力,它是衡量传媒素养的重要指标之一。针对大学生在媒介接触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本次对大学生媒体道德素养的调查主要围绕:日常生活中的媒体信息使用、对色情信息的接触及与媒介有关的侵权行为乃至违法行为三方面展开。从态度和行为两个方面对大学生在学术活动中的滥用媒体信息行为进行的调查表明:78.6%的大学生曾因应付作业、考试等目的有过滥用媒体信息的经历。其中30.4%的受访者曾在未注明出处的情况下从期刊、书籍上抄袭他人的观点或文字,47.3%的受访者曾经大量地复制网上的文字内容并进行简单的拼凑和修改,也就是所谓的“攒文章”;甚至有2.1%的受访者通过登陆一些专门出售论文的非法网站,以购买的方式得到论文。可见,在学习上滥用媒体信息的现象,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问题更严重的是,分别只有占总人数13.8%和11.7%的人能从著作权法、尊重知识产权角度和道德的层面上看待该问题,尽管超过76%的同学能够认识到此类行为潜在的危害性,但是能够对之持坚定反对态度的人只占到了总数的23.1%,尚不足四分之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还有相当一些学生的知识产权和相关法律意识薄弱,媒介道德素养不高。
随着高校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宽带网走进了大学宿舍,学生上网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更小,上网环境的私密性也更强。私密、自由和宽松的上网环境无疑使充斥网络的色情信息变得更加难以控制。调查结果显示,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经常或偶尔浏览网上的色情内容,其中男生对色情媒介的接触程度明显高于女生,有23.2%的人将色情网站视为其了解性知识的主要渠道,这种将媒体黄色信息与传播性科学的正规媒体信息相混淆的现象,势必对大学生的道德修养和身心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
调查发现,占总数91%的大学生购买和使用过盗版的图书、音像和软件制品。在对待盗版的态度上,有70%的人并未感觉购买盗版制品的行为有何不妥,而持明确的反对意见者在人群中只占三成。对该行为违法性的认识普遍不足,认为其属于违法行为的人只有1.3%,可见当前的大学生更多的是以一种“宽容”的态度对待盗版制品和自己购买盗版的行为。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正版制品的高价格、学生群体的经济实力等客观因素是购买盗版制品行为背后的原因,但是,“购买盗版可耻”的观念还未在高校学生群体中形成,这无疑是盗版产品充斥校园的重要原因之一。
[1]郑智斌,樊国宝.论农村受众的媒介素养教育[J].南昌大学学报,2005.
[2]张志安,沈国麟.对中国大陆媒介素养研究的回顾和简评[J].新闻记者,2004,(5).
[3]刘佳.上海大学生媒介素养现状调查报告[J].新闻记者,2006,(3).
[4][英]戴维·巴勒特.媒介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
本文为湖北省教育厅2009年社科项目《湖北高校大学生媒介素养调查分析》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