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家雄
(湖北大学,湖北 武汉 430062)
如果从王韬于1874年在《循环日报》上揭开中国报刊言论史的第一页算起,中国新闻评论已走过了135年的历程。在135年里,中国新闻评论一直伴随着中国的发展与进步,留下了光辉的足迹。但如果作一个纵向的历史性比较,我们看到,中国新闻评论只是在当代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真正走向繁荣与发展,尤其是中国经济转型以后。其走向繁荣与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庙堂走向广场——过去新闻评论是由决策者、精英知识分子操持,现在人人都可以进入新闻评论的话语空间;从狭窄空间走向广阔领域——过去新闻评论的论题只是定位于宣传与启蒙、救亡与图存,现在进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舆论一律到众声喧哗——过去只有中央大报用新闻评论传播中央政府的意见,现在各种各级报纸竞相开办评论版,广播电视开办各种各样的评论栏目,网络开办各种各样的论坛及BBS讨论区。那么,中国经济转型以来,中国新闻评论为什么能真正走向繁荣与发展。本文从三个方面作以下探讨和研究。
新中国建立以后,在很长时间内,由于国内外一系列复杂的原因所致,只能闭关自锁搞经济建设,经济发展缓慢。文化大革命十年折腾,经济发展处在崩溃的边缘。粉碎“四人帮”以后,当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发现又一次大大落伍了。特别是周边有的国家和地区,在我国十年瞎折腾的时候,狠抓经济改革与发展,成为“亚洲四小龙”。当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时,发现中国又一次陷入生存危机与疑难境地之中。中国向何处去?这个重大的问题又一次刺激和震颤着国人的心灵。中国新一代领导人根据中国教训和他国经验,果断决策,中国要走出生存危机和疑难境地,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进行改革与开放。而经济改革的着力点是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经济体制要成功顺利地转型,需要有一整套的体制转型,也就是其它领域的体制必须变革。这其间,政治体制变革是关键。在中国,政治体制变革的要谛就是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要建立开放的意见市场。其一,因为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我们国家政权坚强自信的表现,对待言路,必须采取开放的态度,让人民群众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经风雨见世面,辨别各种现象,识别各种问题,自觉地增强思想的免疫力,可以大大地提高人民群众的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这才是正确的方法;其二,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是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伟大的开创性事业,没有广大民众的参与,不集中广大民众的才能与智慧来制定政策与方针,是难以办好这一事业的。只有“把一切决议交给群众去讨论”,“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能自觉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①列宁:《列宁全集》(第33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在1978年以前,中国政府对意见市场是采取严格的政治控制;1978年以后,中国政府逐步建立了一个开放的意见市场。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具有强大传播力的大众传媒,可以向人民大众自由地表达媒介观点,凝聚公众意识,表达公众意见,诉求公众利益;可以代表民众评判政府政策,制约公共权力。开放的意见市场一经建立就呈现出十分活跃的态势,尤其是新闻评论在新闻传媒这个民主操练场上引领着社会舆论,在经济体制的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概括三十年的发展,开放的意见市场呈现出这样一些场景。
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国虽然走上经济发展的快车道,但政治思想上的气候乍暖还寒,突出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个人迷信盛行,一些人拿“两个凡是”去限制、宰割、裁减要快速发展的经济改革与开放的实践。徜若左的思想不清除,经济改革与开放是不能真正迈开脚步的。因而,党中央在思想战线上狠抓了拨乱反正的工作。在全国开展这项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的重要工作时,《光明日报》以追求真理的胆略和胆识,冲破左的思想牢笼,在1978年5月11日发表评论员文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第二天,《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以同样的勇气转载这篇作品。很快,一场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在权威媒体上展开。邓小平和其他中央领导同志对这场讨论给予极大的支持,快速地把这场讨论引向全党全社会,建构起开放的意见市场,在近七个月的时间里,中央权威报刊和省级报刊刊载的讨论文章达650篇之多。至于民间发表的各种意见就难以计数。这场讨论,让大众获得了话语权,在全国营造了解放思想的良好的舆论环境,使全国人民统一了认识,使党的高层领导统一了认识,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作好了充分的思想理论准备,为经济转型打下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1989年,东欧一些国家发生政治巨变,苏联迅速解体,国际关系的两极格局变为多元格局。