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洛阳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洛阳 471022)
目前,多媒体课件已经成为课堂中普遍使用的教学辅助工具,它具备直观性、易操作性、交互性等优点,但课件的质量也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多媒体教学课件的设计并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声音、动画、图像组合在一张幻灯片或页面上,而是要求遵循教学心理学、教学媒体理论等知识,设计出符合学生心理的、高质量的课件。国际CAI界有一句关于课件设计的名言:“课件设计一半是科学,一半是艺术”,得体的课件设计要有助于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其学习效率。
许多教师由于对色彩搭配不了解,课件中的配色不科学,缺乏美感,在使用中容易造成学生心情压抑、注意力不集中、易形成视觉疲劳等问题,直接影响了教学效果。归纳起来一般容易出现以下几个误区:
第一,五彩的画面,但背景色和字体颜色反差大,色彩纯度过高,如绿色背景红色字体。这样的搭配会扰乱学生的视线,画面文字看不清,让学生感到刺眼,产生心理波动。
第二,单调的画面,背景色和字体颜色反差小,色彩明度差过低,如白色背景黄色字体。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看到的是一个十分模糊的画面,字体和背景混在一起,这时已经为教师的授课设置了障碍。
第三,忽视课件的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随心所欲地选择色彩搭配。这是最严重的误区,课件是和教学内容结合在一起,共同辅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不应该把二者分开。
一个优秀的课件,首先要有清晰漂亮的界面,力求醒目、直观,这有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从提高教学效果的角度而言,多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应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方面,色彩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营造课堂气氛的作用。
美术中,决定视觉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质感、肌理、明暗、冷暖等等。但是通过计算机表现质感和肌理的视觉效果是有一定难度的。在课件制作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关注构成色彩的三个基本特征,即明度、色相和纯度,提高课件的视觉效果。这三种属性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明度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也称色彩的亮度、深浅度。明度最亮的是白色,最暗的是黑色。明度较高的色彩能减轻人的视觉重量,使人感到轻快,不容易产生视觉疲劳。但也会降低注意力,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吸引力不够。
明度对比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的对比,是将不同明度的两个以上的色彩放在一起所呈现的结果。明度变化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指同一种颜色不同的明度变化,如从粉红到深红;另一种是指不同颜色的明度变化,如从黄色到紫色。运用色彩明度的配色,是效率最高的配色方案。明度差大的对比强,明度差小的对比弱。背景颜色和文字颜色的明度对比最好不要过于强烈,如黄色字体紫色背景,因为长时间注视明度高且对比强烈的画面,人容易产生视觉疲劳。
纯度是指色彩的鲜艳程度,也称饱和度。任何一种高纯度的色彩加入黑、白、灰等无色彩都将降低其纯度。在有色彩中,红色的纯度最高,蓝绿色的纯度最低。任何两种以上的有色彩相加都将降低其混合原色的纯度。在多媒体课件画面色彩设计中常用高纯度配色来突出主题(如红、绿、蓝),而陪衬及背景色通常用低纯度配色(如橙、紫、蓝绿),以达到衬托主题的目的。此外,纯度变化配以适当的明度变化和色相变化,在视觉上也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色相是指色彩的相貌,是色彩相互区分的一种特征。类似色相间的配色含有某些共同性或类似性元素,如:黄与黄绿,因为都含有黄色元素而显得和谐统一,同时也增强了较明显的对比,显得丰富、活泼。若加强类似色的明度、纯度,也可以形成同种色相的配色效果。对比色相间的配色,颜色差异大,对比强烈,如红与蓝、蓝与黄、红黄蓝等。若使对比色相间得到调和的配色,可以在两色之一的明度或纯度加以变化。互补色相间的配色是对比最强烈的配色。要使互补色相得到调和的效果,可以通过降低色彩明度和纯度来缓和互补色彩的激烈冲突。
在设计多媒体课件的页面时,对色彩的处理必须谨慎,不能只凭个人对色彩感觉的好恶来表现,而要根据内容的主次、风格以及学习对象来选择合适的色彩作为主体色调。如:内容活泼的常以鲜艳、亮丽的色调来表现,柔和的则以粉色系列来传达,政治、文化类的以绿色来衬托,一些科技类的专业内容则以蓝色、灰色来定调。
急性脑卒中是由各种诱因导致的突发性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引起的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高发性脑血管疾病,具有病情重、进展快,致残、致死率较高的特点[1]。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不断扩大,人口老龄化,脑卒中已成为老年人的三大疾病之一,有70%~80%的致残率[2]。取得良好救治效果关键在于及时识别脑卒中并及时进行正确的救治,可避免救治延误及病情加重[3]。2016年1月~2017年3月,我们对10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传统救治护理急救模式的基础上实施一站式护理急救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世界上没有不美的色彩,只有不美的搭配。在课件制作中,色彩的选择与搭配应该是课件制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最基本的要求主要有两点:
