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2010-08-15 00:47鄢泰宁胡郁乐
中国地质教育 2010年2期
关键词:试题库笔试专业课

鄢泰宁,张 涛,胡郁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

鄢泰宁,张 涛,胡郁乐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工程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4

考试作为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在历次教学改革中是触动最少、改革步伐最慢的部分。本文从中外考试模式的对比分析出发,探讨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论述了专业课考试模式改革的迫切性和可行性,总结了考试改革初步实践的效果。

考试模式;教学改革;中外

一、问题的提出

2007年国务院主管部门连续发了两个重要文件,即《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可见国家对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

教育部原副部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指出:“高等教育中教学方法偏死是一个通病 如果大家天天讲创新、讲创新能力的培养,而丝毫不去触动在人才培养中扼杀创新能力、创新意识的教学方法,那就等于自己在骗自己。”[1]而考试方式本身就是教学方法中的主要内容之一。长期以来,考试分数的高低不仅是衡量学生成绩的标准,也是考核教师水平的一把尺子,所以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只要考试方式不改变,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就很难取得实质性进展。

国内教育界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传统考试方法的弊端。一般考试内容几乎就是书本主要内容的缩影或复述,而且考前辅导把复习范围划得很小。这种内容统一、答案标准化的考试,限制了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不但不能启发学生的创造性,反而把学生引入僵化读书的误区。

传统的考试方式引导学生死记硬背,一旦考完,所学知识基本都还给老师了。这种做法除了不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外,还有两大弊端:一是助长了教师的惰性,因为考题只是教材重点内容的复述,而教材一般都是3~5年前(甚至更早)出版的,因此教师用不着与时俱进;二是部分学生面对已划范围的考题,容易出现“夹带”、“抄袭”等多种作弊手段,考场普遍存在的舞弊现象与建设诚信社会的宗旨背道而驰。

我校在“十一五”本科教学工作研讨会上提出了《学分制教学管理体制下的教师教学改革(讨论稿)》,其中包括“探索新教学管理制度下考试的新方式”。勘查技术与工程专业已有57年历史,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第一,又是湖北省品牌专业,而且近年来毕业生一直供不应求。这种老品牌专业,在新形势下如何与时俱进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是值得研究和关注的问题。我们决定选择难度较大的考试方式改革作为深化教学改革的切入点。

二、国外考试模式的启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来看看国外同类专业著名大学的考试模式。

笔者曾在俄罗斯的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建于1919年)和圣彼得堡国立矿业学院(建于1773年)进修一年。他们每学期末的2~3周为考试期,每门专业课都有公开的试题库(一般80~140道题)和主要参考书目,考前不划复习范围,以抽签笔试+抽签面试的办法进行课程考试。只有抽签运气好的学生,而没有作弊的环境和机会。由于每门专业课的面试都是一场小型答辩会,所以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水平,减少了出现高分低能“伪好学生”的几率。同时,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张扬,表达能力得以锻炼,对专业的兴趣也得到提高。

学生进考场后抽签选题,准备15分钟后向3人以上的考试委员会做出回答。其间主考老师还可以提问,取3个考官给分的平均值为成绩。因为各人的试题不同,因此不必安排监考。当然也可能有个别人碰巧蒙混过关。在俄罗斯有一个著名的考试笑话:某学生考哲学前来不及准备试题库的90道题,于是只认真复习了第13道题便赴考场。抽签后,他立即把考签丢回去并大叫“啊,我今天要倒大霉了,我抽到了最不吉利的数字13,我不答了。”考官严肃地说:“我们今天是考哲学,怎么能讲迷信呢?今天你必须回答第13题!”结果这个学生正中下怀,得了满分。考数学时,他又如法炮制,只准备第13题。抽签后又大呼倒霉,但主考官说“我是个基督徒,我也相信13是不吉利的数字,那么我允许你重新抽一次。”结果这个学生得了零分。

对于实习和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则以答辩作为考核方式。从一年级开始每次实习报告都要答辩,通过多次答辩可以不断锻炼学生的专业思维和表达能力。笔者曾在莫斯科国立地质勘探大学实习基地抽看过学生的实习报告,发现一份报告的内容、文字和绘图都很不错,便问带队老师:“这份报告肯定是优吧?”结果老师说:“该生答辩中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工程技术现状和实习的收获,说明报告基本是抄书的,最终成绩为及格。”

