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和谐课堂,提高学生综合素养——《那树》教学案例

2010-08-15 00:42:55
文教资料 2010年11期
关键词:大树人类课文

黄 娟

(贵阳市第十九中学,贵州 贵阳 550001)

新课程改革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巩固学习成果。那么,什么是和谐课堂?和谐课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使教育的各因素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协调合作,形成完美的教学生态,从而促进学生自我激励、自我成长、自我完善”。教师要思考在课堂上给学生指引怎样一个学习的领域与主题,如何有效呈现教学内容,以及创设什么样的情境与氛围,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于和谐的氛围之下,做到以学生为本,不断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拓宽学生思路,最终形成师生和谐、知行和谐的良好课堂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和谐课堂”的意识是十分必要的。

下面,我就通过《那树》一课的教学过程,来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尝试。

一、教学设计

(一)学情分析

走过两年的初中生活,特别是面临着中考升学的压力,初三学生无论在身体上、心理上,还是价值观念上都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学生开始逐渐地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能更积极地响应教师在教学上的各项举措,能就问题进行深刻、透彻的探讨。

(二)课标与教材分析

1.课标分析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同时也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对和谐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提供了一个风向标。

2.教材分析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砍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教学本文,教师应引导学生感知老树形象,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托物寓意的手法,理解课文的主旨;探究文章打动人心的奥秘,品析鉴赏本文的哲理美、修辞美,感受悲剧色彩,奇幻色彩,深层体会王鼎钧散文的艺术魅力。另外,还应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关注身边的绿色,增强环保意识,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三)目标与要点分析

1.知识目标

(1)积累词语,掌握“倒坍、引颈受戮、周道入砥”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理解托物寓意手法。

(3)正确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

2.能力目标

(1)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课文的主旨。

(2)理解并掌握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品味文章的艺术性,逐步培养学生的散文鉴赏能力。

(3)揣摩语言,体味关键语句的深层含义,培养语感。

3.德育目标

正确认识发展与环保的矛盾,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四)教学方法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拓展延伸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合作研讨,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课文各方面的资源,力求使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二、教学过程阐述

本课是在一组关于大树的画面中开始的,这样能让学生对大树的外形、性格与人类的关系等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而自然地引导到《那树》这篇课文的教学中,为解读文本打开通道。

在解读这些画面时,学生能自然而然地归纳出大树生命中的三个阶段:巨大的树和仰望大树的人、都市文明夹缝中的树、人类砍伐大树。这当然是我预设的一个内容,能为整堂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引入本文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并积累生字词。在和谐课堂上,厚重的语文气质必不可少。

然后教师范读课文。虽然课文录音的质量可能会更高,音色、音质可能会更好,但语文教师身体力行地朗读课文,会让学生感受更深、注意力更集中,更有一种示范作用,效果应该更好。

读完课文后让学生也大声地朗读课文,然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文意,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学生纷纷进行了精彩的发言,我将学生的发言归纳为以下3种意见:

1.本文歌颂了那树对人类长久的默默奉献精神。

2.本文通过对那树为人类奉献却遭人类恩将仇报的悲剧生涯,揭示了人类文明造成的灾难。

3.本文通过那树从生到死的生命历程,表达了作者对大树的同情,认为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在归纳完这些发言之后,我并不予评价是非,而是让学生自己带着这些意见去解读文本,再说是非。

在解读课文时,我尝试打破常规的教学模式,不是就课文而讲课文,去分析、解读,讲深、讲透,而是把文章中“柏油路一里一里铺过来,高压线一千码一千码架过来,公寓楼房一排一排挨过来”与那树“一厘米一厘米地向外”伸展它的根须之间的强烈反差作为切入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探讨课文。这一切入口的恰当使用,可以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从而引发一场学生自主学习的、激烈的、精彩纷呈的探究,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接下来,学生根据座位,自然分成三组,围绕“人类文明与那树的发展速度的反差引发的思考”进行讨论交流,筛选信息,并确定本组主发言的代表,以便全班交流。

