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潘群皖,王海华
(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
研究性教学在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
周华,潘群皖,王海华
(皖南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安徽芜湖 241000)
生理学的教学现状和创新教育的实施要求改革传统教学模式,而研究性教学是一种以研讨问题为主的教学活动,很适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实践表明,采用多种能够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教学方式,有利于给学生营造出乐于探究、乐于思索的学习氛围,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在生理学教学中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生理学教学;研究性教学;实践
生理学是医学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是以探究生命活动现象和机理为主要内容的功能学科,其概念、原理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其内容与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这门课程教学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素质和水平的高低。
而我院当前该课程的教学效果不容乐观,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课本内容多而课时少是主要原因。我院的生理学课程(第7版教材)学时临床专业为72学时,非临床专业为60学时,且形成了以教师的讲授为主的授课方式,学生忙于记笔记,无法跟上教师的思路,更加无法思考教师上课过程中为了融会贯通而提出的相关问题。课后只能死记硬背零散的知识点,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造成考试时出现回答问题“驴唇不对马嘴”的现象。另外在教学中某些具体的生理过程难以用语言描述清楚,如肌肉收缩、心脏的泵血过程、细胞生物电的产生等,而相对应的生理学实验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也无法及时开展,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局面,这样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与学习的积极性,严重束缚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其积极性和创造性在沉闷的课堂中受到压抑。
早在1807年,德国的教育改革家威廉·冯·洪堡已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是大学发展的重要原则,大学教学必须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只有这样才称得上为大学教学或大学学习[1]。目前研究性教学的定义如下:是教师以相关的教学理论为指导,以促进和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以问题为中心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引导学生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去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各方面的素质。
因为研究性教学从问题出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在生理学教学中,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内容比比皆是,教师要善于将问题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他们思考讨论的兴趣,这样学生往往会主动去搜寻各种文献资料以找出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3.1 研究性课堂教学
课堂是研究性教学的重要场所,在课堂上,教师可通过创设一些问题来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探讨问题的能力进行训练。因此,作为教师,就要做好问题设计,没有问题,研究性教学就成了“无米之炊”,就无法开展。例如:在讲解肾血流量自身调节机制的肌源性学说时,可先创设问题情境。首先提出通过长期动物实验或人体实验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生理现象,即:动脉血压保持在一定范围内(80~180 mmHg)波动时,肾血流量可保持相对稳定,进而可以调节尿量。这是为什么呢?然后提出假说:肌源性学说认为动脉血压在一定范围内波动时,肾脏血管平滑肌因为灌注压的变化而发生了相应的收缩或舒张,因而肾血流量能保持相对恒定。为了验证这个假说的可信度,就必须找出有利的证据,因此提出已有的实验室证据,如果用罂粟碱、水合氯醛或氰化钠等药物抑制血管平滑肌的活动,则自身调节机制消失[2],这证明了肌源性学说的正确性。这样就很清楚地给学生讲解了肾血流量调节的肌源性学说,同时也让学生对科研思维的基本过程有了初步的了解,大概的过程如下:提出问题→猜想和假设→设计并操作实验→得出结论→应用→提出新问题。
另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也给生理学教学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图片、动画、录像、声音等手段将一些复杂、微观的生理学过程如:突触传递过程、肌肉收缩时粗细肌丝的滑行理论等,直接形象、图文并茂地展示给学生,有助于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理解,丰富课堂内容的趣味性,避免“千言万语说不清,学生越听越糊涂”的现象发生。
3.2 研究性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是生理学这样一门实验学科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重要过程,在实验教学中应为学生创造能显现和发展创新能力的有效空间,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提供动手操作机会。要使实验课取得预期的教学效果,除了需要教师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外,更重要的是取得学生的配合。在生理学实验教学中,笔者在经典的实验中尝试开设了设计性实验,例如,“坐骨神经-腓肠肌收缩实验”是经典的神经生理验证性实验,在此基础上拟验证肌松药——琥珀酰胆碱及局部麻醉药——普鲁卡因对腓肠肌收缩效应的影响,从而验证肌松药和局部麻醉药对腓肠肌收缩效应影响的作用部位,使学生对这2种药物的作用机制有更形象化的理解。从查文献、实验方案的设计到材料的准备、实验过程都由学生独立完成。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推选一名学生进行开题报告,要求内容完整、表达清晰,同组成员可以进行补充,然后其他学生针对自己的疑问进行提问,实验设计者进行答辩。这种学生自己动手查文献、拟定实验方案的做法,打破了以往教师讲、照书做的模式,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为学生今后进行科学研究奠定了基础。
3.3 研究性课外教学
笔者所在的教研室尝试了在课后让学生自愿组成兴趣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寻找一些研究课题的方法。学生将题目选定后,小组中每人负责不同的部分进行资料搜集,最后将搜集的资料进行分析整理,组内展开讨论,对所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的构想,加以论证,并提出实验设计方案,教师可根据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考虑实验方案的可行性,并尽可能地为学生联系实验室,为他们创造实验条件,使其将理论付诸于实践。学生也可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以培养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生理学是一门实验学科,是一门不断设问、不断验证的学科,其研究性教学既要实现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又要体现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正是如此,研究性教学给予了学生一种崭新的学习模式,使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并使学生掌握了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达到了培养学生研究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笔者将在今后的生理学教学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完善这一教学模式。
[1]郭志明.研究性教学:大学教学与科研新“联盟”[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63~67.
[2]朱大年.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G420
A
1671-1246(2010)08-0066-02
本文受2009年皖南医学院中青年科研基金(WK200907)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