笔者的一位优秀研究生从意大利来信说:“这边的考试体系和国内很不一样。国内都是统一的笔试,有时候一知半解也不要紧,只要能做题就行。但这边是面对面的口试,问一些问题或者现象,要你快速用所学的理论来解释。反应稍微慢一点,就有未理解透彻的嫌疑,分数也不会高。如果是真的没有复习好,那就没有机会考过,不要抱任何侥幸心理。回过头来看这边的考试,艰难是艰难许多,但真的逼你学到许多东西,尤其是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美国大学的评分指标体系中,不提倡死记硬背,不单纯以闭卷分数作为衡量学生的唯一标准,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占很大比重。美国耶鲁大学校长列文在庆祝耶鲁大学300年校庆时说:“20世纪30、40年代,引导学生‘背诵’教科书或讲义内容是一种最通行的方法。到了20世纪60年代,教师与学生权利共享的研讨课为学生提供了机会,他们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为之辩护。今天,无论是书面作业,还是考试的评判标准,都不是根据学生的死记硬背能力,而是其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辩论的才干。”

近年来,我们常说“教育要面向世界”,那么国外普遍采用的考试模式对我们有什么启示呢?是否我们的课程(尤其是工科专业课)考试模式也应该“全球化”?

三、改革专业课考试模式的必要性

1.培养创新人才需要考试改革

我国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任务,并明确了2020年前要基本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培养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而高等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中负有着特殊使命。考试是教学工作的指挥棒,不仅影响着学生如何学,也左右了教师如何教。因此必须从改革考试模式入手,以建设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人才为宗旨,以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指导思想,以新修订的教学大纲为教学基本要求,重新审查并丰富、完善专业课程的试题库和实验指导书。尤其要适当增加通过综合应用书本知识分析解决工程问题、发挥个性思维的题目,只要学生能自圆其说,有独到见解,即使观点不够成熟,都应在评分上给予肯定。

2.保证教学质量需要考试改革

自扩招以来大学生的学风问题有目共睹。除了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便是经过高考“独木桥”的学生缺乏学习兴趣,感到迷茫甚至厌学。尤其是有高年级学生向他们传授通过“背书”应对考试秘诀后,更是丧失主动学习的动力,寄希望于考前的突击。笔者在课堂上曾多次讲过,一个好的工程师,基本素质不是死记硬背的记忆力,而是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为现场工程师可以随时查阅《工程师手册》,关键是你要知道从何查起。如果我们的教师考前不划很小的范围,如果试题库中有大量理论联系实际的内容,如果笔试和口试中有可以充分展示个性、发挥奇思妙想的空间,那学生将对专业课充满兴趣,将把展开想象力、实习自我价值的过程与学习、考试的过程结合起来,从而提高整体教学质量。

3.提高诚信素质需要考试改革

由于传统考试方式是全年级统一命题,而考题又只是课本重点内容的复述,使部分学生有可能采用种种作弊手段顺利通过考试。近年校园考风每况愈下的现象使教师们不得不投入相当大的精力去监考。“教学相长”的融洽师生关系变成了“猫和老鼠”的紧张关系。考试已失去了作为一个教学环节的本来意义,变成了一场监考者与舞弊者的博弈,甚至不惜动用高科技手段(摄像头、干扰仪等)。这是高校这片净土的悲哀。为了建设诚信社会,必须从考试抓起。如果我们的考试方式既有助于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又使学生无法作弊或没有必要作弊,就有望实现考试零舞弊,有助于在校园内形成诚信为本的风气,且省去了大量严阵以待的监考工作量。

4.学分制条件下必须进行考试改革

大学教育普遍实行与国际接轨的学分制已是大势所趋,这就意味着学生可以自由听课,只要通过考试便可以拿到学分。到时教师上课点名的杀手锏已失效,如果仍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则可能出现平时讲课门可罗雀,考前划范围时人满为患的尴尬局面。因此在新形势下,必须对传统考试方式进行改革,提倡考试内容的多样化和考试形式的多样化,真正使考试成为促进学习、检验效果的必要手段,成为学生发挥个性、充满兴趣的一个正常教学环节。

四、改革专业课考试模式的初步实践

笔者所在的教学小组于2007年开始了“促创新、零舞弊考试方法改革试验”的教学研究项目。主要内容包括如下3点。

(1)增大试题库的信息量,使试题库大部分内容在教学大纲的要求之内,小部分内容可在大纲要求的边缘上或超过大纲的要求,从而有利于具有不同能力的学生发挥自己思维的能动性和展现自身的学习个性。参照国外考试办法,首先对习题库进行分类,分成笔试类和面试类两种类型,每种类型分成几十组题目。每组笔试题目中包括概念题、判断题和推导题或论述题,主要考核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每组面试题目中包括综合应用题或国内外待解决的工程实际问题,主要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或就工程问题提出技术思路的能力,其中后者的难度可适当超大纲要求,希望有少数学生能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提出奇思妙想,通过答辩和与教师的讨论,逐步完善奇思妙想,为今后提出创新设计奠定基础。允许抽到略超过大纲要求带星号题的学生放弃星号题并重抽,如果不重抽,在与教师的交流中若获得好评,考试成绩最高可以得到110分。一个学生面试时允许本班和外班的学生旁听,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并消除对考试改革的紧张感。

