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 斌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湖北武汉 430050)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教育内涵,涉及到培养学生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人性格等诸多非专业因素,教育运行机制是作用于这些因素的原理,决定着教育过程的内外关联及其相互作用,引导和制约着教育行为的基本取向与运行效果。建立起有序、协调、顺畅的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可以从改革管理体制和完善工作制度入手,全方位设定组织责权和岗位职能,形成学生工作管理规程和教育规范,为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培养目标提供保障。
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 号文件)中指出:各职业院校要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坚持育人为本,突出以诚信、敬业为重点的职业道德教育。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办学方针,推动职业院校更好地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要以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宗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数以千万计的高技能专门人才。
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要有机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围绕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中心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提高大学生社会适应、与人相处、学习实践、就业创业、寻求发展能力,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和稳定进程,培养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客观规律,从人文素养、专业知识、技能功底出发,以提高大学生职业道德、从业能力、就业质量为准则,系统地开展思想政治、习惯养成、综合素质、心理健康和职业指导教育。将大学生成长成才教育内涵贯穿于学生工作全过程,对于横向联系与纵向贯通高等职业院校教育体系,进而衔接和适应用人市场需求具有催化与融合效益。
高等职业院校办学的原始驱动力来源于市场经济,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要密切与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相联系,把握市场经济脉搏,跟进人才需求变化情况,依照订单式培养模式,加强职业指导和创业教育,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和创业服务体系,促进高等职业院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面向用人单位办学,使大学生能够适应社会环境变化,逐步形成从业综合素质,顺利达到岗位能力要求。
从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全员育人理念出发,深化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工作管理体制改革。鼓励全体教师、机关干部担任班主任工作,在原则上要在优秀班主任中间选聘辅导员,从优秀辅导员中选聘学工、团委、就业干事,并且将学工、团委、就业干事作为后备干部培养和选拔的重要来源。这种逐级选聘专职学生工作人员的模式,能行之有效地聚集优质资源,将全员育人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
由事务管理向教育管理转移,对于管理体制改革具有象征性意义。用优质人力资源充实学生工作队伍,使其专职人员具有骨干教师能力,具备开发高品质教育资源的天然潜质,以形成学生工作教育运行的动力源泉。提升学生工作的组织权责及岗位职能,使专职学生工作教育岗位的召唤力,如同重点专业教学岗位的吸引力一样,能引起广大优秀教师的特别关注,使非专业因素教育进程能得到实质性推进。
将优化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全面纳入到重点专业建设范畴,并驾齐驱齐头并进地进行统筹运作。高等职业院校《班主任工作条例》和《辅导员工作条例》应当从教育原始点出发,立足于非专业因素教育实际需要,促进学生工作教育骨干成长和力量形成。遵循选聘专职学生工作人员序列原则,通过分层次、分类别、多渠道、重实效的专门培训,全面畅通培养和造就教育专家的基本途径。
对专职学生工作队伍进行系统培训,使之成为具备心理咨询师、素质拓展师、职业指导师等专业素质的施教群体,为丰满和充实教育内涵创造先决条件,为传承和深厚教育底蕴建立良好基础。学工部(处)、团委、招生就业指导处与各系通力合作,以学生工作教育研究团队形式,承担起学生工作教育研究任务,通过深入研究科学设计系统实施,不断地完善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结构性能。
以提高大学生"思想品德、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能力素质"为目标,在思想品德教育层面,贯彻《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精神,在学业成绩、身心健康、能力素质教育层面,执行《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调动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思想道德素质、专业技能素质和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将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内容与途径,运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办法》条目形式予以涵盖。
(1)思想品德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作用,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信念、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信心。贯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帮助大学生树立为人民服务思想、集体主义观念、诚实守信准则,自觉遵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道德规范。
(2)学业成绩 依照《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明确的权利与义务,教育大学生努力完成规定学业,积极参加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努力取得国家、行业等级或资格证书,激励大学生崇尚科学勇于创新,取得科技制作和发明创造成果。