在新旧格局的交替中,中国既迎来了发展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西方国家掀起一股逆流,企图用和平演变的方法,把中国纳入到国际垄断资本的统治怀抱。受国际政治环境的影响,国内发生政治风波。这时,国内保守派提出,改革开放不能搞了,再搞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做任何事情,首先要问是姓“资”还是姓“社”。中国的改革开放是半途而废,还是继续前进?在这个关键时刻,邓小平在1992年1月至2月南巡,在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过程中,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胆子要大一点,步子要快一点”,“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邓小平的南巡讲话冲破了把计划与市场作为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本质属性的理论限制,创新了社会主义理论,并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市场经济理论是全新的理论,有的人不理解,有的人接受不了,有的人不认同。在开放的意见市场上,新闻评论敏感快速地作出反应,《深圳特区报》率先推出系列评论——“新春八评”,新闻评论发表后,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各地报刊纷纷转载,并发表了大量有原创性的新闻评论。很快,由媒体引向全社会,影响全国人民,全社会展开思考、讨论和研究。围绕着市场经济所形成的活跃的意见市场,为中国经济转型,为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确立建构了全新的理论,并将其植于全民的思想中,使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确立得到全党、全国人民的认同。
在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发展中,中央政府的职能发生转变,由全能政府转变为有限责任政府,中央政府不断地减少权力,各地方政府,各公权使用部门的权力不断加大。
在权力与职能转换过程中,时间不长,“诸侯割据”的现象开始出现,一些地方,一些职能部门各自为政、各行其道,对于中央政策不执行、不照办,专门研究对付上面政策的对策,致使中央政府部门的职能与权力在好多方面失控。
在权力与职能转换过程中,一些掌握公共权力的干部不能正确地按照经济中商品交换的原则办事,进行“权力寻租”,进行钱权交易,谋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奢侈腐化,失职赎职,严重地破坏了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在权力与职能转换过程中,中央政府面对这些社会问题,要防止“诸候割据”,惩治腐败,除了要使用行政手段以外,更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使用“一种新型的治理技术手段”。①中央文献研究室编:《十三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这个新技术手段就是运用大众媒体行政,通过媒体的批评和监督,把地方政府的弊政,职能部门的不端行为,干部的腐败置于人民群众面前,置于光天化日之下,使其不可逃遁。这既解决了行政手段鞭长莫及的问题,又使中央政府为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发展环境取得更好的效果。
因而,当《焦点访谈》作为央视的一个新闻评论栏目开办以后,中央政府给予极大的支持,1997年12月29日,时任总理的李鹏同志到《焦点访谈》栏目组视察,为其题词:“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给予鼓励与支持。1998年10月7日,朱镕基总理到《焦点访谈》栏目组视察,为其题词:“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给予鼓励与支持。《焦点访谈》的巨大影响,中央政府的极大支持,促使全国各种媒体、各级媒体纷纷开办“焦点”、“冰点”、“热点”、“透视”之类的评论栏目,这些栏目担负起新闻舆论监督的使命,使社会的意见市场更加活跃,这些栏目的发表的新闻评论,用敢于说话的精神守护着共和国刚刚诞生的市场经济,为其发展营造着良好的环境。
建构意见市场,呈现这样三个场景,这是改革开放的新时代所作的明智选择。中国在经济转型中建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走市场经济的经济发展之路,这是一项伟大的开创性事业,需要亿万大众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需要集中亿万群众的谋略与智慧来制定市场经济发展的方针与策略。事实上,我们在此所描述的意见市场的三个场景,正是时代与国家决策者集中亿万群众智慧的结果,实践也证明,由于新时代建构了意见市场,使新闻评论在繁荣与发展中充分发表亿万群众的意见,充分集中亿万群众的智慧,从而促使中国经济顺利转型,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顺利发展。
要建构意见市场,必须有丰富的理性资讯。新时期以来,由于国家重视建构意见市场,这极大地激活了时代思维的神经,极大地调动了全党、全社会、全体民众探讨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改革、探讨政治民主与社会民主建设,探讨新文化与新道德建设的热情,各种思想观点竞相发表,竞相涌现。理性资讯市场处在快速发展、快速变化之中,今天认为是新鲜的观点,明天可能成为一般性的、司空见惯的东西。新鲜的观点刚刚被淘汰,更新的东西很快又产生。思想资讯市场非常丰富,呈现三大景观。
主流话语是国家权力话语,它代表着国家正统的价值取向,体现国家意志,是社会话语系统的中心,其权威性是不可动摇的,其主要作用是显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特征,标示社会发展的目标,确立文化规范,引领大众的思想。
