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团参与兴趣心理分析

2010-08-15 00:42李荣婧
文教资料 2010年26期
关键词:动机社团个体

李荣婧

(徐州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参与社团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它能够为大学生提供适应大学生活、发展兴趣爱好、获取实践机会、扩大人际交往等多方面的帮助。据调查[1](P43),高达59.7%的大学生参加过各类高校社团,且平均每人参与的社团数为1.8个,由此可见社团对大学生学习生活影响的深刻。因此,要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构建和谐校园,就必须了解当代大学生社团参与的兴趣心理,以充分发挥社团坚实的阵地堡垒作用。

一、兴趣与大学生社团参与

兴趣是人类的一种基本情绪,是“人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项活动的心理倾向”[2](P174),具有特殊的动机功能,许多学者因此将“由兴趣引起的兴奋状态,看作是构成人类活动的最一般的和普遍存在的内在动机条件”[3](P117),它可以在缺乏外在强化的情况下驱使个体进行活动。

大学生参加各类社团是一种完全自觉自愿行为,这种行为的内在动机即为兴趣。大学生社团参与兴趣的发生发展遵循兴趣发展的一般规律,大致经历情境兴趣发生、情境兴趣维持、个体兴趣发生及个体兴趣发展完善四阶段[4](P111-117)。兴趣发展的四阶段是一种连续性进程,前一阶段的发展完善是向后一阶段过渡的必要条件,如果前一阶段的发展受限或终止,那么兴趣就无法向后一阶段延伸,甚至会随即消失。四阶段存在各自独特的心理特征,但无明显的阶段界限。

二、大学生社团参与兴趣心理分析

(一)情境兴趣发生对社团参与的吸引作用

情境兴趣是指由情境的某些方面(如,新异性、不一致性或不确定性等)所引发的兴趣,是一种短期变化的心理过程。情境兴趣的发生要具备以下要点:兴趣物从背景中分离经由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最终进入注意焦点,个体对兴趣物进行探究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情境兴趣是大学生社团参与的最初影响因素,由于60%以上的大学生是在第一年入学后不久加入社团的,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对自己所要加入的社团并无深入了解,加入社团的目的在于提升个人能力、发展兴趣爱好或寻求归属感及一些功利性目的等[5](P46),因此在选择社团、加入社团方面受到情境因素影响较大。一些名称较为新异、活动内容新颖,或是建立在大学专业学习基础之上、中学阶段接触较少的社团(一些专业性社团)往往成为大学生加入社团的首选。因为这类社团本身蕴含一定数量的新异成分,与大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不一致,能够引发他们的不确定感,因此更容易从大量社团招募信息中凸显出来,进入学生的注意焦点,引发其探究和好奇的心理。如,某名为“知心社”的心理学专业社团,在每年的新生招募中总能够吸引大量新会员加入,且成员中很多为非心理学专业的学生。分析“知心社”成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团名称具有亲和力。“知心社”这个名称既温馨亲和又将自身心理学专业特色恰当体现,即使是非心理专业的学生也感受的到亲和与包容,不会因为专业的限制而对该社团望而却步。相反,一些社团命名时过于偏重专业性,而忽视了对广大非专业学生的号召力,结果导致招新时吸引力不足,加入人数有限,或参加人员多为特定专业群体等。第二,社团简介具有吸引力。“知心社”在招新过程中展示了社团历年特色活动,这些活动形式新颖、参与性强、校园影响力广泛,再加上是以原本就充满神秘色彩的心理学为专业背景,这些都是大学生以往很少或从未经历过的,因此极大地激发了大学生参与探究的好奇心和兴趣。

大学生在确定自己的目标社团后,下一步即加入社团,参与活动。通过这些行为,他们可以对社团进行更为深入的了解,获取更多的与社团有关的信息,以消除之前由新异性带来的不确定感。至此,社团参与的情境兴趣已经产生,在大学生不断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情境兴趣逐渐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二)情境兴趣发展对社团参与的维持作用

情境兴趣的发生吸引大学生加入社团,而情境兴趣的发展则保障了大学生社团参与行为的持续性进行。

从兴趣发生的信息假设来看,兴趣的维持依靠个体不断从外界获取新的信息,使新旧刺激交替出现,同时留有一定的信息填补余地[6](P127-129)。新信息的呈现可以消除个体的不确定感,旧信息则是个体将新信息进行内化的基础。没有旧信息,完全呈现新信息,不仅内化无法完成,而且有可能导致系统内部混乱,兴趣发生终止。因此,维持大学生社团参与兴趣,就要在新成员加入社团后尽快让其参与社团活动,在活动中主动研究探索社团组织,取得个体所需的有关社团的信息,消除个体之前的好奇心和不确定感。随着大学生社团活动参与的增多和对社团了解的深入,新的新异感和不确定感随之产生,由此新一轮通过主动探究获取信息的行为产生。如此反复,在情境兴趣发展的过程中,大学生社团参与行为亦趋于稳定。

