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自立
(白银市中医医院,甘肃 白银 730900)
患者李某,17岁,男性。2006年3月15日初诊,患皮肤瘙痒3年有余,以背部为主,每在汗出或热时发作,并伴有针刺样疼痛。曾多次就诊于西医、中医医院,医者都以瘙痒症对其进行治疗,多给予扑尔敏、息斯敏、敏迪、西替利嗪等抗过敏药口服,或给予中药,偶有缓解,但始终不能痊愈,缠绵3年余,给患者造成了很大的痛苦,降低了其生活质量。查体:皮肤光滑,无任何皮疹,皮色正常。舌淡苔薄白,脉缓。拟用桂枝汤加味:桂枝12 g、白芍 12 g、荆芥 9 g、防风 9 g、赤芍 9 g、蝉衣 6 g、大枣 6 枚、生甘草9 g。共服6剂,每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分2次于饭后温服。该患者于2006年3月22日二诊,述其服药后针刺样疼痛消失,但瘙痒如故。察舌脉同前,前方继服6剂。患者于2006年4月3日三诊,瘙痒症状明显缓解,后上方微调服用近1月,瘙痒症状消失,至今未见复发。
瘙痒症在皮肤科常见,分泛发性和局限性,泛发性患者中以老年人居多,以全身剧痒、昼轻夜重,搔抓后引起抓痕、血痂、皮肤肥厚、苔藓样变等为主要表现。临床多以血虚不能濡养肌肤立论,或以湿热蕴于肌肤不得疏泄处方。本案属后者,症状局限于背部,为太阳经所过之处,以每在汗出或热时发作,伴有针刺样疼痛为特点,四诊合参,此为受到风邪,未能速解,久郁肌肤以致营卫失和,经气不利之故。营卫失和,则营卫不固,营气外泄,不能濡养肌肤,肌肤失润则痒自作,故每在汗出时发作;经气不利,经络不畅,瘀滞不通则出现针刺样疼痛。所以选用桂枝汤为基本方,以和营卫,解肌发表;伍以荆芥、防风,以祛风除因,更增解肌发表之力;佐以赤芍、蝉衣,疏通经络以利经气;使以甘草、大枣,和诸药。全方祛风邪,和营卫,利经气,痒除痛灭收得全功。
王姓患者,女性,32岁,于2007年11月6日就诊。主诉每遇吹风或冷空气即起风疙瘩,瘙痒2年余,暴露部位更加明显,遇热或进入房间则风团、瘙痒消失。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或缓解,或无效,如此反复发作2年余,痛苦难忍。查体:皮肤(-),雷诺氏征(+)。舌微暗苔薄白,脉沉。拟用当归四逆汤加味:当归15 g、细辛 5 g、通草 3 g、桂枝 15 g、白芍 15 g、鸡血藤 30 g、蝉衣 6 g、僵蚕9 g、炙甘草6 g、大枣6枚。共服6剂,每剂水煎2次,取汁400 ml混匀,分2次温服。于2007年11月16日复诊,述痒大减,后上方继服6剂。一月后痛楚痊愈,至今未发。
寒冷性荨麻疹是荨麻疹中的一型,病因诸多,但不外乎禀赋不受、胃肠湿热、表虚感受寒热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中记载,“此证俗名鬼饭疙瘩,由汗出受风,或露卧乘凉,风邪多中表虚之人……”本案经四诊合参,为寒郁肌表,抑遏血液不达末梢之候。寒郁肌表与卫阳相搏则起风团,正如《诸病源候论·风瘙隐疹候》中记载“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隐疹。”寒郁血脉,则血行不畅难达末梢,温煦当减,故而遇寒冷则发,得热可缓。治以疏表散寒,宣阳通脉。方用当归四逆汤,桂枝、细辛畅通循环,而细辛疏散之力尤能使内部郁闭之血液,借其辛散之力达于表;当归、白芍除补血之外,尚能行血,使之达于末梢;通草能疏通阳气,畅达经络;更添鸡血藤合当归、白芍寓补中多活,佐以僵蚕、蝉衣增强通络之力;甘草、大枣扶中气而温四末。诸药相合,寒散表疏血络畅,风团不起痒自除。
患儿11个月,男性,于2006年3月18日来诊。其母述患儿出全身红色丘疹半月,头面部出红色丘疹、水疱3天,伴腹泻、瘙痒,自用市售维肤膏、黑豆馏油,无效,遂诊。查体:患儿头面部泛发红色丘疹、小水疱及有少量痂皮,躯干、四肢散发红色丘疹,皱褶部位有红斑。舌尖红,苔薄黄,指纹淡。大便常规:色黄、质稀,无红、白细胞及脓细胞。拟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葛根 9 g、黄芩 6 g、黄连 3 g、金银花 9 g、连翘 6 g、荆芥 6 g、防风6 g、茯苓9 g、焦三仙各6 g、生甘草3 g。共服3剂,每剂水煎取汁200 ml,分多次频服。外用:苦参18 g、地肤子18 g、蛇床子18 g、黄柏18 g、大黄15 g。用1剂,水煎,外冷湿敷,每日3次。忌食辛辣刺激之品。于2006年3月22日复诊,头面部皮疹色淡疱枯,躯干、四肢皮疹变淡,腹泻止,痒减,纳可。顾及患儿吃药困难,再以外敷方湿敷,1周后头面部皮疹消失,唯躯干、四肢皮疹仍在,嘱家长以预防为主,相对清淡饮食,保持皮肤干燥,常用婴儿爽身粉淡淡外扑。
