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的影响综述

2010-08-15 00:51:36师国君
卫生职业教育 2010年20期
关键词:分工劳动力流动

师国君,田 珍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我国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的影响综述

师国君,田 珍

(兰州商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0)

现以比较优势理论、规模经济理论、内生演进理论、要素分工理论为分析基础,结合中国的实际来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的影响。劳动力的有效流动和转移是促进经济发展和产业水平提升的一个重要途径。如果我国提升产业价值链,提高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发展水平,同时促进传统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那么技术熟练劳动力将会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转移,而非技术熟练劳动力在中西部地区也可以获得相对较高的收益,其转移的速度就会减慢,并由此促使一些产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区域要素流动;劳动力流动;产业区域分工

1 概念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我国区域要素流动经历了流动规模越来越大,流动成本越来越低的发展过程。劳动力要素区域流动对2个地区的市场规模、要素相对禀赋、中间产品生产等各个层面均造成显著影响,同时也是影响地区产业分工的重要因素。区域要素流动是指可流动的区域经济发展要素在区内和区域之间进行空间上的位移、优化配置,是具有比较优势的要素超越本地要素市场,向更广大区域市场的扩展[1]。区域要素流动有2种表现形式,一种是生产要素本身流动,而生产要素所有者不流动;另一种是生产要素及生产要素所有者一起流动[2]。本文的劳动力要素流动特指劳动力要素基于市场规律而进行的跨区域流动。中国劳动力要素流动包括技术熟练劳动力转移和非技术熟练劳动力转移,本文定义的非技术熟练劳动力移动特指离开户籍所在地(乡镇)半年以上的非户籍迁移者,而户籍迁移者一般作为技术熟练劳动力转移[3]。产业区域分工是指一定的产业生产部门固定在一定的地区而形成的空间形式上的社会分工,包括产业间分工、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等[4]。

2 劳动力要素流动影响产业区域分工的理论

综观现代经济学的各种流派,现从以下4条路线分析说明劳动力要素流动与产业区域分工有关的理论。

2.1 以比较优势理论为分析基础

李嘉图假设劳动力要素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但不能在区域间流动,认为产业国际分工是基于技术差异的劳动生产率的比较优势。赫克歇尔·俄林假设劳动力和资本2要素可以在部门间流动也可以在区域间流动但不能在国际间流动,认为即使缺乏外生技术比较优势,劳动力要素禀赋仍然决定了商品的价格,并由此决定了产业分工。萨缪尔森·琼斯的特定要素模型假设了劳动力要素可以在部门间的流动,认为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差异是分工的基本原因,商品贸易和分工是要素流动的替代形式。Falvey-Kierzkowski模型在产品质量垂直差异模型的基础上又考虑了生产单一同质产品部门的情况,认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都是由要素禀赋比较优势引起的,商品贸易替代要素流动,中间产品分工通过区域贸易来完成。这些理论认为比较优势是产业区域分工的内在原因,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国际)分工可以相互替代。劳动力从丰富的地区向相对稀缺(资本相对丰富)的地区转移,然而现实的证据表明要素流动和产业区域分工并不存在严格的替代关系。

2.2 以规模经济理论为分析基础

马歇尔认为行业聚集可以促进专业化劳动力市场的产生,促进技术知识的溢出效应,由此促进产业聚集,推动地区产业分工。以克鲁格曼、赫尔普曼、格罗斯曼为首的新贸易理论H-K模型,以不完全竞争、规模报酬递增、聚集外部要素为基础,强调规模经济对区域分工的作用。Krugman、Vemables、Fujita、Krugman和Vemables的垂直核心-边缘模型认为,地区内制造业产品的种类数与其劳动力数量成正比。新经济地理学模型假定劳动力要素(仅限于技术熟练劳动力)可以在区域间流动,通过内部规模经济使得要素价格在聚集阶段趋异、在扩散阶段趋同[5]。这些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市场的垄断程度是国际贸易和产业区域分工出现的基本原因,主要是利用微观产业组织理论和市场结构理论来解释产业内分工,认为由于东部地区的回波效应,中西部地区产业发展和分工深化是迟早会发生的事情,但是用这来解释中国的要素发展和产业区域分工并不适合。如中国户籍制度的改革大大提高了劳动力的流动性,劳动力供给弹性很大,产品的出口有着较强劳动力供应的支撑,从而相对较高的需求并不会导致较高的工资,这一点与克鲁格曼的新经济地理学模型有所不同。

2.3 以内生演进理论为分析基础

斯密猜想劳动分工受到市场范围的限制,而市场的大小由人口数量和运输效率决定,这实际是一种基于内生比较优势导致区域分工的理论。贝克尔、杨小凯和黄有光等用数学化的超边际分析方法,分析了分工的演进是专业化的收益和交易费用两难冲突折中的结果,试图通过劳动力要素的2面性,分析分工的2面性,并将其内生化,认为分工递增的收益来自于“干中学、熟能生巧”[6]。Kim研究表明,在美国一体化水平很高的情况下,区域劳动力自由流动可以推动产业内贸易的提高。但随着一体化的进一步推进,美国制造业迅速向东部地区、南部地区扩散,产业集中率急速下降,制造业分工程度减弱[7]。这些理论的支点就是寻求分工的交易费用和分工收益的平衡,并从交易成本、产业组织等微观领域入手,揭示了分工内生演进的过程,抓住了分工的内生本质,利用中间产品、迂回生产、市场规模的内生性,阐述了分工的内生演进与产业区域分工的关系,但也忽视了分工的外生要素流动对分工的内在影响。

