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与面临的问题

2010-08-15 00:42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应用型辅导员院校

殷 殷

(盐城工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江苏 盐城 224053)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关于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特征,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诸多角度作了较多的阐述,本文仅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表现出来的一些特征作简单分析。

1.履行多种职责

一般来说,辅导员主要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辅导员成了几乎事事都要关心的“保姆”,承担了太多的繁杂事务。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平均每个辅导员负责250多名学生,与学生有关的大小事务基本上都要落实到辅导员头上,包括思想教育、就业辅导、奖学金评定、助学贷款的申请、党建工作、心理辅导、宿舍卫生检查等。辅导员工作耗费了辅导员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仅有很少一部分时间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导致相当一部分辅导员不安心本职工作,辅导员队伍缺乏稳定性。

2.承受多重压力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生源大都来自周边地区,因此辅导员承受着比重点高校辅导员更多的压力。一是来自社会和学生家庭的压力。诸如在组织发展、奖学金评定、评比先进等环节,辅导员要应付方方面面的关系。二是来自学校的压力。辅导员工作可以说是高校的最基础的执行层,涉及到学生的任何事情,都要求辅导员在第一时间到现场处理。三是来自自身的压力。辅导员作为高校教师系列,需要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需要搞科研,否则职称晋升不了。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一起进校工作的,专职教师和专职辅导员之间在职称上会有较大差距。

3.服务意识强

辅导员与学生的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师生关系。其本质特征不是知识的交流传授,而是在思想和行为潜移默化中的言传身教。寓教于管,寓教于乐,寓教于具体事务中是辅导员工作的主要方法。辅导员要对学生的思想负责,还要对学生的行为负责;不仅要对现实负责,而且要对择业、就业负责。这些方面构成了一个全方位的服务系统。

4.灵活性强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个辅导员管数百名学生,学生的文化程度接近,但家庭背景、成长经历、个人素质等不是一个“模式”,因此辅导员工作不可能“一刀切”。针对不同的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具体解决是辅导员工作的关键。辅导员的工作方法必须具有很高的灵活性,既要善于“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又要像乐队指挥那样把不同的乐器有机地协调成美妙的音乐。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当前,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在校大学生的数量在快速增加,生源质量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滑坡现象。同时,就业方式的转换使得学生的就业压力陡然增大;信息化、网络化的加速使西方文化思潮大量涌入,不同程度地冲击着当代大学生的思想灵魂,引起大学生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巨大变化。因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新问题。

1.辅导员工作对象发生变化

辅导员工作的对象是大学生,新时期大学生在思想、行为特点等方面都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1)人生理想不明确,近期奋斗目标单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基本都是本二层次的院校,一些学生进入这类院校后,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认为自己的近期奋斗目标就是就业,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能找到一份与自己的专业完全对口的工作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他们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所学知识不符合自己的就业需要,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差。相比较重点高校,应用型本科院校整体学风状况不容乐观,由此,对大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提出了挑战。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学生对学校的整体学风状况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认识清楚,但对学风建设的主导因素缺乏客观理解,一些学生把影响自己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原因归因于教学条件、学习环境等外在影响因素,而很少认识到自身的主观能动性是影响学风建设的最主要因素。

(3)生活以自我为中心,心理承受能力低。目前,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不关心学校、院系和班集体的发展,以自我为中心,见荣誉就争,见工作就躲,上课迟到、早退、旷课等现象屡见不鲜。此外,学生中独生子女所占比重较大,他们充满自信,但缺乏韧性,心理承受能力低,团队意识淡化,索取意识很强,感恩意识不足,这些使得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4)欠费和贫困学生比例上升。近几年,随着招生人数的增多,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人数也在逐年增加。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相当一部分生源来自周边农村,贫困学生的比例更大一些。这部分学生不仅交不起学费,甚至连基本的生活费也没有保障,从而带来一系列问题,这也成为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任务之一。