(3)身心健康 从大学生习惯养成教育做起,营造文明卫生的寝室文化,按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要求,组织开展晨跑锻炼、广播体操、体质健康达标等体育锻炼活动,帮助大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4)能力素质 以学生社团、专业技能、科技文化、文艺体育、社会服务、勤工助学、社会实践等系列活动为载体,开展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对于教育意义深远、受益涉及面广、有文化底蕴的学生活动,进行传承、完善、丰厚和创新。
以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协调发展为目标,遵循心理发展和身心健康规律,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帮助大学生科学地了解心理现象成因,熟悉增进健康的途径与方法,开发和提升心理品质潜能,提高排解心理困惑、承受挫折打击和勇于克服困难的能力,通过教育内化大学生自尊、自爱、自律和自强的品格,并且成为性格开朗、情绪稳定和心态阳光的优秀群体。
(1)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借助学院团委、各系分团委、班级团支部组织平台,由团队入手向优化心理素质的纵深发展,把握和引导大学生思想意识形态,形成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流走向,营造大学生群体成长成才的健康氛围。
(2)普及教育与心理咨询。运用校园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栏、校园网,开展团体辅导、团队心理行为训练活动,通过个别咨询、电话咨询、网络咨询、书信咨询等多种形式,为大学生提供及时、有效、高质量的心理健康指导与咨询服务。
(3)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和职业发展指导课的教育作用。通过学生社团、心理剧场、心理沙龙、心理知识竞赛、团队素质拓展训练等各项活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互助和自助能力。
(4)学校教育与自我教育。高度重视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辅导员、班主任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负有增强大学生心理调节适应能力的责任,要培养大学生关心集体、善待他人、珍爱生命、悦纳自己的情商品质。
(5)心理危机与干预系统。对于大学生可能产生的心理危机事件,要及早预防、及时疏导、有效干预、快速控制,帮助大学生化解心理压力,克服心理障碍,避免由于严重心理冲突出现问题,要及时将问题严重的转介到专业机构治疗。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育,既要强调职业在人生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又要关注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通过激发大学生职业发展自主意识,树立起正确的职业发展观念,促使大学生理性地规划自身未来的发展,努力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提高就业能力和生涯管理能力,以脚踏实地的态度为开始职业生涯创造条件。通过职业指导教育,大学生应当在态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达到以下目标。
(1)态度层面。培养大学生职业发展与竞争就业的自主意识,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念,把个人发展和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相结合,确立职业的概念和意识,并愿意为个人的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积极的努力。
(2)知识层面。帮助大学生基本了解职业发展的阶段特点,较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特点、职业的特性以及社会的从业环境;了解就业形势与政策法规;掌握基本的劳动力市场信息、相关的职业分类知识以及创业的基本知识。
(3)技能层面。教育大学生应当掌握自我探索技能、信息搜索与管理技能、生涯决策技能、求职技能等,通过职业指导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各种通用技能,比如语言沟通技能、问题解决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等。
学生工作事务管理的顺畅程度,关系到教育运行机制的构建品质。包括大学生寝室文化、早操锻炼、文艺体育、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等诸如此类的事务管理内容,都是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架构中的基础要件。建立起高效率、便捷化、合理性的工作流程和管理规程,充分利用数字化校园实现计算机网络辅助管理,统筹运作学生组织与适度借助勤工助学的人力资源,对学生工作事务全面实现专门化、程序化、具体化作业,使学生工作事务管理格局周密轻快、水到渠成。
学生工作的至高层面是达到文化境界,当外部条件出现不确定变化时,能自动地调整原定策略和措施,产生自适应调节的应对功能。坚持"人管人讲究动之以情,制度管人讲求晓之以理,文化管人做到深入人心"的管理理念,将不同的管理层面融会贯通。提倡"把复杂变得简单,把简单做到极致,将极致化为精彩"的工作理念,完善学生工作管理规程,形成学生工作教育规范,营造教育管理的文化环境。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习惯养成教育、综合素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指导教育等各项内容,构成学生工作教育运行的主要脉络。要像重视重点专业和精品课程建设一样,有计划地形成学生工作教育规范。由学生工作教育研究团队负责系统设计,学工部(处)、团委、招生就业指导处主导运行,各系学工管理、辅导员、班主任主持实施,构建有伸展创造空间的学生工作教育平台。
面对知识经济和市场经济挑战的高等职业教育,如果把专业因素比作教育主体中的筋骨,那么非专业因素就是教育主体中的经脉,只有强健筋骨活络经脉才能够畅通教育主体本身。这里的教育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具有决定性作用,好的体制可以促使教育资源应运而生发挥作用,先进的机制能够推进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高等职业院校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要有机地融入学生工作教育运行机制,以利于行之有效地聚集优质资源,将全员育人自然而然地融为一体。要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中心,着力于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质量人才,充实思想品德、理想信念、坚强意志、兴趣爱好、行为习惯、个人性格等教育内涵,使大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 号,2004.8.26.
2 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 号,2005.1.12.
3 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5]2 号,2005.1.13.
4 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 ]35 号,2005.10.28.
5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教育部令第24号,2006.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