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锋
消化性溃疡主要指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的慢性溃疡,即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因溃疡形成与胃酸和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有关而得名[1]。临床表现以上腹痛为主要症状,呈钝痛、灼痛、胀痛、剧痛或饥饿样不适感,可伴有反酸、嗳气、流涎恶心、呕吐、上腹胀和失眠等症状。因其慢性发病,病情反复,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消化性溃疡40例,现报告如下。
本组80例,均为门诊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诊断,符合消化性溃疡诊断标准[2]。剔除有药物过敏史者,伴有其他疾病或严重并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1~69岁,平均48.6岁;病程最长者20年,最短者10个月;胃溃疡19例,肠溃疡21例;对照组40例,其中男30例,女10例;年龄23~68岁,平均46.3岁;病程最长者22年,最短者1年;胃溃疡17例,肠溃疡23例。两组病例在性别、年龄、病程、证型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对照组采用西药治疗,奥美拉唑1次20 mg,2次/d(早餐前及晚睡前),甲硝唑1次0.2 g,3次/d,均于饭后服用;阿莫西林1次0.5 g,3次/d,于饭后服用,连服4周,治疗结束后由治疗前同一医师行胃镜检查。
治疗组的西药治疗同对照组。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舌象、脉象分5型予中药治疗。气滞血瘀型予柴胡、枳壳、炒白芍各12 g,延胡索15 g,香附、红花、陈皮、川楝子、当归各10 g,甘草6 g;脾胃虚寒型予党参、黄芪各15 g,白术、白芍、茯苓、桂枝、炮姜、陈皮、木香各10 g,甘草6 g;气阴两虚型予太子参15 g,炒白芍、白术、玉竹、石斛、麦冬、沙参各10 g,甘草6 g;中焦湿热型予黄连、陈皮、栀子、法半夏、厚朴、生薏苡仁、神曲、青皮各10 g,甘草6 g;肝胃不和型予柴胡12 g,陈皮、川楝子、白芍、茯苓、半夏、木香、佛手各10 g,甘草6 g;临证加减;1剂/d,水煎2次分服,疗程4周。
3.1 疗效标准根据《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3],临床治愈(显效) 症状、体征消失,胃镜检查溃疡愈合;好转: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溃疡愈合50%左右;无效:症状、体征无改善,局部溃疡无变化。
3.2 结果 治疗组显效9例,有效30例,无效1例 对照组显效6例,有效31例,无效3例。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P<0.05)。
奥美拉唑对各种原因引起的胃酸分泌具有强而持久的抑制作用。必诺形成弥散性的保护层覆盖于溃疡面上,阻止胃酸、酶及食物对溃疡的侵袭。克拉霉素具有较强的杀灭HP作用。西药治疗作用快、短,但易复发;中药治疗作用慢而长,复发率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十二指肠溃疡,双管齐下,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疗效满意。
我们加用中药治疗,应用中药减少西药的耐药性。方中白术、甘草补益元气,元气足,脾胃健,胃无病;白及、白芷二药合用,有化腐生机、修胃补溃之功能;白芍配甘草,缓急止痛,与延胡索、乌贼骨合用,具有理气和胃,制酸止痛之效;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合用,刺激网状内胃黏膜,增强白细胞吞噬能力,促进炎症愈合,抗幽门螺杆菌的作用;甘草调和诸药。纵观全方,入胃、脾或肝经,直达病所,具有清热解毒、益气和胃、制酸止痛之功效,且随症加减,使治疗因人、因症而异,疗效确切且优于单纯西医治疗。
[1]叶任高,陆再英.内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84-39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6.
[3]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长沙:湖南科技出版社,1993: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