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祖伟,孙振球,吴岳军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陶文化孕育下催生
何祖伟,孙振球,吴岳军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宜兴 214206)
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发展历程烙上陶文化印记为视点,从注重陶瓷知识的传承、提高学生对陶文化的认知能力,加强陶文化行为模式的训练、提升学生对陶文化的认同感,重视陶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的培育、促使学生养成优秀的意志、品格素养等三个方面阐述了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深受陶文化熏陶,最后以实证分析了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在陶瓷文化沐浴下孕育和催生。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陶文化;孕育
文化,它总是以求真、向善、至美的精神与情怀去把握现实、匡正现实、提升现实,导向未来,使之臻于完美。
具有生命力的学校必然是具有深厚文化的学校。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由创建到发展,不断壮大,在于融汇陶瓷而培育出艺无止境、精益求精的陶文化,在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在陶文化沐浴下孕育和催生。
特色是在长期办学过程积淀形成的、本校特有的、优于其他学校的独特优质风貌。特色应对优化人才培养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作用大,效果显著。特色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应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得到公认。大学的特色,就是大学存在和外界认识学校的一个“符号”。大学的办学特色,取决于大学文化的多样性。
地处陶都宜兴的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的发展过程中,深刻地烙上了陶文化印记。从一定意义上说,陶文化,成为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存在和发展的一个“符号”,也是外界认识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一张“名片”,陶文化,承启学校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陶是中华民族的国魂和国粹。宜兴,我国著名的陶都,7 000多年前,就有先辈在此烧造陶器。
无锡工艺学院的前身是1930年在宜兴鼎蜀镇蜀山北麓创办的江苏公立宜兴职业学校。
1937年,抗战爆发后不久,日军侵占了宜兴,学校宣布解散。1946年秋,江苏省公立宜兴陶器职业学校在蜀山复办。1948年底,学校又被迫停办。1958年春,宜兴县委在宜兴市丁蜀陶瓷职业高中的基础上创建“陶都工业大学”。1959年9月,根据江苏省人委关于高等学校整顿工作的指示,陶都工业大学与宜兴县官林农业高中、宜兴化工陶瓷高中合并成立“江苏省宜兴陶瓷工业学校”,由江苏省轻化工业厅主管。1985年3月,经江苏省轻工业厅研究并征得省计经委和教育厅同意,学校更名为“江苏省宜兴轻工业学校”。2004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建立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建校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学校曾几度更名,但始终延续陶文化,秉承陶传统,以永无止境、不断进取的陶精神带动着学校一步一步地向前发展。
宜兴陶瓷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鲜明的文化特征,七千多年的制陶史是一部辉煌的陶文化发展史。我院70多年的发展历史,深受着陶文化的渗透,在陶文化的熏陶下学院培养了一批批能服务于社会、报效祖国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学院在探索、构建人才培养模式及办学特色过程中,清醒地意识到陶文化在铸就和培养学生素质和技能上具有极强的同化力和感召力,因而我们构建的校园文化总体现陶文化这一主导特色,学生从对陶文化认识、实践、感悟中不断提升素质和技能。
1.校园文化的显性结构建设凸现陶元素。我院从新校区设计中就明确了要增加陶的元素,专门设计了一幢陶艺馆;60米长的仿真古龙窑在校园诞生;由我院教师自行试制技术性较高的大红琉璃瓦作为屋顶;以紫砂材质作为办公室的标牌;在我院标志性建筑——图书馆门厅里三幅巨型紫砂浮雕。这些校园陶文化的显性结构建设渗透在校园建筑、景点、雕塑、花草树木、标语牌等等。校园中有各种师生的陶瓷雕塑和作品等等这些陶元素随处可见,于无声中影响着人,规范着人。这种独特的陶文化推动了学院特色校园文化的形成。
2.把感知陶文化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新生入学教育和社会实践活动中我们把参观陶瓷博物馆、陶瓷厂矿企业作为必修内容予以规定,通过对陶瓷历史、陶瓷种类、陶瓷生产现状的了解以增进所有学生对陶瓷的认知,进而能认识到陶瓷产业、陶瓷文化的源渊流长,感受到陶瓷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魅力。
3.以开展艺术作品展览和倡导感受陶文化的社会实践活动为载体,在形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引导学生建立健康向上、生动活泼的校园文化,弘扬陶文化的主旋律,建立提高学生素质的“第二平台”。
4.开拓视野,邀请名家作陶瓷知识讲座。每年学院都邀请国内外陶瓷业界的专家来我院给师生作相关陶瓷知识讲座,就陶瓷的分类、陶瓷材料、釉料的相关知识,以及陶艺对人类的影响,陶瓷、陶艺的前沿发展等方面作讲解,让学生感受到陶瓷专业的博大精深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加深了对陶文化的理解。
1.充分利用学院陶瓷实训中心及其他陶瓷设施,让学生进行陶瓷材料、釉料配方、陶瓷烧成等方面的实训实习,以及在陶艺制作工场,尽享陶艺创作的乐趣。
2.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建立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素质教育基地。我们把宜兴精陶厂、宜兴均陶、宜兴美陶、宜兴彩陶、经典陶坊等作为我院陶瓷等相关专业的学生校外实习基地,陶瓷博物馆、展览馆、陶坊等作为学生校外素质教育基地。这一些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外素质教育基地在学习、传承陶瓷技术、工艺和艺术过程中也让学生感受陶文化的魅力,在实践中学生提高了审美情趣。
3.积极组织校内陶艺比赛并主动参加校外各级各类比赛,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4.建立创作基地,建立陶瓷材料与工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开展中外陶文化的交流。学院非常重视利用国内外各种平台进行陶文化的交流,使学院师生在交流中不断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和操作技能,进而开阔视野,提高素质。教师在中外陶文化的交流中不断提升着自身的专业素质,这一方面在学院人才培养方案中得以体现,另一方面教师在实际培育学生的教学过程中也能使学生开阔眼界,提高专业能力。