(2)建立评定学生学习成绩的新模式:实验报告成绩占25分,抽签笔试占35分,抽签面试(类似于小型答辩)占40~50分,即总分为100~110分。

(3)三项改革要点:一是试题库的信息量要大,完全公开,如果学生都掌握了则达到甚至部分超过了教学大纲要求,因此考前没有必要给学生划复习范围;二是抽签笔试时,每个学生只抽一组题,15~20分钟内完成笔试,通过自行开发的试题库软件控制每批学生不可能抽到相同的题,学生只顾自己答题,从而用不着监考;三是抽签面试类似于小型答辩,如果学生只会死记硬背,或自己没有掌握只是从别人嘴里听到答案,教师一问便说不出所以然来。因此传统的作弊方式已经无用,学生只有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加上自己的拓展,才可能获得高分。

2008年春季我们在“钻井自动化技术”课程(40学时,其前身是在我系已开设20多年的“检测技术及勘察工程仪表”)开展了教学与考试方法的改革试验。首先从第一堂课开始就讲清楚考试模式改革的优点和做法,公布每一章对应的试题库内容,激发学生们掌握真才实学的学习热情。

五、考试改革初步实践的效果

(1)通过总结本课程及其前身的讲课和考试内容,并按当前教改形势、社会对毕业生素质需求情况加以归纳整理,课程建立了由3种题型组成的公开试题库,其中:①填空与选择题40道;②概念解释题32道;③问答题32道,合计104道题。

(2)考试时,学生从“填空与选择题”中抽2题,从“概念解释题”和“问答题”中各抽1题,构成该学生的笔试试卷。学生完成笔试后进入问答题的面试答辩。

(3)考试改革的优点:①与国际接轨,试题库覆盖了课程全部三基内容,笔试后增加答辩面试环节,有利于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和工程思维的能力和而不是死记硬背的能力;也可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进入毕业答辩和适应社会竞争打下基础;②试题库完全公开,节约了考前总复习划考试范围的时间;③每个学生的抽签试卷各不相同,免除了监考防舞弊的环节(教务处派来的监考老师只用来考场巡查),有利于净化校园学风与考风,提倡靠真才实学进入考场。

(4)考试改革后的无记名问卷调查表明,绝大多数学生接受这种考试改革模式,而且90%的学生表示对自己今后适应工程师的工作有利,整体评价效果好。令人欣慰的是,有4位学生在课程学习期间提出了自己的小发明设想,画出了原理草图,并且希望能在老师指导下申请专利。有2位学生来信希望以该课程的收获立项参加大学生“挑战杯”。

当然,改革是要付出代价的。全年级60个学生,如果每位学生面试答辩10分钟,则完成整个面试环节要花10个小时。也就是说,原传统考试模式只要1位教师、2小时就可完成的工作量,现在要3位教师组成面试组,花10个小时。所以,今后在其他专业课推广该考试模式的理念和做法时,也应考虑如何补偿教师的工作量问题。

[1] 周远清.加快建设高水平的高等理科教育体系[J].中国大学教学,2007,(1):4-7.

[2] 方文波,马俊,欧贵兵,等.基于线性代数智能在线测试系统等考试改革及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2):42-44.

[3] 庞丽娟,薛小莲,王豪.以课程考核改革为突破口构建课程考核质量监控体系的探索[J].中国大学教学,2007,(10):53-54.

[4] 鄢泰宁.为新生开设专业概论课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J].中国地质教育,2008,(2):76-77.

Instancy and Feasibility on Reforming Exam Modes of Specialized Course

YAN Tai-ning, ZHANG Tao, HU Yu-l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Wuhan 430074, China

As direction of teaching, exam was the least innovatory part in all previous teaching reforms.In this paper, we analyzed chinese exam modes in contrast to foreign countries and probed into the abuses of traditional exam methods in china.The authors discussed instancy and feasibility on reforming exam modes of specialized courses, and summarized the effects of elementary practice on exam reform.

exam mode; teaching reform; home and abroad

G643

A

1006-9372 (2010)02-0014-04

2010-03-12;

2010-04-02。

湖北省级教学研究项目“基于习题库的促创新、零舞弊考试方法改革试验”(NO:2007-0013A)资助。

鄢泰宁,男,教授,博士生导师,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主要从事地质工程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试题库笔试专业课
中职《医护英语》与专业课的结合教学探索
疫情下的笔试
石油炼制技术课程试题库建设的探讨
“导入课”在高校专业课实施“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职业院校旅游专业试题库建设的实践与反思
——以导游资格笔试科目为例
C语言考试题库在教学中的重要性研究
高校试题库建设新探讨
关于校招笔试的5个问题
2016年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考试招聘人员笔试工作完成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