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志龙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21)
浅析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
郑志龙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兰州 730021)
大学生;社会实践;价值
高校毕业生从学校步入社会,不能较快适应新的环境。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有必要进行社会实践,锻炼实践能力。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学生作为社会人才的重要群体,其力量不容忽视。他们具有较扎实的理论基础、较丰富的专业知识和较成熟的思想与心智,但其一旦离开校园步入社会,难以快速适应工作环境,以致不能发挥实际水平,从而影响了自身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发展。因此,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至关重要。
(1)“三下乡”活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是高校持续多年开展的一项社会实践活动,并且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在实践中,大学生发挥自身知识与技能优势,深入农村乡镇、田间地头乃至农户家中,广泛开展支教扫盲、文艺下乡、图书站建设、企业咨询会诊、卫生常识普及等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受到了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同时,还有部分大学生深入城市社区、工厂企业开展调查。通过这些贴近群众的社会活动,大学生既了解了社会,又锻炼了自身能力,加深了对社会的认识。
(2)“青年志愿者”活动。大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和假期参加形式多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宣传公民道德,播撒文明种子。在活动中,大学生通过悬挂横幅、散发传单、现场解说、图片展览、出黑板报等方式,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先进的思想观念。在宣传科学,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过程中,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他们还参加社会义务劳动,深入灾区开展“献爱心、送温暖”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大学生把文明带进了千家万户,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3)环境保护活动。许多高校组织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积极进行生态环境保护和环境调查,并通过摄影展览、主题讲座和文化晚会等活动,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广大民众树立环境保护意识。
(4)勤工俭学活动。当今,市场经济意识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思想,“自主自立”观念已被当代大学生所接受。为了认识社会、适应社会、锻炼自己,许多大学生以多种形式进行勤工俭学活动,既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又减轻了自身经济负担。
(1)有助于大学生成熟就业观的形成。当代大学生对就业的认识过于理想、简单,甚至有学生认为只要学习成绩突出就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这种认识的形成与大学生缺乏社会实践活动有密切关系。大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当前社会形势,缺乏对就业政策和形势的客观分析,无法准确定位。而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作为了解社会、了解就业形势的主要渠道,可以很好地弥补大学生认识上的不足。
(2)有助于大学生由学生转变为社会人。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社会人”而不是“学生”。但就目前大学生就业情况来看,绝大多数大学生,尤其是应届毕业生因为缺乏社会生活经验、角色转变迟钝,得不到用人单位的认可。要改变这种状况,就需要大学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以了解社会,学习与人交往的技巧,不断提高社会实践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奠定基础。
(3)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大学生在校期间主要学习专业知识,侧重于理论的系统性和概述性。而他们在社会中遇到的问题往往是综合的、复杂的、非典型的。这使许多具备丰富理论知识的学生不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则可以让大学生准确定位,发现自身素质和能力的不足。
(4)有助于在劳动人民心目中树立当代大学生形象。以大学生为主流的家教市场,受到广大家长的青睐;参加某产品的宣传和促销活动,既给企业带来了声誉也给自己带来了经济收益;大学生在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中深入山区、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和老百姓促膝谈心的举动,表达的是他们热爱劳动人民的一种真挚感情,同时,这种亲密无间的行为也在广大人民群众心目中树立了新一代知识青年的良好形象[2]。
(5)有助于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传统的教育模式和现有的教学体制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学生对知识的渴求,而社会实践活动能够让大学生了解农村与城市生活的差距,激发其对“三农”问题的思索。大学生了解了我国的民情、国情,会进一步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6)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搭建了平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因素,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已成为当代大学生的追求。而社会实践活动,能使大学生有机会接受不同地域、不同人文背景下的文化与情感熏陶,从而使其精神得到升华,能用新的视角看待自己的未来和社会。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增强了实践能力,陶冶了情操,培养了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了自身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7)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竞争的关键是创新能力。大学生在社会实践过程中会遇到许多困难,产生许多疑问,而这些困难的克服和疑问的解决,需要智慧,需要创新。这无疑激励大学生锻炼创新能力。
(1)加快教育体制改革,把培养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作为教育目标。高校应大力调整现行教育模式,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和扩大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积极为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条件。教师应努力改进教学方法,尽可能多地利用互联网、现代多媒体手段生动展现基础理论知识,加强授课过程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环节,为学生完成课外实践活动奠定基础。
(2)发挥学生主动性,有意识培养自身实践能力。参加社会实践的过程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是检验学生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过程,也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因此,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性,克服懒惰、依赖心理,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参与到社会实践活动中[3]。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当代大学生必须增进对社会的了解,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增加社会阅历。同时,还要积极参加社团活动,以培养和增强集体意识,锻炼与人交往能力及表达能力。最后,大学生还应注重提高外语口语及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能力。
(3)完善社会实践活动激励机制。为了将社会实践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学校应建立一套行之有效,具有可操作性的激励机制。如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各个环节(组织发动、培训考核、检查监督、表彰奖励等)进行综合考评,制订激励方案,给予必修学分,真正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健康发展提供制度保证。
(4)与企业合作,赋予社会实践活动产业化特征。经费一直是社会实践活动的瓶颈。为此,可尝试与企业合作的操作模式,即:高等院校与企业联合承担大学生社会实践任务。由企业出资,在每年寒暑假期间,分批接纳大学生到企业进行社会实践活动。采用此种模式,大学生可以利用在企业的实践机会丰富知识、锻炼能力;企业又可以借此为自己创造财富,达到双赢的目的。
总之,社会实践活动可使大学生广泛接触社会,增长见识,培养能力,但如何更深入有效、持续广泛地进行下去,以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仍需不断探索和实践。
[1]赵萍.浅谈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的有效途径[J].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32.
[2]卫星.当代大学生实践能力的缺失和培养[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11):16.
[3]吴绍玫,仲建国.关注大学生的社会参与[J].江苏高教,2006,(2):35.
G42
A
1671-1246(2010)23-002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