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0-08-15 00:42刘红胜
文教资料 2010年33期
关键词:沉默的螺旋舆论螺旋

刘红胜 韩 晓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 十堰 442002)

互联网被认为是中国最具开放程度的媒体,它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变化已经引起学界的极大关注,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中国大学生网民中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视听说思风暴”。然而,在仔细研究近年来在互联网中发生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事件时,我们会发现:网络亚传播圈中各种声音的不平等言说,尤其是网络中存在着的“沉默的螺旋”现象,往往导致一种不可遏制的话语失衡,网民“群氓”特质对知识精英“说教”的胜利,导致非理性和非主流的文化与思想在亚传播圈下滋生,形成了助推其广泛传播和顺势成长的“温床”。因而加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中“沉默的螺旋”现象研究,将有助于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和提升教育成效。

一、“沉默的螺旋”理论基本叙述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德国学者伊丽莎白·诺依曼对舆论与大众传播的关系研究后,提出了“沉默的螺旋”假说,其基本思想是,如果人们觉得自己的观点无人或很少人理会,自己是公众中的少数派,他们将不愿意传播自己的看法,并保持沉默;而如果他们觉得自己的看法与大多数人一致,并且受到广泛欢迎,他们就会积极参与进来,勇敢地说出来,使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得到发表和扩散。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诺伊曼通过“沉默的螺旋”假说,重新提示了一种“强有力”的大众传播观,它包括了以下几个要点。

1.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

2.经大众传媒强调提示的意见由于具有公开性和传播的广泛性,容易被当作“多数”或“优势”意见所认知。

3.这种环境认知所带来的压力或安全感,会引起人际接触中的“劣势意见的沉默”和“优势意见的大声疾呼”的螺旋式扩展过程,并引发社会生活中占压倒性优势的“多数意见”——舆论的诞生。

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舆论是一种社会控制的机制,对个人和群体具有强大的约束力。由此可见舆论的形成不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是“意见气候”的压力作用于人们惧怕孤立的心理,强制人们对 “优势意见”采取趋同行为这一非理性过程的产物。

“沉默的螺旋”理论强调大众传播具有强大的社会效果和影响,为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校园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

校园网络亚传播圈是各种信息借助校园网络媒介在校园内流动过程中形成的信息场,是大学生发布和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以及进行网络人际交往的重要场所,也是一个综合性的校园生活平台,对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着日益深刻的影响。那么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特征呢?

1.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结构特征。

目前,互联网下的专题网站、BBS、博客、微客、QQ群、视频影像、移动飞讯、掌上书、互联网手机等都是开展思想教育的有效平台,它们集信息传播与吸收功能、阅读功能、人际交往功能、现代通讯功能、娱乐欣赏功能等于一体。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与整个网络、与所有的“网络人”进行思想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交往面亦急剧扩大,交往层次不断深入,交往内容日益丰富。人们可以坐在“网”前周游世界,购物消费,“进入”图书馆、博物馆查找资料、搜集信息、阅读报刊;可以做到相互间 “实话实说和假话实说”、“无话不说”。所有这一切都是由虚拟的空间和场景,以及虚拟的数字技术创造的,每一个受众是实在的存在,其一,教育内容真实;其二,教育的主客体都是客观存在的人;其三,教育针对的思想具体;其四,教育目的明确;其五,虚拟的教育环境来源于现实且受制于现实。

2.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受众交互、地域无形、显隐协调和民主平等的参与特征。

网络亚传播圈下是一个互动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客体在网络上就成为互相促进、互换角色、互具功能的一对矛盾。主体利用自己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的掌握和经验,对客体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客体在某种程度上对新鲜事物的敏感和喜爱、对新信息的吸收和释放,又给予主体以鲜明的时代感受,促使主体不断更新和改进教育的内容、方法、形式,达到主客体之间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效果。在地域上,无论来自何方,在网络上就可以形成一个群体,他们通过言谈与媒介发挥着明显的或潜移默化的影响,彼此之间无论身份地位,可以平等参与进来。

3.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交流共享、实效融合、瓦解塑造的思想文化价值特征。

网络亚传播圈下,各种媒介和途径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料得到有效整合,从而实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资料的共享。对于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来说,把他们思想政治教育的富有实践效果的经验、方法放到思想政治教育网站上,实现所有教育工作者对它们的共享;对于教育对象来说,他们可在网站论坛上互相交流思想成果,共享融合彼此的思想感受,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既可以塑造新内涵,又可以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禁锢,体现了网络亚传播圈的价值和地位。

三、“沉默的螺旋”理论在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思政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与渗透,大众传播效果,尤其是思想政治研究开始涉足互联网的宏观效果研究领域,关注互联网对大学生这一特殊受众的长期影响,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

高校是知识、文化、智慧传承的场所,网络亚传播圈已在高校形成。基于“沉默的螺旋”理论,我们认为,加强这一理论在大学生网络亚传播圈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促进互联网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工作。

1.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武装互联网,用主流的声音占领舆论网络阵地,做好积极的正面引导宣传。

