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宁 于基伯 周红肖
(中国矿业大学 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新媒体是指相对于书信、电话、报刊、广播、电影、电视等传统媒体而言的依托于数字技术、互联网络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新兴媒体技术。互联网、手机、博客等是大学生常常接触的新媒体。新媒体以其独特的功能和魅力强烈吸引着最易接受新生事物的大学生群体。在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中,新媒体已经逐渐展示了相对于传统媒体的优势。但是新媒体技术也是一把“双刃剑”,它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给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好新媒体技术,克服其负面效应,主动应对当前新媒体技术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挑战已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新课题和新任务。
1.新媒体技术的灵活性和快捷性有利于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
长期以来,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多以课堂教学为主,辅以座谈、讨论、谈心、社会实践等形式。而在新媒体时代,博客、手机、网络论坛以其快捷、灵活的特点,日益成为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并显示其独特优势。新媒体能够更为方便和快捷地发布更具个性化的信息,在最短的时间里,通过文字、语言、图片或者相互交流等方式,把教育内容迅速传递给受教育者,使思想教育更直接、更深入。通过新媒体,大学生不必按传统方式在规定的时间到规定的场所接受教育,而可以通过手机短信、网络等新媒体在任何一个地方、任何时间获取所需的知识和教育,极大提高了思想教育信息的传播效率。
2.新媒体技术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平台。
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移动通讯技术等使新媒体形成了巨大的网络体系,具有资源丰富、信息容量大、传输快捷和交互性强、形式多元、覆盖面广等优势,较之以往任何一种传播技术和交流工具都有根本性跨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既可以借助新媒体,挖掘大量、丰富的资源,吸纳人类文明一切优秀成果进行继承与创新;也可以通过新媒体大规模地、主动地、快速地传播正确的思想、理论与政策,而无须受制度、体制和其他繁琐程序的制约。无论是工作场合和对象、教育方式与手段还是信息获取与传播,都获得了突破性的改善,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崭新的、空前广阔的理论与实践平台。
3.新媒体技术的虚拟性和匿名性有利于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
新媒体传播技术打破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识方式,交往中个人的性别、年龄、相貌、种族、身份、职业等一些重要的社会特征被掩盖了。新媒体人际交流中的虚拟环境和角色,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只有符号的交往。这种虚拟性和匿名性可以使大学生将内心深处的孤独、苦闷、迷惘等倾诉出来,教育双方可以通过短信、论坛、网络聊天等形式“毫无顾忌”地进行真实心态的交流,发表自己的意见,真正实现畅所欲言。教育者能够通过新媒体了解受教育者最真实的想法,对于学生思想、学习和生活中暴露出的一些问题进行组织讨论,会收到一般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不可比拟的效果。
1.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使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挑战。
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背景是全新的,挑战也是全新的。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界限变得模糊了,把实体的现实与创造的现实连接起来,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认知方式。而这种直接认知方式不知不觉地剥夺了青年学生的独立性知觉,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虚拟时空”的存在形式,使大学生不自觉地受这一存在形式的强制性影响和被动性接受,失去理性和自我。然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自身改革的速度却远远跟不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步伐。特别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大学生和高校教师以及他们所依赖的原有教育制度环境已严重滞后,特别是在教育理念、教育政策、教育目的等方面缺乏前瞻性的理论与实践的研究,对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前沿认知。
2.新媒体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容易引发大学生心理信任危机和人格障碍。
手机短信、博客、网络论坛等新媒体都具有很明显的虚拟性和互动性,在新媒体空间,大学生多以匿名或者化名的方式进行交流,新媒体中的言行无法规范,真实性无法保证,甚至可以公开承认和认可交往者的虚假言论,导致出现人际间的信任危机。新媒体的人际信任危机可能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现实人际交往,导致现实交往中对他人真诚性的怀疑和自身真诚性的缺乏,进而影响自己与他人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发展;交往角色的虚拟和心理交流的间接性也可能使大学生去除承担任何责任的心理负担,因而可能在新媒体交流中表现得异常真实和坦率。而一旦在新媒体中经常性的表现逐渐固定下来,并与现实具有很大差异时,就会出现个体的双重人格或多重人格现象。现实人格与虚拟人格如果频繁地转换,必然就会出现心理危机,导致人格障碍。
3.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无屏障性”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增添了难度。
目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政治、道德与法制观念的教育。新媒体时代的校园信息化在某种程度上说是一种信息传播的“空间无屏障”、“时间无屏障”和“资讯无屏障”状态,信息的发布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一些落后的腐朽思想和文化甚至各种反社会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论调,资产阶级消极的思想文化及泛滥的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等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从新媒体中获得信息具有不确定性和难以控制性,很多信息能给大学生思想观念和道德认知带来深刻影响,抵消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效果。例如,“3.14西藏打砸抢烧”事件后,一些不明真相的大学生受网络上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利用,做出了一些过激的举动,产生了较为恶劣的影响。
