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鸣
(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 航海技术系,江苏 南京 211170)
目前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反馈信息表明,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已经成为普遍问题。比如我所教的远洋船舶驾驶培训的学生,虽然取得了符合国际公约和国内法规的岗位适任证书,但是用人单位普遍反映就业后个个胸怀大志,工作中无从下手。不少学生因无法适应工作环境而半途而废,转而从事其他行业。然而通过改行、跳槽来回避自己在工作中表现出的动手能力差的问题,并非解决问题之良策。感觉现在的工作不“适合”自己的毕业生,下一个工作未必就“适合”。
在完成某一事件的运作过程中所体现出的操作能力是一个人动手能力的具体体现。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高等院校教学目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培养大学生的动手能力主要是依赖于实践教学,以各种类型的实训和实践作为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手段。然而实训教学的效果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比如教学设备的性能好坏、每次教学所覆盖的学生数量多少等,这些都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教学的课时有限,目前也很少有高等院校积极寻找更多的途径来提高在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而动手能力一直以来都是用人单位在人才选择时的一项重要标准,因此动手能力的低下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的就业。特别是对于从事职业教育的高等院校来说,如果无法让学生具有良好的实践能力就无法适应社会的需求,势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在此,我谈几点自己对提高大学生动手能力的看法。
目前的实训教学基本被作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其教学模式主要是先完成理论教学部分,然后通过一定的实操训练来巩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实训的内容大多是针对理论教学中出现的一些知识点,对于实训教学的考核也主要是以理论知识点为基础,甚至有的实训教学没有专门的指导材料,没有真正达到实训的目的。同时,负责实训场所的教学人员也因为实训课程的辅助地位,而觉得自己工作的重要性不及理论教学的教师,工作积极性受到一定的影响,对学生实操能力的考核往往也是草草了事。这些都使得实训教学时常处于被动局面,没有发挥出应有的功效,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法将实训的技能运用到实际工作中。
其次,实训教学的效果往往受到教学经费、实训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教学经费不足限制了实训设备的更新速度,造成了实训内容与科技发展速度的脱节。高等院校的扩招造成实训课程的师生比发生极大的变化。一堂本应该只有几名学生参与的实训课,因为学生数量的增加而变为有几十名学生参与,这样势必使得实训课程的教学效果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也造成实训设备数量无法满足学生数量增加所带来的需求。
要通过实训课程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改变实训教学的被动地位。将实训教学提升到与理论教学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来,大幅提升实践教学的课时量,减少单位实训课时覆盖的学生个体数量,给学生更多的动手机会。只有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足够的时间参与到实训中,才能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
(2)提高对学生实操报告的要求,以学生在训练中得到的体会的多少作为考核实训效果的标准,而不是以某一次操作的结果作为考核成绩。实训的目的是让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加强,让学生全方位理解实训的操作过程。要求学生提交完善的实训报告和心得体会可以加深学生对每一项操作的认识程度,通过对实操报告的审查,考核学生通过实操所产生的体会和能力的提升才实现了实训的真正意义。如果仅仅以某一次操作的结果好坏为评价依据,那么势必导致学生,甚至教员在训练时有针对性地以最终考试的某一项训练内容作为日常训练的重点,并且过于强调实训结果。
(3)加强对实验和实训教学人员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将实训教员的授课内容从理论教学的内容中解放出来,要求他们更多地联系实际,更多地将自身经验介绍给学生,而不是在实训课的时候不断询问学生:“你们理论课是不是这样讲的?”当然,实训教员也需要提升自信心和责任感,争取更多的实践机会,以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
(4)加强实验室的硬件建设,尽量让实训内容和社会需要相吻合。要让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尽快进入工作状态,学校所开展的训练也应该尽可能地接近实际。
目前高校普遍以实训课作为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方式。很少有院校积极寻找其他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能力的高低并不仅仅是以某一项操作的熟练程度来衡量的,某一实训项目的完成并不代表学生就具有了良好的动手和操作能力。传统的实训形式仅限于教师操作一次、学生照样子操作一次,这样的成功只能说明学生模仿能力合格。要真正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我认为仅仅依靠几次实验或是实训是不够的。通过多元的形式让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是十分必要的,比如:
目前能够参与高校教师科研工作的学员人数远远没有达到在校学生的实际数量。科研工作的成果已经成为高校教师个人能力体现的一种方式,如果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工作中,即使是一些简单的数据收集、文件整理等工作,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学生自由选择的第二课堂和社团活动可能与学生所学专业没有太大的联系,但是动手能力的培养却很大程度上来自多元化的训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如果能得到很好的激发,兴趣爱好能得到重视,学生将自愿完成一些有意义实践。如今高等院校大多鼓励学生开展社团活动,但是大多数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难以得到教师的指导,更谈不上有规范的书面指导材料供学生参考。因此,高等院校应该积极安排教师或聘请有关专家来指导学生自发的实践活动,有条件的还应该提供一定的资金和设备上的支持,从而鼓励学生在课余自发通过实践锻炼来提高动手的能力。
如今的学校和相关企业单位的合作已经逐渐受到重视,然而目前的校企合作形式大多是高等院校和企业单位的高层交流、合作,科研成果转换成生产力的合作,能够惠及学生的还不太普遍。我认为可以通过以下形式来让学生更多地在校企合作中得到锻炼的机会。
在保证学员人身安全和企业生产不受影响的前提下,让学生亲身体验所学习的专业知识是如何运用到实际生产和工作中的。尤其是对于理工科专业的学生,一次短暂的岗位实践可能胜过几个课时的理论教学。
许多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在校学生的设计思想,不少设计成果被企业直接转化成生产力。而我们受传统思维的影响往往认为在校生的想法天真,不切实际,因此他们的创见很少有被直接接受的。这样也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在校大学生参与实践的积极性。诚然,在校生的确实践经验不足,考虑问题不周全,但是在校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发展意识也是不容忽视的。给在校大学生参与设计和规划的机会,鼓励大学生参与生产和创新,能提升在校大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有理由相信,学生们众多的设计思想和创新计划中总能有可取之处值得相关企业部门借鉴的。
动手能力的提高是贯穿于一个学生整个求学的经历当中的,我们当然不能把提高动手能力的重担完全压在高等院校的肩上。但是,高等院校是大幅提高学生素质,引导学生走向工作岗位的关键所在。因此,对于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各级各类高等院校是责无旁贷的。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大学毕业生动手能力差的现状,已经迫在眉睫。
当然,要彻底改变现有教育模式中实践操作所处的地位并非易事,师资力量的不足、生源的扩大、资金来源的缺乏都是许多高等院校面临的困难。也有不少实践操作是具有一定的危险性的,高等学校在安排学生进行实操训练的时候不得不考虑到学生的健康和安全,因此不敢放开手脚让学生实际参与。但是相信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以及素质教育的大力实施,学生动手能力的提升必然会是卓有成效的。
[1]楚随英,周旭东.培养大学生动手能力与创新精神的研究与实践[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8):106-108.
[2]贺乾.浅谈实验教学与大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194-196.
[3]易峥英.德国“双元制”校企合作的成功因素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J]. 职业技术教育 (教学版),2006,17,(27):98-100.
[4]毛剑.论校企合作在高职学生职业化修炼中的作用[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3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