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兴
(南京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苏 南京 210046)
1954年美国NBC推出《今夜》栏目,开创了电视谈话类节目的先河。中国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开始于中央电视台在1996年开播的《实话实说》栏目。自此,在中国大陆上刮起一阵谈话类节目的旋风,各地电视台纷纷效仿,从此中国电视进入了“谈话”时代。
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存活期都很短。2005年,《实话实说》正式从央视一套“搬迁”至央视新闻频道,主持人崔永元则告别《实话实说》。后来他坦承,当初离开节目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节目进入了难以突破的瓶颈期。但崔永元后来另起炉灶的《小崔说事》,也难续《实话实说》火爆的“神话”。《实话实说》还算幸运地“存活”着,国内更多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却不得不匆匆离去。如沪上开播不足一年的新闻辩论节目《撞击》,终因收视率差强人意而黯然“下岗”。一些谈话类节目在短暂的风光之后便黯然退出电视舞台,更多的则还在苦苦支撑着。其原因主要在于:1.国内谈话类节目题材单一;2.观众对于谈话类节目的要求越来越高。所谓众口难调,电视作为大众传媒受众最为广泛的传播工具,观众对其电视节目总是褒贬不一的。据统计,我国各式各样的电视谈话类节目已达数百个,能让人记住的不过是《面对面》、《杨澜访谈录》、《鲁豫有约》等少数名牌节目,而这些节目被记住的原因更多的在于主持人而非谈话内容。然而,谈话类节目想要吸引观众,想要拥有长久的生命力,不在于“谁来说”,而在于“说什么”。
与国内的访谈类节目“短命”相比,国外的脱口秀节目往往经久不衰。比如开创访谈类节目之先河的美国NBC电视台推出的《今夜》已经延续了半个多世纪。在访谈类节目层出不穷的今天,对国内访谈类节目在制作理念和方式上缺失的讨论,是必不可少的。
当然,无论一个节目曾经是如何受欢迎,收视率是如何火爆,都有周期性,先来看一个例子:
《奥普拉·温弗瑞秀》是全球最知名的脱口秀节目,主持人奥普拉·温弗瑞的名字几乎可以和脱口秀划上等号,不少名流以上她的节目为荣。《奥普拉·温弗瑞秀》创办于1986年,不到一年时间,节目时间就延长到1小时,并以主持人奥普拉的名字命名,此后连续23年火爆荧屏,其美国电视谈话节目中的霸主地位一直不可撼动。23年来,数百位欧美国家的明星、名流上过她的节目。温弗瑞最为人称道的一点是她善于倾听,她能从嘉宾的发言挖掘出更深入、更有趣的话题,从而与嘉宾形成真正的互动。但是日前有报道称,这档美国最著名的脱口秀节目将于2011年9月9日停播,届时正值该脱口秀节目开播25周年。因为“脱口秀女王”奥普拉·温弗瑞欲另起炉灶,创办自己的有线电视频道。《奥普拉·温弗瑞秀》是美国电视行业最能“敛财”的谈话节目。其停播有多方面原因,节目与电视台的合同将于2011年秋季到期,节目经费减少也是重要原因。
再看国内,名噪一时的《实话实说》在崔永元担任主持人时收视率曾经达到惊人的70%,成为催生众多谈话类节目的催化剂。然而,通过资料我们不难发现,当时《实话实说》繁荣的背后其实隐藏着许许多多的隐患,除了崔永元的离去这个原因之外,谈话内容的空洞,素材话题的缺少,模仿多于自我的创新都奠定了它最后的没落。对比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在国外谈话类节目是一种“秀”(talk show),众多的娱乐元素、玩笑及主持人的幽默往往可以吸引住观众的眼球。但国情的不同注定了国内观众与真正的脱口秀无缘,也注定了国内的谈话类节目只有创新而非模仿才能长久不衰。
中国的电视人当然早已看重了娱乐这一重要的元素,但是过于娱乐化往往使谈话类电视节目变得庸俗不堪。中国是世界上电视观众最多的国家,庸俗电视节目之所以存在,是因为它有着巨大的市场。虽然庸俗的电视节目往往存活不了多久,但是急功近利的电视节目制作人为了吸引观众哪怕是短短的时间,不断推出此类谈话类节目,也是现在的电视观众对于谈话类节目不感冒的原因之一。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将媒体从业人员分为三大类,他认为素质最高的是报纸人,其次是广播人,素质最差的是电视人。在这里我不妄加评论中国电视人的素质,但他们急功近利的表现不仅仅将谈话类节目,更将电视传媒推向了悬崖边。