2.辅导员工作模式呈现滞后性

(1)管理模式的传统化。目前,我国高校学生管理基本上处于传统模式和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组群准自我管理模式之间。与传统管理相比,它比较重视班级群体管理,发挥班委会和团支部的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然而,这种管理还没有摆脱传统管理把学生只当作管理对象的缺陷,尤其是没有把握高校学生工作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中的相当一部分是本校培养的毕业生,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管理模式的更新。

(2)实施方法缺乏主动性和科学性。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管理仍然是金字塔式的管理系统,而辅导员处于金字塔的最底层,属于“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基层。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压力大,任务重,导致辅导员首要的工作任务——思想教育被弱化。加之辅导员队伍趋向年轻化,辅导员自身缺乏必要的理论基础、实践经验和工作能力,因此,辅导员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只能是侧重于外部控制,而不是主动地用比较科学的防范或经验指导和帮助学生成才。

(3)忽视了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如前所述,应用型本科院校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能力相对比较差,而学校在大学生的自我教育管理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方面尚未给予足够的重视。因此,除了少数学生干部有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外,绝大多数学生基本没有培养锻炼管理能力的机会。

三、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问题的对策

解决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工作面临问题的途径很多,我认为,加强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是主要途径之一,在此提出一些看法。

所谓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是指辅导员在比较长的一段时间里专职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而不转向其他工作岗位。那么,要实现辅导员队伍的专职化,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主要应从辅导员的选聘、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高、辅导员考核和晋升机制的健全等方面抓起。

1.辅导员的选聘

应建立规范严格的辅导员选聘标准,严把入口关,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充实到辅导员队伍中来,从源头上保证辅导员的质量。在辅导员选聘工作中,除明确要求学历外,更应该注重辅导员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道德品质和知识水平,还应考察其工程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辅导员要彻底转变把辅导员工作视为“过渡性”工作的传统观念,而应将其看作一种具有明确发展目标和广阔前景的长期性职业,作为一项事业来追求和付出,努力培育自身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精神,激发长期从事该项工作的荣誉感和归属感。

2.辅导员专业能力的提高

就一般意义而言,辅导员的专业能力包括思想教育能力、服务管理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辅导能力、处理危机能力等。就应用型本科院校而言,我认为,在提高辅导员一般专业能力的基础上,应特别重视辅导员就业指导能力和心理辅导能力的提高。一是就业指导能力。就业工作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自然应成为辅导员的重点工作。就业指导应涵盖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学业指导、择业技巧、心理指导和创业指导等内容,应从新生入学教育开始直至学生毕业离校,甚至应包括对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遇到的实际问题的指导,这就对辅导员的就业指导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是心理辅导能力。作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辅导员应该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来自周边学生居多、农村学生居多的特征,对学生中存在的诸多心理问题加以梳理,分析原因,开展辅导,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3.辅导员考核和晋升机制的健全

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各级领导应正确评价辅导员的劳动价值,提高辅导员在学校的地位,为辅导员的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要减少一些即时性的可量化考核指标,少从显性效果方面考核辅导员的工作,重点考核辅导员的工作态度、敬业精神、学生的满意度等。尤其要明确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责任,纠正“无事就是功,有事功全无”的片面评价标准,健全在辅导员已经尽职尽责的前提下发生的学生以外事故的责任合理分担机制,以切实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缓解辅导员较大的工作压力。

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辅导员以刚进校的青年教师、职称低的教师为主的现状,学校应高度重视辅导员的个人发展问题,指导、帮助其制定个人生涯发展规划,切实解决他们在学历提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等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以推进辅导员队伍专职化建设,保证辅导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性。

[1]林细俤,罗怡.理工科院校辅导员队伍面临的新情况及改革思路[J].中国成人教育,2009,(3).

[2]周霞,张桂华,王恒.普通工科院校学生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2003,(9).

[3]杨文坤.科学发展观视域下高校辅导员专业能力提高的实现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0,(1).

猜你喜欢
应用型辅导员院校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5-2-1”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好辅导员这样炼成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校外辅导员的一天
数年如一日的义务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