第一组代表认为,这种反差是故事悲剧的根本原因,并阐述了本组的意见。他们认为由于人类文明的发展极为迅速,自然界的发展却极为缓慢,势必会阻碍人类的发展,人类必定会毁灭自然(那树)。第二组代表认为人类为了满足自己的发展而肆意破坏自然,这打破了一种平衡,也阐述了自己的理由。他们援引生物科中的生态圈知识点,认为无论是人还是自然,同样需求一种平衡,一旦打破这种平衡,地球都将被毁灭。第三组则认为人类在发展自身的同时没有顾及自然,是不合理的,他们认为从课文第一段中“立在那里”这组排比句告知我们,那树(自然)才是地球的主人,人类作为后来者不顾及自然的发展是喧宾夺主的行为。在这当中,我也适当地提出一些问题,插入了一些俏皮的话语。整堂课的气氛是热烈的、和谐的。学生完全处于一种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在这些提问、讨论中,主要突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提高了学生的辨析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形成了一种学生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氛围。

在前面学生辩论的基础上,我继续提问:“既然大家都认为人类的发展是不合理的,那为什么现在我们还要将‘发展’作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之一呢?”这一问题,引发出新一轮的讨论。学生之间的辩论,同样是精彩而又激烈的。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初三的学生,他们对社会的理解,更甚于初一、初二的学生。在不影响整体教学的前提下,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世界观、人生观的教育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也符合初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性要求。

我在学生讨论时,还重提了前面初步感知文意时的三种看法,让学生讨论辨析。最终总结明确: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类在发展的同时,必须将环保作为决定性因素。

这个问题探讨结束后,我顺势让学生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学生在之前的讨论学习的基础上很快找到了相关语句并加以分析、理解。如“绿着生”“绿着死”背后涌动着的激情。

我还创设谈话氛围,围绕“这篇文章的语言美在哪里?”这个问题,请学生畅所欲言。很多学生能从文章的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中感悟美点,并举例分析。如“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奇特,以动写静。又如“人造的强光把举镐挥斧的影子投射在路面上、在公寓二楼的窗帘上,跳跃奔腾如巨无霸”,写出了“刽子手”们的丑态。有的学生从细节描写上去感悟文章的语言美,有的在文章使用的修饰语上下了一番功夫……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话题“绿色”,要求联系所学课文来写一段话。至此,在师生双方的共同努力下,基本上已经轻而易举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

三、教后反思

1.本堂课,我力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在师生互动的基础上,共建一个和谐的课堂。力争摒弃一味地由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回答的教学模式,真正地让学生去探讨、去发现、去理解、去掌握,教师只是起着舵手的作用;力争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角,让他们自己去思索、去辩论、去总结、去收获。通过自主合作、探究交流,学生力争达到丰富知识、锻炼能力、提高审美修养的目的。当然,学生之间激烈、精彩的辩论和问答,也极大地增添了这一堂课的美色。不过,学生在对待教学活动的态度上存在着差异,我想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的性格、对待学习的态度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还是应该从兴趣入手,尽量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组织形式,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活动的机会。

2.本堂课,我并没有沿袭先解题、介绍写作背景,再逐段分析课文内容、提炼中心意思等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选择了一个恰当的切入口,突出了一个教学重点,明确了一个教学目标,特别注意对学生进行素质训练。当然这种素质训练并非是一蹴而就的,它是一个长期的、艰巨的任务。所以更要求教师从应试教育的怪圈中走出来,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静下心来,脚踏实地地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出谋划策、选择最佳教学策略,达到最佳教育效果。

[1]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语文教师教学用书.[3]初中新课标优秀教案.

猜你喜欢
大树人类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背课文的小偷
学生天地(2020年17期)2020-08-25 09:28:54
人类第一杀手
好孩子画报(2020年5期)2020-06-27 14:08:05
大树的日常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大树
背课文
新少年(2017年3期)2017-03-23 12:46:52
千奇百怪的大树
幼儿园(2016年6期)2016-04-26 10:59:33
大树的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