娱乐化也有娱乐化的规则,纵观国内外媒体成功的范例,我们可以发现,真正吸引大众的除了娱乐节目和影视节目外,还有就是新闻,尤其是在国外,即使是严肃的新闻也竭力用娱乐性来包装。这就是要求新闻报道要善于采用另类的手法,也就是要具有个性。一个个性鲜明的节目,容易引起观众的注意,而当这种个性恰好能够满足观众的品位和需求时,节目就具有了一种不可替代性,这样节目就有了品牌效应,有了自己别具一格的特点,这样才有更大的市场竞争力。重要的娱乐在于创新,而不在于乱搞庸俗,中国的电视节目缺少的就是创新,就是能吸引观众眼球的新东西。
比起由《实话实说》带起的谈话类节目的鼎盛期,现在的谈话类节目在银屏上的占有率已经大大缩水。为了迎合大众的口味,谈话类节目对明星青睐有加,而真正关注社会热点,在谈话中能够引人深思的,例如《锵锵三人行》、《新闻1+1》之类的节目少之又少,更多的则是像南京电视台的《有请当事人》之类的“闹剧式”谈话类节目。当然,《有请当事人》也拥有着自己的收视群体,拥有自己的制作模式,但随着“70后”、“80后”渐渐成为社会主角,“90后”也具备辨别能力,此类节目的生存确实不容乐观。
《非诚勿扰》作为目前最火的谈话类节目,由之前的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到现在四平八稳的节目风格,不失为谈话类节目转型成功的范例。《非诚勿扰》采取的方式是鼓励男女嘉宾进行观点交锋,把相亲交友节目打造成情感真人秀,把演播大厅变成展示人性的舞台。于是,几乎每期节目都有嘉宾语出惊人,“宁愿坐在宝马里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座上笑”、“我的手只给男朋友握,其他人握一次20万”等大胆言辞不胜枚举。节目制作人在节目的困难期认识到,优秀的节目并不是搏出位、走钢丝,而是以情感为重点,重塑节目风格,使《非诚勿扰》悬崖勒马。但是更多的谈话类节目却继续博出位,更有甚者把马诺请来当主持人,以她为卖点,这样的节目确实令人无语。
在谈话类节目中收视群体最大,当然也是最令人诟病的当属情感类谈话节目。“不是上吊的,就是喝药的,要不就是扯着嗓子在那儿吵架的,反正就是第三者、离婚啥的……”网友明子谈到目前国内部分情感类谈话节目时,表示“惨不忍睹”。之前提到的《有请当事人》就是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情感类谈话节目确实需要贴近生活,靠近市民,可是“市民化”不等同于“市井化”,贴近市民的真情实感、令人振奋的感人事迹少之又少。央视10套的《讲述》节目走的就是温馨路线,虽然情感路线单一,但是这种积极的情感方向也正是这个有些浮躁的社会所需要的。动辄第三者插足,几个子女争遗产,诸如此类的内容确实显得过于市井了,可以有,但不能全都是。为了博取观众的青睐,情感类访谈节目可谓是下足了功夫,你要煽情,我就给你煽情,用当事人的坎坷经历赚取观众的眼泪,赚取收视率,故而就出现了造假现象,曾经红极一时的《心灵花园》就因造假而被广电总局勒令禁播。部分情感类谈话节目刻意煽情、热衷暴露隐私的不良倾向也不时挑战着观众的忍耐力。节目的诚信度受到越来越多观众的质疑。
谈话类节目按照节目内容划分,可以分为四类:新闻时政类、社会生活类、情感交流类、专业话题类。每一类谈话节目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定位,收视人群最广的是前三种。在种类繁多的电视节目中,谈话类节目怎样才能吸引观众,我想创新才是最重要的。这也是中国的电视节目最缺乏的,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模仿阶段,还要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构思与想法。一味地模仿只能框住节目的发展范围,限定节目的发展路线,这样的节目发展是不健康的。谈话类节目切忌跟风,你做相亲火我就做相亲,你做婚外恋火我就做婚外恋,这样的风气只会使观众越来越厌恶此类节目。
访谈类节目看似以主持人为核心,其实大部分还是策划团队的功劳。以《咏乐汇》为例,每期的嘉宾、环节设计、问题提纲,可以说都是幕后策划人、导演的功劳,李咏只是最后的表演者,将这些设计好的东西说出来罢了。节目策划人与主持人只有很好地配合,一档节目才能完全而又真实地呈现在观众面前,而现在主持人的自身素质不高也很令人担忧。
谈话类节目缺少的还有真情,如果不用真情实在很难拥有固定的收视群体,谈话类节目要想走得远,必须说真话,讲真事,动真情。世间万物贵在真,有了真情才动人。
[1]李旻.困内谈话节目困局剖析.今传媒,2006,12.
[2]李培菊.多一些关怀,少一些作秀:析当今亲情感类谈话节目.视听界,2006,4.
[3]柯研.情感类谈话节目:感情至上,理性回归.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