在计划经济时代,中国国家主流话语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早在1948年11月,中共中央作出的《关于新解放城市中中外报刊通讯社管理办法的决定》中规定:“报纸刊物与通讯社是一定的阶级、政党与社会团体进行阶级斗争的一种工具,不是生产事业。”在长达28年的计划经济时代,全国实行的是舆论一律,主流话语只有一个声音:“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思想资讯结构单一。
新时期以经济转型为突破口,社会快速进入整体转型,计划经济时代的国家一元化主流话语模式是不能适应经济发展与民主政治建设的需要的。国家主流语话的执掌者也清楚地看到了这一点,不断地解放思想,不断地创新国家主流话语,转变为多元话语的组织者与引导者,使国家主流话日益丰富。邓小平成功地发动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后,在1992年1月至2月到南方视察,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问题,针对“姓资姓社”的疑惑,鲜明地提出“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使我国在又一次新的思想大解放中建立了社会主市场经济体制的主流话语。接着,这一主流话语催生出许多关于市场经济的话题。跨入新世纪之后,为了紧跟世界进步潮流,始终走在时代前面,在2000年2月,江泽民同志发展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的思想,提出“三个代表”的理论,在一年的时间内形成国家主流话语系统。围绕着“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利益”的理论进行研究,产生了丰富的理论资讯。胡锦涛同志担任总书记后,根据国际国内形势发生的新变化,根据我国发展所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于2004年12月,在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闭幕以后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国家主流话语。这一主流语话一确立,关于对和谐社会的理论研究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
所谓精英话语,“它主要指的是比较纯粹意义上的人文知识分子所逐渐构建的某种独特的话语体系”①吴秀明:《转型时期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精英话语在总体上的特征是对主流话语的变异与叛逆。其理念是对社会进行理性反思,对社会问题作协商性的舆论批判,推动社会的前进。其活动是在公共领域中对意义世界倾注关心,对现代文明社会的民主予以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人的心灵给予浸润与提升。
就中国而言,人文知识分子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平天下”的理想与抱负。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知识分子在西方近现代文明思想的影响下,利用新兴的报刊和现代教育,活跃在初具雏形的公共领域,所发动的一场震世骇俗的思想启蒙运动,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解构了封建社会意识形态的话语体系,为中国建设文明社会的民主,打下了文化思想基础。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知识分子充分利用报刊,探讨解放和改造中国的出路,揭露帝国主义野蛮掠夺中国的罪恶行径,积极宣传爱国主义,传播先进文化、呼吁抗日救国,揭露批判国民党发动内战的罪行,为中国共产党率领全国人民进行解放战争予以了舆论支持。
新中国成立以后,知识分子被收编,在国家主流话语的掌控之下,知识分子的话语被牢牢控制在体制之内,其话语消融在国家主流话语体系之中,被边缘化,被异化。新时期进行改革开放,其起点是解放人,让人回到社会本位,发挥人的主体性作用,社会开始尊重人的尊严和人的权力,最难得的是知识分子得到尊重。1978年,邓小平为中国知识分子正名:“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正名的同时,国家在确保主流话语权威的同时,给社会让度出一定的话语空间,给精英知识分子预留自由协商的机会,让其活跃在政府与民众之间,让社会舆论场所充满自由、民主、公正的文化氛围,以加强文化的力量。这使广大知识分子的精神得以焕发,思想得到解放,话语开始活跃起来。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的纵深推进中,公共领域的建设得以重启,这促使知识分子话语更加活跃,他们以对市场经济发展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感受能力,进行思想与文化启蒙,以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想、新文化。如:一批高校的学者焦国标、贺卫方、赵晓、汪丁丁、秦晖、顾海宾、葛剑雄、倪乐雄、乔新生、王则柯等,经常在大众媒体上发表评论,评说各种各样具有重要意义的公共问题。清华大学的秦晖教授长时间关注“三农”问题,写作了很多评说“三农”的评论,表达了一个精英知识分子对社会公正的呼唤与追求,表现出知识分子对民间的价值关怀,这样的评论对建构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文化能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所谓大众话语,是广大民众对自己生存状况,利益诉求所表达的意见与主张。考察历史,千百年来,中国广大民众的话语权是严重缺失的。由于言路封闭,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根本无法与当权者之间进行直接的沟通,广大人民群众的意愿不能快速有效地反映到决策层。新时期这种状况逐步得到改变。