新媒体的发展使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渠道、手段等面临着诸多机遇与挑战。面对新的媒体环境和新的教育情况,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借鉴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不断创新和拓展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利用新的教育载体探索多样化有效的教育模式、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开创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1.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
要确立“尊重为本、培养至上”的工作新理念。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是基于“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把信息传递出去”这一理念进行设计的,强调单向灌输;博客、手机、论坛等新媒体的设计理念则强调“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因此,在新媒体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重理论“灌输”而形成的教师主体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实现教育角色的转换;要充分尊重和肯定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尊重学生的发展特点和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的智慧和潜能,充分激发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要始终围绕学生成长成才这一核心,一切为培养学生 “学习的兴趣、创造的激情、向上的精神、社会的责任”服务,在新媒体环境中建构和谐互动的现代师生关系。
2.构建新媒体环境下分层分阶段教育的工作新方式。
随着新媒体技术在大学生中的广泛普及,不同群体、不同阶段学生对信息的关注内容、接受特征、辨别能力越来越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要切实加强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必须改变传统媒体时代“一对多”的工作方式,从价值导向、发展取向、需求指向三个维度对工作进行总体设计。针对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发展特点因时施教;依据不同群体特质因群施教;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因业施教;结合学生个体发展方向因材施教。通过“点对点”的分层分阶段教育,实现思想政治工作对全体学生的有效覆盖。此外,还要积极探索新“旧”结合、虚实统一的工作新思路,实现新“旧”媒体的有机融合。
3.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媒介素养是指公众接触、解读、使用媒介的素质和修养,它是一种能力和知识模式,是通过一定的教育途径和生活经历逐渐建立起来的获取媒介信息的意义和独立判断信息价值的知识结构,是培养起来的对繁杂的媒介信息的选择、理解、质疑、评估、表达、思辨性应变的能力,是创造和制作媒介信息的能力,也是一种针对所有公民的学习能力。
高校应将新媒体素养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范畴,通过组织新媒体知识讲座和开设选修课,普及新媒体知识,将新媒体应用渗透到有关课程教学中。同时,强化学生的媒体道德意识和法制观念,促使大学生树立自律意识和正确的新媒体观念,培养和提高大学生对有害信息自觉抵制的意识和能力,自觉遵守媒体规范与道德,合理使用新媒体资源。
4.构筑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阵地。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依托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氛围和优势,坚持“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战线和战略,把新媒体的教育功能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大系统中;建立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用先进的主流文化占领网络阵地,营造积极的网络舆论环境,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对青年学生予以指导,提高他们的判断力,使网络等新媒体真正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新平台。如高校可适时利用手机、互联网开展受大学生欢迎的校园文化活动,在活动的同时把握青年学生的思想动态,从而引导广大青年学生,充分发挥活动载体教育功能和文化传承功能的强化作用。
5.努力拓展工作渠道和空间,建立一支高素质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队伍。
作为大学思想政治工作者的辅导员要利用新媒体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加强思政工作的有效性,不断加强自我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做到与时俱进。
新媒体环境时代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除了具备进行传统思想政治工作的素质外,还应该具有更多的知识技能,特别是熟练掌握和运用新媒体技术,具备在新媒体环境下处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必须重视技术的学习,具备探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特点的开拓精神,提高政治敏感度,加强自我学习,提升综合素质,积极拓展思政教育的渠道和空间。
6.健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信息监管机制,提高新媒体信息监控的实效性。
面对日益国际化的新媒体信息潮流,高校要加强对网络、手机、博客等新媒体的监控和管理。建立对新媒体信息进行管理的常设机构,开展新媒体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制定新媒体行为准则,通过审查、监控来规范大学生的新媒体行为。同时,还要提高网络宣传的针对性和宣传质量,及时了解网上信息,对网上的一些有害信息及时进行“解毒”和“消毒”工作,做到防微杜渐,从而在高校校园形成一种健康的、是非明确的、祛恶扶正的网络环境,防范新媒体的负面信息对大学生的影响。
综上所述,作为大学里的思政工作者,我们应积极接受新事物、学习新科技,加强自我学习、自身的综合素质,将手机、网络、博客等新媒体手段作为思政教育新的传媒和平台,拓展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和空间,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需要指出的是,人的工作最终还是要靠人去做,人际间的真诚交流是任何物质高科技所替代不了的,只有把二者紧密相连,“网上网下”相结合、“面对面”与“键对键”相结合,才能够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成效,从而构建新媒体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格局。
[1]蒋宏.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周长春.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探索[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
[3]钱文彬.浅析新媒体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当代教育论坛,2008,(06).
[4]苏加庆.新媒体挑战与思想政治工作创新[J].冶金企业文化,2005,(01).
[5]陆彩荣,王秀军等.充分重视新媒体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和影响[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6,(01).
[6]徐振祥.新媒体素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