2.4 以要素分工理论为分析基础

产业链分工在区域之间表现为不同层次的工序对投入要素的组合及比例要求不同。产业链分工程度越深,中间产品的专业化越高,需要的要素组合就越专业化,那么地区和国家间对特定要素的需求就越强化。所以,产业分工发展到现阶段,有学者提出一个新的分工方式—要素分工。要素分工涵盖2层含义:一是不同国家以不同的要素参与国际分工,这些要素主要有劳动力、资本、土地等;二是不同的国家生产最终产品的不同环节,国家之间发生生产环节、生产工序的分工。如果参与内陆地区的要素分工,那么既可以降低对其他国家的依赖,减少风险,又可以减少与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8]。随着中间产品、零部件贸易的发展,现今的国际、区域分工已经不是以产品差异为基本特征的分工,而是以生产要素差异为基础的分工[9]。

3 结合中国的实际分析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的影响

要素成本的差异、最终需求的不可移动、聚集不经济、低工资等都是导致产业空间分散的因素,所以劳动力要素流动对产业区域分工有着深远的影响[10]。中国渐进式改革逐渐减弱了地方政府进行地区封锁和区域贸易保护的行为,倾向于通过区域专业化分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劳动力要素的差异及流动与产业区域分工有着密切的联系[11]。中国地区产业分布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生产力要素在东部沿海地区集聚所致,体现为东部沿海地区农村劳动力向当地城镇转移、中西部地区农村劳动力向沿海地区转移,劳动力流动与产业集聚呈现了一个正反馈机制[12]。流动劳动力对产业间分工的作用越来越大,贡献度比资本要素大得多。农村剩余劳动力从中西部地区向东部地区流动,在流动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将会出现刘易斯拐点[13]。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国劳动力市场的表现进一步验证了刘易斯拐点的到来,而所谓由金融危机引发的“民工荒”现象,可能是对正常的春节期间民工提前返乡现象的误读[14]。由于运输成本差异,制造业在沿海地区选址有优势,而这一优势和高劳动力流动成本一起形成了新空间“二元”结构,国内劳动力的流动成本和运输成本对产业集聚以及产业区域分工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15]。

要素流动的过程就是一个收入效应发生和转移的过程,地区间的要素收入分配通过影响收入效应的发挥而极大地影响地区产业分工的发展。所以,要提高农民工的地位,加强他们的收入保障措施,按照农民工市民化的思路推进城市化进程,这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产业转移、发展方式的转变都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1]杜肯堂.区域经济管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阿萨夫·拉辛,埃夫拉伊母·沙卡著,康以同译.劳动力、资本和金融要素的国际流动[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2.

[3]杨云彦.中国人口迁移的规模测算与强度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3,6:12.

[4]孙文远.产品内分工刍议[J].国际贸易问题,2006,6:5.

[5]腾田昌久,保罗·克鲁格曼,安东尼·维纳布尔斯著,梁琦译.空间经济学—城市、区域与国际贸易[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6]杨小凯,黄有光著,张玉纲译.专业化与经济组织——一种新兴古典微观经济学框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

[7]范剑勇.长三角一体化、地区专业化与制造业空间转移[J].管理世界,2004,11:77.

[8]徐毅.要素分工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J].世界经济研究,2007,10:15~19.

[9]张幼文.从廉价劳动力优势到稀缺要素优势——论“新开放观”的理论基础[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8,61.

[10]贺灿飞,刘洋.产业地理集中研究进展[J].地理科学进展,2006,2:59~69.

[11]都阳,蔡昉.中国制造业工资的地区趋同性与劳动力市场一体化[J].世界经济,2004,8:42~49.

[12]姚林如.劳动力转移、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J].财经研究,2006,8:135~143.

[13]李建国.要素区域流动与中国制造业区域分工程度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2008.

[14]林理升,王晔倩.运输成本、劳动力流动与制造业区域分布[J].经济研究,2006,3:11~25.

[15]蔡昉.被世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J].国际经济评论,2010,2:6.

G420

A

1671-1246(2010)20-0158-02

猜你喜欢
分工劳动力流动
“分工明确”等十四则
2020年河南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5.81万人
今日农业(2021年1期)2021-03-19 08:35:16
广东:实现贫困劳动力未就业动态清零
今日农业(2020年24期)2020-12-15 16:16:00
流动的光
流动的画
“家庭的幸福需要彼此分工共同努力”
时代邮刊(2019年18期)2019-07-29 08:49:12
为什么海水会流动
传销案件查处认定存在部门分工
相对剥夺对农村劳动力迁移的影响
流动的光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