其一,是社会民主的建设、公共领域的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说话的公共空间,广大民众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可以通过相关的渠道将自己的意愿反映到相关决策层。
其二,是国家主流话语关注转型期的中下层社会。中国实行市场经济以后,社会的阶层结构快速地出现变化,伴随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平民日常的生存问题正在成为党和国家迫切需要关注的现象。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江泽民同志在提出的“三个代表”的党建理论中强调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在代表对象上,强调的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而不是一部分人,强调的是面对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利益分配、就业形式这四个方面的新情况,要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这样,国家主流话语比较多地投向底层民生,与广大民众一起,承担苦难、迷惘、欣悦、渴望中的思与想,与广大民众一起进行研究,解释所遭遇的现实。
其三,蓬勃发展的大众传媒,特别是网络的飞速发展,为大众语话的表达提供了平台。大众传媒,尤其是互联网为广大人民群众在政治上的平等参与打开了天窗,在经历了千百年来所受的压抑和失语的精神苦闷之后,突然获得了言说的权力和便捷的渠道,广大民众都不约而同地来到话语广场,进行精神狂欢,就自己所关心的,与自己的切身利益诉求相关的重大问题进行评说,发表自己的主张,对国家及地方各级部门的公共决策建言献策,对公权使用者进行监督。
主流话语、精英话语、大众话语汇成时代理性资讯的立体交响乐,在雄浑的交响乐声中,中国新闻评论人如同站在理性资讯的富矿之上,任开掘,任采撷。
有丰富的思想资讯市场,能用新闻评论的方式生产大量的意见信息产品,但意见信息产品生产出来以后,要有人消费,如果无人消费,就不能促使新闻评论走向繁荣与发展。从这方面作考察,我们看到,中国新时期城市化的快速进程,培育了意见信息的消费市场。
什么是城市化,陈爽等人是这样解释的:“城市化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主要含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而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市数量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人口向城市(镇)集中(也包括农村剩余劳动向城市的流动),城市基础设施的改造与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将农业用地变为城镇用地,形成一个持续发展的城市化过程。”①吴定勇:《都市报崛起之谜》,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城市化的特点是面积大、人口多、资本、生产、交易、需求等都集中,文化教育发达、文明程度高。在社会结构上是一定区域内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技、卫生、交通、通讯的中心。城市化的功能在本质上首要一点是使人现代化,具体表现是人在价值观念、文化素养、生存意识、人际关系等方面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其二是城市化水平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保持一致;其三是城市化水平提高标志着城市交通运输条件现代化,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娱乐场所现代化,城市服务部门的现代化②同上。
城市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群不断地向城市迁移,市场也就产生,而市场的扩展与发展又推进城市的发展。城市化与市场化互为表理,互相促进,促使社会走向现代化,使社会具有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和市场化、社会城市化、宗教世俗化、观念理性化等特征。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要走城市化的道路。
中国城市化有百年的历程,但其发展一直缓慢,步履蹒跚。直到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真正启程。1992年开始,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和市场经济发展中,中国实现城市化的进程的速度加快,有了实质性发展,国家统计部门在2004年10月份公布了一个数据,我国城市化率已达到40.5%。据有关专家预计,到202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到50%,将有4亿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①周毅:《城市化释义》,载于《锦州师院学报》,2003年第5期。。
笔者以为,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高速度发展,快速建构了意见信息消费市场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在改革开放中,由于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促使中国快速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一经确立,昔日与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相一致的“单位制”逐渐瓦解,人们的身份逐渐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转变。越来越多的人摆脱了“单位制”的束缚,自由地走向社会,能用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去选择职业,能根据城市社会市场经济的自由、平等、竞争的原则去开展社会交往、去实现个人目标、去实现个人利益、去实现个人价值。