基于网络亚传播圈下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结合“沉默的螺旋”现象,我们发现一方的“沉默”会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并使“优势”意见显得更加强大,这种强大又迫使更多的持不同意见者转向“沉默”,如此循环,便形成了一个“一方越来越大声疾呼,而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式过程”。如果主流的核心价值观没有形成“舆论气候”和“优势意见”,那么这种价值观在传播中将成为劣势意见。网络具有群众基础性强、影响力大、传播速度快等特性,网民的数量也越来越多,利用网络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的热情逐渐在高涨,在这种广泛参与互联网情形下,如果没有一种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的核心价值观,那么就难以形成一种统一的精神力量,就会丧失凝聚力和战斗力,其发展就不可能健康、快速和持续。只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广大学生,我们才能使其明辨是非,正确区分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是反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使其排除干扰、驱除杂念,坚定信仰。

2.以文化模式占领主流空间,“笼络”“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

网络文化价值特征为 “意见领袖”的形成提供了土壤。“意见领袖”是指在人际传播网络中经常为他人提供信息,同时对他人施加影响的“活跃分子”。意见领袖在传播学中发挥着重要影响,他们在大众传播效果的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中介或过滤的作用,由他们将信息扩散给受众,形成信息传递的两级传播。

根据“螺旋”理论,舆论的形成是大众传播、人际传播和人们对“意见环境”的认知心理三者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意见气候”是对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的意见分布状况,包括现有意见和未来可能出现的意见。因此,使优秀的文化、优秀文化的代表者入驻网络,使代表中国文化深层结构和“超稳定体系”的文化层占领互联网空间,形成“意见气候”和“意见领袖”,孤立非主流的思想和文化,缩小其成长空间。同时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成为主流思想与文化的传播者和守候者,面对大是大非、大误大淆时成为互联网中的中流砥柱,经得起考验和推敲。我们可用“准感官统计”来衡量网络文化和思想的风向标,衡量舆论的导向。每个人都具有“准感官统计”的能力,这种能力能够判断“意见气候”的状况,判断什么样的行为和观点被他们所处的环境认同或不被认同、什么样的意见和行为正在得以强化或弱化。要使代表中国最优秀的文化、几千年的精华思想武装互联网,辅导员、党建工作者就要自觉成为“中坚分子”和“意见领袖”,成为大学生思想的“领航人”。

3.以参与模式避免知识精英“失语”,扩大知识精英的话语空间。

由于政治权力、大众传媒、商业集团的话语转移和资源垄断,知识分子言述的力量大打折扣,知识分子再也不可能拥有自己自由言说的无边空间,他们只能在日益狭小的话语空间和现实沉重无力感之中,有限地坚持自己直面真理的信念和声音。在精英严肃文化与意识话语严肃文化的冲突中,在维度不同、角度有异的“意识话语”和“人文价值”的对峙中存在巨大的“话语空场”,大众在这类僵化冷峻的“严肃对峙”中转过身去。在互联网传播圈中,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是一群未成年的或刚刚成年的青年学生,他们需要的是一个需要澄清内心的混淆和答疑解惑的引领者,处处回荡着文化知识精英“走向中心”的呼声。就中国而言,知识分子的思想命运是中国精神开合的时代晴雨表。

然而,在越来越多的非理性话语空间中,知识精英们选择了沉默。在很多事件报道中,国人通过网络这种新媒体给世人塑造了一个“群氓”的形象。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传统媒体中失语,在网络中闭声。中国知识精英话语方式的弱化和消解使得“沉默的螺旋”这种传播生态失衡的现象在互联网中持续。

因此,提高知识精英的热情和参与度有助于帮助青年学生甄别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观念和思想,保护知识精英参与互联网活动的积极性,采取措施扩大知识精英的话语空间,让他们成为互联网思想精髓的“守护神”,而不是“万人如海一网藏”。

4.同一化媒体运动,营造 “意见气候”(opinion climate)来影响和制约舆论。

同一化是指在全球化的影响下,同一大类事物被同化或趋同的现象。“沉默的螺旋”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考虑问题的视角:舆论的形成不一定是社会公众“理性讨论”的结果,而可能是对“强势”意见的趋同后的结果。在这里“强势”意见所强调的东西,不一定就是真理。当公众中的少数意见与“多数”意见不同的时候,公众的少数有可能屈于“优势意见”的压力,表面上采取认同,但实际上内心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这就可能出现某些公众公开“表达的意见”与公众“自己的意见”不一致。这样将导致舆论只是在表面上的一致,并非是真正的认同。因此,媒体在引导舆论的时候,必须首先尊重公众,深刻地理解已有舆论,顾及到少数人的意见,多提供一些选择。在现代信息社会,由于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产生的“共鸣效果”,同类信息的传达活动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重复性产生的“累积效果”,以及媒介信息抵达范围的广泛性产生的“遍在效果”,大众媒介对人们的环境认知活动产生了重大的影响。特别是核心价值观念、影响思想与文化的价值理念、事物原委、事实真相如果在众多媒介中意见相悖或相左,就会让大学生更加懵懂,加深模糊认识,使问题得不到解决。

[1]曾令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提出及其特征探析.教育与职业,2004,(15).

[2]姚德利.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中国高教研究,2003,(12).

[3]陈华明.当下中国互联网语境中的“沉默的螺旋”.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版),2009,2.

[4]刘冰.从文化的视角看“沉默的螺旋”.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5]彭兰.网络传播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10.

支撑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支撑项目 编号:2009B288,项目名称:校园网络亚传播圈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沉默的螺旋舆论螺旋
阿桑奇突然被捕引爆舆论
螺旋变变变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