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蕾
(武清区下朱庄街道办事处农科站,天津 武清301700)
夏玉米拔节期,即进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并进期,此期是吸收养分、水分最多的时期,也是决定穗粒、实现高产的关键时期。为此,就夏玉米中后期栽培管理技术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遇大雨,田间积水时,应及时排水。进行中耕松土散墒,避免土壤透气不良,影响根系发育。
在夏玉米生长时期遇旱应及时浇水,尤其玉米抽雄前10 d和抽雄后20 d为需水临界期,在此期间缺水,对穗粒数和粒重都有明显影响,严重时可减产50%。为提高粒重,提倡增浇灌浆水,来增加产量。
在小喇叭口期追尿素(15~20) kg/667 m2,肥料要深施厚埋,一般掌握在苗周围12~15 cm,深12~15cm,可结合中耕除草同时进行,盖好土后浇水。
当田间1%~3%雄穗开始抽出时,667 m2用健壮素30 ml兑水15~20 L,喷洒叶片进行化控,喷后6 h遇雨要重喷,但药量要减半。
玉米在6~9叶时即0.5~1 m时,每667 m2用玉黄金20 ml兑水20~30 L全株均匀喷洒叶片防倒伏。
在小喇叭口期,每667 m2用红A硼25~30 g兑水30 L喷洒叶片。
粘虫以幼虫咬食叶片,在1~2龄期仅食叶肉形成小孔,3龄期形成缺刻,5~6龄期具有暴食性。
防治指标:玉米100株有虫20~30头时防治。
防治时间:在早晨8时以前或下午6时以后。
防治方法:用4.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800~1 000倍喷雾防治;或用 20%克虫剑乳油 800~1 000倍喷雾防治。
该类害虫多在玉米心叶内或幼嫩部位活动以挫吸式口器穿刺、挫伤植物叶片,在叶片上呈现银灰色斑点,重者叶片皱缩、扭曲成“马鞭状”,心叶难以长出;或生长点被破坏,分蘖丛生,形成多头玉米,使玉米减产甚至绝收。
防治方法:用3%啶虫脒乳油1 000~1 500倍液喷雾;或用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800~1 000倍液喷雾。
玉米螟一直是危害夏玉米的最主要害虫,以幼虫蛀茎危害,被害植株的茎秆遭受破坏,茎秆被蛀后易被风折断,影响养分的输送,使玉米穗部发育不全而减产,严重年份可减产10%以上。
防治指标:心叶中期花叶率20%、心叶末期花叶率10%。
防治时期:小喇叭口期。
防治方法:①用BT乳剂200 ml加水少量,拌细沙5~7 kg制成颗粒剂;②用50%辛硫磷0.5 kg拌40 kg细河沙制成颗粒剂;③每株玉米使用呋喃丹颗粒剂1~2 g,撒施于心叶及组成心叶的4~5片叶层中,撒施颗粒剂应在没有露水时进行。
玉米褐斑病近年已成为夏玉米的主要病害,褐斑病主要危害的品种为浚单20、郑单958。七八月份高温多雨,天气闷热潮湿,田间湿度大,玉米密度大引起褐斑病的发生。该病多在喇叭口期开始出现症状,抽雄致乳熟期为显症高峰期。一般下部叶片开始发病,叶和叶鞘交接处病斑最多并逐渐向上蔓延,严重时造成叶片枯死。有时由叶尖或叶中部出现褪绿色小点,病斑初为黄色、水浸状,后逐渐变成红褐色至紫褐色。后期病斑破裂,散发黄褐粉末进行再侵染。发病茎秆易折断。
防治方法:玉米初发病时立即用25%的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800~1 000倍液喷洒茎叶,每7~10 d喷一次,共喷2次。
在不影响小麦播种的情况下,尽量推迟玉米的收获期。当苞叶枯白松散,胚乳线基本消失,籽粒变硬,指甲不易划破显出该品种籽粒色泽时及时收获。采用玉米收获机收获,缩短收获时间,为适时种麦赢得时间。收获后及时晾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