婴幼儿急性湿疹在临床多见,属祖国医学中“奶癣”的范畴。《外科正宗》中记载“奶癣,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煿,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脂成片,睡卧不安,瘙痒不绝。”一般认为多因胎中遗热遗毒,或饮食失调,脾失健运,内蕴湿热,外受风湿热邪而致。该患儿患湿疹半月,加之腹泻,乃饮食失节,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热蒸于外则发丘疹、水疱,湿蕴于内则下利,是以选用葛根黄芩黄连汤加味以疏表清热,祛风止痒。方中葛根、黄芩、黄连疏表清热,黄芩、黄连又可燥湿清热,佐以金银花、连翘、荆芥、防风辛凉疏表祛风,更合茯苓、焦三仙健脾化湿,甘草以和中,使热从表散、湿从内化、脾健中运,又加苦寒燥湿之苦参、地肤子、蛇床子、黄柏、大黄,内外相合,事半功倍,湿疹得愈。
患者李姓,35岁,男性。于2002年3月12日来诊,自述患湿疹十余年,近2周旧病复发,每在春夏两季全身起红疹,瘙痒难忍,严重时流黄水、清水,曾就医并诊断为慢性湿疹,经过治疗后会慢慢缓解,瘙痒减轻,皮疹逐渐消失,但会反复发作,如此十余年。查体:全身泛发性红色丘疹,少许水疱、抓痕,以颈、腋下、腹部、股内侧处多发,呈相对对称性,部分区域呈片状,皮肤粗糙肥厚,嵴沟凸显,色褐并覆糠皮样鳞屑或有少量渗出。舌尖红,苔薄白,脉数。诊断为慢性湿疹急性发作。经四诊合参,此为内有湿邪,外遇春候风热之邪,治当急则治其标,拟用消风散加味以疏风清热,祛风止痒。药用:荆芥12 g、防风12 g、当归9 g、生地 15 g、知母 9 g、通草 6 g、金银花 15 g、连翘 12 g、苦参9 g、苍术 9 g、蝉衣 6 g、僵蚕 9 g、生薏米 30 g、生石膏 30 g、生甘草9 g。共服6剂,每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饭后温服,并嘱患者忌食辛、辣、发物。于2002年3月20日二诊,瘙痒明显缓解,皮疹无明显变化,于上方中再加赤芍12 g以凉血、活血,继服6剂,服法、禁忌同前。于2002年4月1日三诊,丘疹色变淡,瘙痒大减,此时当以治本为要,依据其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饮食不香,并结合局部皮损,治宜健脾利湿,养血润肤,方选五苓散加味:茯苓15 g、猪苓9 g、泽泻 12 g、白术 30 g、苍术 9 g、桂枝 3 g、生薏米 30 g、赤芍 12 g、鸡血藤 30 g、首乌藤 30 g、蝉衣 6 g、僵蚕 9 g、防风 12 g、连翘 12 g、炙甘草 9 g。共服 6 剂,每剂水煎取汁400 ml,分2次饭后温服。于2002年4月8日四诊,皮疹无明显变化,瘙痒减轻,有食欲,余无不适。诊其脉缓,舌淡,苔白,证如前,上方继服,白术量易为30 g,以加强健脾运脾之力。如此以五苓散加味治疗2月有余,皮损基本消失,仅留褐色色素斑,面色明显好转,食欲大增,疲乏无力减轻。嘱患者常食大枣,每日在10个左右,并注意饮食宜忌。自此后该患者每年春季虽有皮疹、瘙痒,但较前大为减轻,稍加治疗便如常人。
本例患者患慢性湿疹多年,每于春夏两季发作,虽有面色萎黄,疲乏无力,饮食不香等症状,但皮疹色红痒甚,舌尖红,脉数,为风热外客,湿邪内阻之候,依据“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当先疏风清热、祛风止痒,选消风散加味。后以“治本”为要,以五苓散加味,因为参以四诊,为湿邪内阻,肌肤失养之证,治当健脾利湿、养血润肤,尚有《内经》“治湿之法,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总纲,方中茯苓、泽泻、猪苓味淡渗利,以利小便;大量白术健脾除湿,以促进水湿之运化;小量桂枝疏表,以宣未尽之风邪,使水行达表;更有茯苓、白术、炙甘草,以加强健脾运脾之力;佐生薏米、苍术以增利湿燥湿之功;因有“久病入络”、“久病必瘀”之理,故伍以赤芍、鸡血藤、首乌藤活血养血;佐蝉衣、僵蚕祛风通络;配防风助桂枝以疏表;增连翘以防风热再扰;诸药合之,健脾利湿,养血润肤。因湿居久远,其性黏滞,非几日所能为之,故调理2月有余方可见功。后嘱患者食枣,不但有补益气血之妙,使气血充盈,脾胃得健,而且据药理研究,大枣有抗过敏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