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顺
取环后宫腔粘连 11例临床分析
金勇顺
宫腔粘连(Intra-uterine adhesions, IUA)在妇科临床中并不少见,在国外报道很多,但在我国由于认识不足,及时确诊的病例不多。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现将我院诊断的 11例取出宫内节育器并发宫颈、宫腔粘连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1 资料来源 2005年 1月至 2009年 12月我院收治 11例因取出宫内节育器后并发宫颈、官腔粘连的患者,年龄最小33岁,最大 45岁,平均 37岁。
1.2 孕、产次分布情况 11例中,孕次为 2次 6例,3次 3例,4次 1例,5次 1例。全部为经产妇,产次 1次 10例。
1.3 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月经改变
1.3.1 全部患者具有程度不等的肛门坠痛及月经改变。
1.3.2 取器前与取器后的月经周期及经期变化 取器前月经周期平均为 27.9 d,经期为 4.7 d;取器后月经周期平均为28.5 d,经期为 1.3 d。取器前及取器后的月经变化主要表现为经期缩短,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1。
1.3.2 月经量变化 11例均有明显的月经量减少,有的甚至闭经。月经量减少甚至点滴状月经9例,闭经 2例。
1.4 宫内节育器类型 5例为圆形宫内节育器(I UD),6例为 T型 I UD。
1.5 宫内节育器的放置时间 8例系人工流产术后 1年之内放置 I UD,不详者 3例。
1.6 宫内节育器放置期限 11例宫内节育器放置时间为 1~20年。放置 5年以上者 7例,其中 5~10年 3例,10年以上 4例。
1.7 症状出现时间 11例患者取 I UD后出现临床症状的时间为 1~4月。
1.8 手术证实 经手术证实,在 11例中子宫底部粘连 5例,官腔下 1/3粘连 4例,宫颈外口粘连 2例。经扩宫后多数患者宫颈口有陈旧暗红血流出,患者即感腹痛缓解。
2.1 诊断方法
2.1.1 临床表现 取出 I UD后,继发渐进性月经量减少或闭经,有周期性腹痛,并进行性加重伴肛门坠痛。
3.1 关于取出宫内节育器并发宫颈、官腔粘连的发病机制,目前尚难作出明确的结论。我们认为宫颈黏膜及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是引起取出宫内节育器后并发宫颈、官腔粘连的主要原因。有大量的科研资料表明,I UD可刺激子宫内膜发生轻度炎症,I UD压迫子宫内膜可致局部出血、坏死、渗出,由于这种直接的机械压迫作用,而使血管受损,内皮细胞变性、退化、破裂、血栓形成。并且,扫描电镜下可见几乎所有的 I UD接触区子宫内膜表面上皮存在糜烂或溃疡,加之 I UD表面有碳酸钙盐沉着,可引起子宫内膜的慢性炎症,取出节育环后,宫腔相对较小,有慢性炎症的内膜粘连,月经逐渐减少,甚至闭经。
3.2 诊断要点及处理经验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取出宫内节育器后月经量减少,经期也有相应的缩短,但当渐进性减少,经期渐进性缩短,伴渐进性痛经或继发闭经,周期性腹痛,肛门坠痛等症状的患者;在腹痛发作时妇科检查有宫颈举痛,子宫压痛及附件包块和压痛;B超检查月经中期子宫内膜薄或不规则,甚至有宫腔分离时应首先考虑本症。最好在经期或腹痛发作时,再B超下进行官腔探查术,术中如发现探针不能进入宫腔而阻力较大时,要请有经验的医生用细号扩张器按官腔方向用力探入,然后可逐号扩张宫颈及扩开粘连部分,定期扩宫,一个月后放环。适当地给予抗炎及激素治疗。
[1] 陆子兰.计划生育理论与实践.广东科技出版社,1988:58-66.
[2] 杜威杰.放置宫内节育器子宫内膜形态学的变化.生殖与避孕,1987,6(2):76-77.
[3] 黄笑瑁.116例宫颈粘连病例分析.中华妇产科杂志,1978,14(2):118-121.
[4] 王淑贞.实用妇产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87:568-569.
133000吉林,延边第二人民医院妇产科
2.1.2 体征 约 1/2患者有宫颈举痛,子宫体正常大小或稍增大,有压痛;约有 1/3患者双附件有压痛、增厚或伴盆腔包块;少数患者腹部检查有压痛及反跳痛。
2.1.3 B超检查 患者的子宫内膜厚薄不均,大多数内膜偏薄,宫腔线不规则,或有分离。
2.2 处理原则及方法 明确诊断后最好于月经期行官腔探查术,在 B超监导下手术,11均例成功。对于有宫颈或官腔粘连的患者,应在探入宫腔后先分离粘连带,并行扩宫术,此后每周扩宫 1次。一个月后均给予放环,11例患者的粘连均不是致密粘连。
2.3 随访 对全部受试者随访 3月。闭经患者有正常月经,有 4例患者月经量明显增多,另有 3例患者经激素治疗后月经量增多,2例经治疗后无明显改变。
2.4 误诊分析 11例患者全部为第 1次就诊时误诊。误诊病症包括:内分泌失调,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均因医务人员对本症认识不足而贻误诊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