1.重视实践。七千多年来陶瓷发展史表明陶瓷技术及陶瓷艺术的每一次微小的演进无不来自于实践的推动。许多学生正是在不断的制作、实践过程中寻找同学与同学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学院与社会之间的风格差异及各种不同材质、成型方式、烧成环境、釉料表现等不同的理解和尊重,陶瓷的丰富多彩的形态和面貌正是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自己与他人之间存在的不同点,个人的面貌也就由此产生。
2.培育创新精神。陶瓷技术、陶瓷艺术的发展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技艺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陶瓷技术与艺术每达一个巅峰,无不是众多陶瓷人不断创新、不断超越前人而凝结的成果。
3.提高审美能力。陶器作为一种生活用品,从它产生之时开始,就和艺术密不可分,无论是器形还是纹饰,都是艺术的模仿和创造。陶艺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影响着、引导着学院师生的审美追求、审美情趣,学生通过作品观赏、作品模仿、作品创造,提高审美激情、审美创造和审美能力,由此提高学生的审美境界,进而使人生变得更充实、更美好。
4.融入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英文词典里,china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为中国,二为陶瓷。不管这是否是一种巧合,还是存在历史渊源的必然,但从字义上我们可以看出,在外国人眼里,陶瓷即中国,宜兴又是陶的古都,因而对陶瓷的认同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所以经历陶文化熏陶,民族自豪感就能油然而生。1933年就读江苏省立宜兴初级职业学校的尹瘦石等一批学生,在1938年抗日烽火在宜兴燃起后,都毅然走向抗日火线、或拿起枪或拿起笔,成为抗日英豪,这也成为我院历史可圈可点之处,这段历史与陶文化一起成为激励我院师生共谱爱国主义情怀的精神源泉。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是顺应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成长的,学院秉承70多年办学形成的以陶育人的特色,坚持教育服务地方经济、行业发展的办学理念,以积淀深厚的陶文化,不断提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修养、素质,陶文化博大精深、蕴藉深厚,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断涤荡与融合、积淀与渗透,它已自然地融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人们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学院在传承陶文化过程中感受到陶精神内涵的广博而深厚,纳陈吐新、精益求精、锲而不舍、追求卓越是它的精神实质,我们在培养人才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把陶精神楔入其间,从而积聚形成了学院独特而鲜明的办学特色,并成为学院历经曲折坎坷而弥加珍贵的精神动力和宝贵的资源财富。
无锡工艺学院正是在陶文化的熏陶下,赋予每个学生自由发挥的机会和权利,让他们通过选择,在自己擅长的方向上去发展,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以自己独立的思想和优势去超越、去突破、去创造,因而培养出了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吴元新、全国十大能工巧匠徐安碧、省工艺美术大师邱玉林……
我院学生在参加2008、2009年“雅戈尔”杯全国高职高专院(校)师生服装设计技能大赛荣获金奖、银奖;服表班彭菲同学2009年荣获环球小姐大赛中国上海赛区“最佳表现小姐”称号;2009年我院学生作品在江苏省工艺美术“艺博杯”陶艺创新作品评比中硕果累累,学生共获得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共26项;2010年在江苏省高校首届大学生创意大赛中我院刘杨同学作品在工程设计、产品设计类别中分别荣获三等奖,同时也是该项目唯一一个获奖的专科院校,沈继扬同学作品在动漫、摄影、美术作品类中也荣获三等奖。同时,我院学生在江苏省“金手指”信息运动会、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竞赛、“南工大杯”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也取得了好的成绩。这是学院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强调重视学生的实践技能、经用济世的实践品格和陶精神长期孵化的结果。《光明日报》以《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让陶艺奇葩越开越艳》为题,对我院的做法“秉承传统、在特色上做文章,鼓励创新、在创作上下功夫,注重交流、让陶艺走向世界”等几个方面作了专题报道。
学校一开始就注定与陶结下了不解之缘。学校因陶而生,因陶而兴,学生因陶文化熏陶而成长,因陶精神鼓励而成才。陶文化,曾经承启了学校的昨天和今天,陶文化,还将托起学校辉煌灿烂的明天。
Quality High Skills Talent in the China Culture which Gestate Births
HE Zuwei,SUN Zhenqiu,WU Yuejun
(Wuxi Institute of Arts&Technology,Yixing 214206,China)
Articl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Wuxi Institute Of Arts&Technology of course the scenery for the cam era and china cultural.The importance of know ledge from china and improving our students down to the cognitive ability and china cultural.Strengthen china cultural,the pattern of behaviour of students in training,china cultural identity,ceramics.Importance to the ceramics china culture,values and beauty appreciation and thinking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 into good,will,character as well as three aspects of the high quality talent training,skills by china culture.The paper with quality high skills talent in china culture becomes the cradle and pressing.
quality high skills talent;china cultural;gestate
G 710
A
1671-7880(2010)05-0011-03
2010-08-12
2009—2010年度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德育工作委员会专项课题(3-5)
何祖伟(1957— ),男,江苏宜兴人,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