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梅 康振武
本文通过对近 10年来,临床上遇到的死亡患者中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 3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
1.1 临床资料 选择1999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在门诊和住院患者中遇到的死亡患者符合心源性猝死标准的[1],39份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总结。
1.2 方法 将 39份心源性猝死病例分别按病因、诱发因素、猝死规律、心电图显示、现场心肺脑复苏抢救经过及生存与死亡的转归,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
2.1 病因 在 39例心源性猝死患者中,冠心病 30例,占76.9%;心肌病 5例,占 12.8%;心律失常 4例,占 10.3%。
2.2 诱发因素 受不良情绪刺激者22例,占 56.4%,劳累者17例,占 43.6%。
2.3 猝死规律 春季 4例,占 10.3%,夏季 6例,占 15.4%;秋季 10例,占 25.6%;冬季 19例,占 48.7%。
2.4 心电图显示 心室颤动 30例,占 76.9%;短阵室速,RonT现象继发室颤 6例,占 15.4%;心室停顿 3例,占 7.7%。
2.5 心肺脑复苏抢救转归 复苏抢救成功 19例,占 48.7%,死亡 20例占 51.3%。
3.1 猝死病因
3.1.1 在心源性猝死中冠心病是主要病因,冠心病在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急性冠状动脉痉挛或微循环栓塞,引发心肌急性缺血,造成局部电生理紊乱,引起暂时的严重心律失常(特别是心室颤动)所致[2]。
3.1.2 不良情绪刺激与劳累易发生心血管功能紊乱,血压升高、心电图异常、焦虑、恐惧、愤怒、激动、噩梦等,可使冠状动脉痉挛。在心脏结构异常情况下,加之某些功能改变,可影响心肌的稳定性,诱发致命性心律失常,应急时心肌面临暂时缺血和再灌注的双重危害,导致心室颤动而发生猝死。
3.1.3 猝死型冠心病以隆冬为好发季节,因气温下降,冷空气易使人体小动脉收缩、痉挛、冬季运动量小,饮水量少,血液粘稠度增高微小血栓易形成,易引起微循环障碍或栓塞等因素。
3.2 心肺脑复苏抢救 本组心源性猝死 39例中有 19例在猝死发生 5~10min内即刻现场按 CPR程序,ABC的顺序迅速进行心肺脑复苏抢救成功,其余 20例均在 10~20min后进行 CPR抢救无一例成功,符合文献报道[3]。
3.3 心源性猝死的预防 心脏骤停的预防迄今仍是一个现代医学中尚未解决的问题。近年在预防心脏骤停中的主要进展是识别心脏骤停的高危对象[4]。
3.3.1 冠心病,尤其是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康复期及其后的慢性过程中,心脏骤停的潜在危险性较高。应及时选用抗心肌缺血药、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药。做好冠心病的一、二级的预防治疗。
3.3.2 心律失常,尤其是频发、多源性室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心肌梗死后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对有可能演变为心脏骤停的心律失常,应及时发现,如用心电图临测或 24 h全息动态心电图连续记录、心室晚电位、心脏电生理检查,发现心室的异位兴奋灶。及时选用抗室性心律失常药,应用 β阻断剂或用消蚀术等方法处理,抑制或消除这些异位兴奋灶,对预防心源性卒死的发生很有帮助。
3.3.3 对三高患者(即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压)应及时治疗,通过预防性服药,能有效挽救心脏骤停高危险因素患者的生命。如血胆固醇偏高者每天服用调脂药舒降之(辛伐他汀)40mg,对心脏有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心脏病危险事件的发生。如高血压患者出现左心室肥大并发症时,每天服用氯沙坦(科素亚)除治疗高血压外,还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对高血糖患者应控制血糖在正常范围内,减轻对心血管的损害,对预防心源性猝死有益。
3.3.4 对因受不良情绪刺激和劳累诱发的心律失常患者,应及时心理治疗。脱离引起精神紧张的社会、工作、生活环境,应用镇静或抗焦虑药及 β阻断剂。
3.3.5 由于心源性猝死可以在家中、工作地点或于其场所随时随地发生,心脏骤停而迅速死亡;半数患者生前无症状。因此普及心脏复苏抢救的知识教育,使基层医务人员和群众都能掌握这一措施,则一旦发现立即就地抢救,同时教育人民做好日常生活中的防病和冠心病的一、二级预防性治疗;对尽可能的减少心源性猝死的发生有着重大意义。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68.
[2]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250.
[3]王一镗,再谈心肺脑复苏的若干问题.中国急救医学,1984,4(5),3.
[4]陈灏珠.实用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