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清
如何有针对性地搞好高三地理一轮复习
王文清
刚刚升入高三的学生,无论从学习习惯,还是在知识的掌握上都普遍存在问题。作为一名高三教师,首要任务就是了解学生学习习惯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针对情况采取有效措施,扎扎实实地把学生成绩提高上去。
在高三地理教学工作中,教师常常会有这样的感受:学生起早贪黑,埋头苦读,投入多而回报少,忙做题,拼体力,挤时间,但高投入低效率。这是学生的学习习惯存在问题,更主要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往往只注重知识的分析和理解,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应用部分也是以题带讲,致使学生只停留上课听懂了、记熟了,而对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过程缺乏深入的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在课下看课本,熟悉教材。把书读透,掌握每章节中的各个重点,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同时,要有一个多——少——多的过程,即平时学习时的知识点都记下了,然后加以归纳,按内容主体框架,形成一个个网络,不可顾此失彼。其次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地理基本概念,拓展其内涵和外延,深入探究其来龙去脉。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发生和发展的思维过程,有思维上的亲身体验。
如在分析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时,要紧紧抓住“区位”二字。理解农业生产在位置选择上需要什么样的条件:即优越的自然条件(产出谷物的基础);市场、便利的交通和先进的科技(是保证)和政策的支持。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选择周边的实例让学生亲身体会,理解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深化练习中选择紧扣主题的习题让学生来应用和体会。
学习的过程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只是一味地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就达不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要发现学生在思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引导学生主动进行质疑和析疑。学生在问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思路,让学生不要满足于“是什么”,而是要去探究“为什么”。学生思考了,思路正确了,学的知识才叫真正的收获。有了质疑和析疑的过程,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明显提高。在做高考题时,思维角度会多一些,答的更正确。如在讲地球公转地理意义时,学生问在极昼期太阳一天的运动轨迹,表面上看学生问的超纲了,但教师还是应该给学生明确解释,不但解决学生的疑问,而且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已学知识,使知识应用更得心应手。
除了课上的认真学习,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练后反思和解法的归类,做好笔记的整理加工,不能像学新课那样机械重复。如复习过区位问题之后,把工农业生产、城市、交通等区位因素总结在一起,分析比较进行记忆,再在每一个区位之后,选择典型例题来开拓学生的视野。
作为一名合格的高三教师,还要做好学生的分类推进工作,使每一位学生都有大的进步。要面向各类学生,课内外加大感情和精力的投入,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使优等生更优,使临界生不被地理拖后腿,使困难生有所提高,学有所得。推进重点是对目标生课堂推进与作业推进相结合,做好学生的学法指导,密切关注学生的思想、心理变化,做好心理辅导。
高三复习的目的是迎接高考,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时刻观察学生在答题时存在的问题。如文字表达不够准确。只要几个字就能表达准确、到位的问题往往要写上许多还表达不清,究其原因主要是缺乏对概念的准确理解,缺乏缜密的思考,没有很好地理解题意所致。要快速准确地找到知识的“切入点”。这就要求细心、认真地审清题目中每个字的含义,尤其是关键词句的内涵,最大限度提取材料、图表、数据中隐含的信息和信息间的联系,然后从大脑中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地理基础知识,分析它们之间的联系,再精心缜密地用文字表达出来。
在高考的新情景下,教师要教会学生知识迁移。高考中给的背景材料、图表一般都不会是课本上所学过的。但是要解决题中未知的问题,就必须用课本上学过的已知基础知识来分析回答。这就要求学生要学会运用知识的迁移方法和技巧。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系统全面地掌握基础地理知识,并从题目材料中获取与题目设问相关的信息,通过比较,分析它们的异同,从而得出正确的答案。一句话,就是从已有知识中寻求答案。
学习的过程是不断提高的过程,课前小测是学生的自测,也是教师对学生的检测,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学生在学习中都存在一种惰性,教师不检查,就不牢记。通过这种方法,可以让学生把平时的一些重点知识记牢记准,达到不断提高的目的。教师可以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了如指掌,并不断地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教学。
(作者单位:河北省迁安市赵店子高中)
10.3969 /j.issn.1671-489X.2010.07.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