需要动机的变化也是促成大学生社团参与情境兴趣发展的重要因素。随着对社团认识的深入,大学生不再满足于对社团的表层了解(如,该社团是做什么的),开始尝试深层次认知(如,社团活动是如何组织进行的,作为成员的我应该如何承担责任等)。此刻,原本以满足好奇心为主要目的的动机系统开始分化,追求认知、愉悦感、成就感、有用感等动机逐步发展起来,大学生在这些动机的促使下投入到社团活动中去。此外,大学生在社团互动中还结识了组织中的其他成员,大家年龄相仿,爱好相似,地域位置临近,友谊因此逐渐建立,这也成为大学生社团参与的重要外部支持。

(三)个体兴趣发生对社团参与的深化作用

个体兴趣是一种相对持久的重复参与到特殊情境的心理状态。个体兴趣由较为完善的情境兴趣发展而来,以情境兴趣为基础,对大学生社团参与行为起到深化作用。个体兴趣阶段,大学生社团参与中的注意、动机及情感等方面较前一阶段有着质的变化。

无意注意偶然性地吸引大学生加入社团,随后大学生开始在意志努力的作用下,将注意目的性地集中在社团参与及其相关信息或活动上,保证参与行为的持续性进行。除此之外,进入个体兴趣阶段后,一种新的更高级的注意——有意后注意出现了,它能够帮助大学生将注意力目的性地集中到所参与的社团活动中,且不需要意志努力,让大学生逐渐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社团参与中,并维持高度集中。至此,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三者并存于大学生社团参与过程中,但随着大学生兴趣的发展,无意注意比重日趋下降,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个体兴趣阶段的需要已发展到较高水平,认知需要、成就需要、自尊需要等高级社会需要成为此阶段大学生社团参与的最主要需要,满足这些需要的动机成为他们行为的最主要动力。社团参与过程中,大学生能够学习了解更多的新知识,能够充分发挥发掘自身的能力与潜力,各种成功的经历体验帮助他们感受到有用感和成就感,其他社团成员的认可赞许以及自我评价的提升可以帮助大学生体验到自尊。认知、成就及自尊等动机是更加稳定的社会性动机,它们不需要外部诱因的吸引,而可以在内驱力的作用下使大学生社团参与行为长期维持巩固。

与情境兴趣阶段不同,处于个体兴趣阶段的个体所体验到的情绪感受都是积极正性的。[7](P36)此阶段,积极情绪体验主要包括大学生在社团参与过程中产生的愉悦感、成就感、有用感、归属感等。愉悦感是最鲜明的积极情绪感受,将伴随社团参与的始终。愉悦感来自于对参与过程的享受、参与结果的欣喜、问题解决的得意、能力提高的成就等。成就感是个体对自身能力的肯定,被视为辛勤付出的回报,也是参与行为进一步维持的动力。有用感是一种功利性情绪感受,是对参与过程获得知识和能力的价值认同。归属感是对大学生情感需求的满足,之前感受到成就感、能力感、潜能感和自尊感,使大学生具备了与社团内其他成员相同的特征,成为组织中名副其实的一员,得到他人的情感性认同。这些积极情绪体验也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社团参与。

(四)个体兴趣完善与大学生自我实现

发展完全的个体兴趣是指一种兴趣心理状态及一种相对持久的反复重新参与到特殊情境中来的倾向,是个体兴趣发展的最高阶段。

在发展完善的个体兴趣阶段,一种更为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出现了。拥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个体此刻已不再受外在因素的诱惑,而是全身心投入到他们所热爱的社团事业中,所有行为都围绕该需要的满足进行,在此过程中的每一次阶段性成功都将极大地鼓舞他们的斗志,并成为他们日后行为的强大动机。许多在社团参与中发展出完善个体兴趣的大学生会将这种兴趣作为他们终身的爱好,甚至是毕生的奋斗事业。

流畅感是个体在个体兴趣发展完善阶段的主要情绪体验。Massimini和Carli将流畅感概念定义为:流畅状态仅发生于“高”技能与挑战性二者呈现和谐状态之时。[8](P25-29)处于发展完善个体兴趣阶段的大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会感到一种高度幸福感、能力感和控制感,会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的工作,感觉自己已完全和工作融为一体,能够精确地反馈探索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并为下一轮工作做好准备,忘记他人的存在和时间的流逝,自我意识暂时消失。流畅感使个体感觉自己处于自我巅峰,对自我实现信心百倍。

发展完善的个体兴趣是一种完美状态,许多个体能够通过努力达到此阶段,但并非所有个体都能发展出完善的个体兴趣。在许多情况下,个体兴趣发生后不久,兴趣就停止发展,这与个体内部因素及外部支持有着密切关系,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1]昝玉林.大学生网络社团的兴起与高校德育的应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5,(11).

[2]乔建中.现代心理学基础[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乔建中.情绪研究:理论与方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4]Suzanne Hidi,K.Ann Renninger.The Four-Phase ModelofInterestDevelopment[J].EducationalPsychologist,2006,41,(2):111-127.

[5]陈淑娇.大学生社团参与的调查与研究[J].浙江青年专修学院学报,2009,(1).

[6]A·H·鲁克著.李师钊译.情绪与个性[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7]涂阳军.情境兴趣与教育:国外兴趣研究新取向[J].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3).

[8]曹新美,刘翔平,蒋曦宁,王铮芳.积极心理学中流畅感理论评介[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动机社团个体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缤纷社团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最棒的健美操社团
K-BOT拼插社团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动机不纯
论幼儿的动机特点与良好动机的培养
文学社团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