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艳芝,王新芳,林玉琳,任立平,任丽丽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提高尿生成实验成功率的几点体会
赵艳芝,王新芳,林玉琳,任立平,任丽丽
(首都医科大学燕京医学院,北京 101300)
尿生成实验是生理学实验教学中必修的实验,也是泌尿系统惟一的一个实验,因此它的成功率对学生理解泌尿系统的理论和实验知识有很大影响。在实验教学中我们通过对实验的给药装置进行改造,实验温度进行控制,实验项目的顺序进行优化,手术方案合理化等方法来提高并保证它的成功率。
尿生成实验;成功率;生理学
在医学高职教育中,生理学一直是基础中的基础,重点中的重点,而生理学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不容忽视的。尿生成实验作为泌尿系统惟一的一个实验,也是必修的实验,它的成功率对学生掌握泌尿系统理论知识和实验知识的影响是很大的。多年的教学使我们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以下就如何提高此实验的成功率谈一下自己的体会。
在尿生成实验中使用家兔作为实验对象,家兔的耳缘静脉麻醉是操作的一大难点,又由于在此实验中需要多种药物从耳缘静脉给药,经常是实验进行到中途,家兔的耳朵已经水肿得无法找到耳缘静脉,或者耳缘静脉已经无处可下针了,而使实验失败。为了解决这一难题,很多院校采用静脉输液给药的方法[1~2],我们也进行了反复的比较和实验,确定用耳缘静脉输液给药的方式是最成功的。输液通常采用生理盐水。用耳缘静脉输液给药的方式,解决了输液和给药的冲突,大部分院校是在连接输液针的地方连接一个三通管来解决这个冲突;也有直接通过拔插输液针来解决的,也就是需要给药时输液针和注射器相连,在给药的间隙将输液针和输液装置相连。但这2种方式如果操作不小心就会多次输入空气,容易出现气体栓塞。为了防止这种情况的发生,我们对输液装置进行了多次的改造,最终找到在输液管和输液针头之间连接一小段橡皮软胶管的方法,可以用注射器直接扎胶管,这样就防止了气体的输入。由于静脉压力不是很高,所以不会从胶管的针眼往外漏液。这样就极大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在尿生成实验中,温度的控制也是很重要的,如果温度过低会导致家兔少尿或无尿,导致实验失败。温度一方面指的是进行实验时的室温不能太低,最经济的方法就是在一个学期中尽量选择气候比较温暖的时候进行尿生成实验。另一方面就是指输入生理盐水的温度控制,要求控制在37℃左右(生理盐水实验前用恒温箱恒温)。
在尿生成实验中给药的顺序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促使尿生成增多与减少的药物交替给予,建议顺序为:生理盐水→去甲肾上腺素→20%葡萄糖→垂体后叶素→速尿。因采用静脉输液的方式给药,所以把生理盐水这一实验因素放在开始,通过把输液的速度调快,来观察生理盐水这一因素对尿生成的影响。当出现尿液增加的现象后,进行后序项目时要把输液的速度控制在2滴/9~10秒,这样输入的生理盐水对尿生成基本无影响[2]。如果在做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意外因素导致了长时间无尿,可以把输液的速度再次调快,出现尿液后再做后面的实验项目(此时下一个实验项目必须注射使尿液减少的药物),这样能很好地观察到结果,而不影响结果的分析。
现在收集尿液的方法有输尿管插管、膀胱插管和尿道插管,输尿管插管因为常导致创伤性无尿,所以绝大部分实验室都不采用了。有人指出用微创的尿道插管效果好[3],虽然尿道插管创伤小,但是学生都是首次进行尿道插管,手法不熟练,很难1次或者2次成功,反复地用导尿管插尿道会引起尿道水肿,而影响尿液的排放,再者,一旦导尿管穿透尿道或者插入方向不对,下次很难再找准方向而进入膀胱,因此尿道插管成功率实际上并不是很高。影响尿道插管成功率的另一因素是:如果是雌性家兔,尿道比较特殊,更不容易成功。本实验室经过多次教学比较发现,膀胱插管实验成功率更高一些。因为不管学生熟练不熟练都能操作成功。而且做膀胱插管的手术创伤一般情况下家兔都能承受,极少因为膀胱插管而导致创伤性无尿。
现在尿生成实验中测量血压通常采用颈总动脉插管的方法。动脉插管是大家公认的动物操作中的难点,如果操作不慎会导致大出血或循环血量减少,从而使尿量生成减少。如果采用股动脉穿刺的方法,则创伤小,可以多次操作,直到穿刺成功。具体方法为:一侧腹股沟区剪毛备皮,找到股动脉位置,将头皮针接肝素帽端,然后排尽动脉留置针内空气,进行穿刺,穿刺中将动脉留置针针体前1/2插进股动脉管内,见回血后,拔出针芯,再绷紧皮肤,将剩余针体推入血管直至针体的3/4,接上压力换能器(充满肝素)即可测量动脉血压[3],该法除了创伤小、操作快外,对动物的生理功能影响极小,而且实验结果稳定性高,可极大地提高尿生成实验的成功率。
[1]王锦,黄瑞萍.家兔耳缘静脉注射给药方法对影响尿生成因素实验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08,26(17):98~99.
[2]冯敬坤.影响家兔尿生成因素实验教学的方法探讨[J].河北中医药学报,2002,17(4):44.
[3]宋蓉娟,孙建梅.动脉留置针的应用及注意事项[J].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3):46~47.
G424.31
B
1671-1246(2010)22-008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