但要做到这三个实现是很难的。在计划经济时代是“单位人”,个人生存不用自己操心,一切都由单位安排;现在是“社会人”,一切都靠自己操心,自己安排,靠自己对社会情况作出准确的判断。由于社会急剧转型,不断地带来激烈的社会竞争,不断地给“社会人”带来困惑与苦闷,特别是高科技的迅猛发展,使时间的浓缩更为加快,空间的扩展更加快速,复杂多变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情况交织成错综复杂的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人”仅凭个人的智慧与经验显然是不够的。今天,越来越多的“社会人”在身处困惑,思考问题不解时,在解决问题作某种选择而举棋不定时,较多的是把目光投向新闻媒体,从而获得能指导自己的意见性信息,获得思想援助。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中国越来越注意建构人的现代意识。现代意识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社会民主。社会民主对于社会公民来说,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公共领域中对社会政治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参与,积极发表意见;二是对公共领域中所发表的各种意见知情。我国在实现城市化的过程中,不断地培养我国公民的民主意识。在现代民主建设不断推进中,越来越多的人积极使用民主权利,一方面向社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意愿、意见和主张,一方面到各种媒体的评论论坛上去浏览,获知各种各样的意见,以满足自己的知情愿望。特别是每当重大突发事件一发生,一些人马上上网,看有些什么样的评论,有一些什么样的观点。总之,越来越多的具有民主意识的人,希望更多的媒体建构民主话语空间,搭建话语平台,提供更多的机会,让自己去进行观点表达,让自己了解更多的意见信息。
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把更多人生选择的权力交给了个人,不仅使个人脱离了传统的等级制度而成为生存意义上的独立个体,而且成为文化意义上的独立个体。文化个体离开了整体,有了充分的自由,但同时,又使越来越多的人成为失去生存根基的无家可归的文化漂流者。作为文化的漂流者,离开了亲戚朋友、街坊邻里,经常面对的是陌生人,虽有同事,但相互之间关系疏离。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能享受都市生活,但由于都是居住在水泥森林似的高楼中,人与人之间是隔绝的,再没有昔日街坊邻里之间问寒问暖的温情,显得孤独。中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使越来越多的人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工作压力越来越大,无暇顾及与家人、亲人、与朋友见面、交流,成了情感的荒原。总之,在快速发展的城市化进程中,越来越多的人显得孤寂、疏离、空虚、荒漠,越来越多的人渴求温柔,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沟通,越来越多的希望回归到温柔的母腹。这对大众传媒的发展是一个契机,很多媒体创造性地开办一些新闻评论栏目,用温和、亲近的话语,给人们提供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场所,尤其是广播、电视、后起的网络等传媒纷纷开办“谈话”栏目,使大众躁动烦乱的心灵得到亲切的抚摩,一系列谈话性的评论疏导、抚慰、激励着人们的心理,帮助他们过好今天,憧憬明天,从而使新闻评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把大众传媒推入激烈的市场竞争的环境中。考察媒介市场的发展历程,我们看到,大众传媒之间的竞争,主要是用自己生产的信息产品获得更多的受众资源,再把受众资源卖给广告商,以获得生产利润。显然,如果没有受众,大众传媒就难以在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
大众传媒要有竞争能力,首先要解决对谁销售自己所生产的产品问题,要找到自己的受众群体,要了解其需要什么样的信息产品。第二是要了解销售内容,也就是要考虑自己生产的信息产品是否对路,是否达到了受众群体的需要。
早期大众传媒主要是生产事实性的信息产品,以此购买受众的“眼球资源”。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一些大众媒体看到越来越多的人需要新闻评论,便马上调整思路,把很大一部分精力放在生产意见性的信息产品上。广告商看到新闻评论有广大的受众,有广泛的社会影响,也把广告投放到新闻评论做得很好的新闻媒体上。当年,央视的《焦点访谈》一夜走红,不久后收视率仅次于《新闻联播》,每天有三四亿观众收看。精明的广告商看到这样高的收视率,就用冠名的方式在该栏目投放广告。香港凤凰台接连开办了《有报天天读》、《时事开讲》、《全球连线》、《时事辩论会》、《铿锵三人行》等新闻评论栏目。由于个个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力,被广告商所亲睐,投放大量的广告。《南方周末》是一张成功的报纸。成功的原因首先在于有明确的受众群体定位:知识型读者;其次是能根据这一受众群体的高层次信息消费需求,生产深度分析、新闻评论等信息产品,这吸引了高档广告商,纷纷投放汽车、房产、保险、理财等广告。广告商对新闻评论的看重,促使越来越多的大众传媒经营新闻评论,纷纷开办新闻评论专栏,这就使新闻评论走向繁荣。
以上所探讨的三个市场是互相联系,互为依存的。“意见市场”的建构为中国新闻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条件,“理性资讯市场”的建构,为中国新闻评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用之不绝的资源性原材料;“消费市场”的建构,为中国新闻评论的繁荣与发展提供了销售渠道。只要这三个市场进一步走向稳定与繁荣,中国新闻评论会进一步走向繁荣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