第一,它不应使课堂沉闷、乏味,使学生感觉沉闷压抑;同时又不过分热烈,使学生过度兴奋而导致注意力分散、视觉疲劳和心理恐慌。
第二,应充分考虑文字的明暗程度和清晰可读性,使距屏幕较远的学生也能看清屏幕上的内容。
基于上述两点基本要求,课件制作者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课件制作中色彩搭配的方法。
麦尔斯研究认为,人类色觉的成熟期在10岁左右,15~20岁辨色能力达到高峰,30岁之后慢慢减弱。例如:婴幼儿喜欢红色,4~15岁的儿童多喜爱鲜艳的颜色,在儿童的眼里天是蓝的,草是绿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辨色能力增强,人们更偏爱复色,在成人眼里,天空是青蓝、湛蓝、蓝紫或灰蓝等等。
由此可以得知,4~15岁的儿童,也就是小学到初中的学生,偏爱纯度高的鲜艳的色彩,如:纯粹的红色、黄色、蓝色、绿色等;15~20的青少年,即高中的学生则喜爱低纯度的色彩,也称为复色,像橙色、粉红色、蓝紫色、黄绿色等经过调和的色彩。
色彩能唤起各种情绪,借以表达情感,甚至可以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感受,可以根据教学氛围的需要来进行色彩搭配。
1.欢乐与哀伤教学氛围的创设
红、黄、粉红、粉蓝、浅紫等纯色或浅色系色彩明快鲜艳,纯度、明度高,使人产生快乐、身心愉悦的情感。组合色调明快鲜艳,富有朝气。这类搭配的适用面较广,没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偏向的教学环境都可以用这种搭配来创设活泼、有激情的教学氛围。如:英语、计算机课等。
与欢快的色彩相反,灰色、冷色、暗色会使人感到悲伤,或是痛彻心扉或是淡淡忧伤,或唤起记忆,或引发联想。组合色调色彩对比弱、低调。如:小学语文中的《十里长街送总理》等类似的文章就适用这种色彩搭配。
2.兴奋与安静教学氛围的创设
橙、黄等艳丽、纯度高的色彩容易刺激人的视觉神经,引起激动、兴奋的情感。组合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明艳,醒目突出。这类搭配可以有效地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发创造力,可以在美术课中使用。但却不能用于数学、物理等要求用冷静的头脑学习的学科,否则将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蓝、绿等一些中性色易使人安静,情绪平缓。这类搭配就比较适用于在数学、物理等理科教学环境中使用,它可以让学生冷静地进行思考。
在课件设计中对色彩的选择应该是设计一开始就必须考虑的问题。一个课件应该有一种主色调,其他的色调只起补充陪衬作用。一个课件所具有的统一色调,对于统一课件的整体风格,保持学习者一致的稳定的学习情绪是十分必要、也是十分重要的。在一个课件中或某一页面中,应将课件色彩选择控制在三到四种色彩之内,尽量避免使用过多的颜色。使用过多的颜色有时会适得其反,给人以纷繁杂乱的感觉。
另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的是,课件作为传递教学内容的载体,色彩只是作为衬托的元素。因此,在进行色彩搭配的设计时,也不能忽略了文字。为了使文字在画面中突出,可以利用色相环作为参考,进行色相对比,来形成不同的效果。
各色相由于在色相环上的距离远近不同,形成了不同色相的强弱对比。
其一,中差色相对比。它是色相环上间隔9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因为色相差别较明确,色彩对比效果比较明快,如红与黄,适用于营造欢乐的教学氛围。
其二,对比色相对比。它是色相环上距离12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是色相的强烈对比,具有饱满、华丽、欢乐、活跃的感情特点,容易使人兴奋激动,如:蓝与红,黄与绿等,适用于营造兴奋的教学氛围。
其三,互补色相对比。它是色相环上距离180度左右的色相对比,是最强的色相对比。其特点是强烈、鲜明、充实、有运动感。但是运用不当会产生不协调、杂乱、过分刺激、动荡不安、粗俗生硬的特点。这时要注意明度和纯度的变化以改变色彩关系。其中黑、白、灰、金、银等中性色的运用是改善或补救色彩关系的重要手段。
因此,在选背景色和文字颜色时应该避免使用邻近色或类似色,例如:背景用黄色而文字使用橙色,结果是背景和文字混成一片,看不清楚。中差色对比效果明显,显得活泼、饱满而有力度,又不失调和感。
在现代化的教学课堂中,多媒体课件不单单是教学内容的展现,还可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一个优秀的课件不仅能帮助教师顺利有效地传递教学信息,还能帮助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到课堂中,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通过合理有效的在课件中运用色彩搭配原理,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觉上的享受,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在多媒体课件的制作中,在我们精心设计每一个画面时,应注意课件的类型、使用者的年龄和文化水平等因素,综合了全部因素后再去确定课件的画面色彩整体风格,这样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具有良好视觉感受和心理感受的学习环境,最终得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1]袁燕.论课件制作中的色彩选用及搭配[J].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6(3):160-162.
[2]赵俊生.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与教师培训对策[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1):77-79.
[3] 胡国正.色彩构成[M].上海:华东大学出版社,2006:49-82.
[4]祝焱.多媒体课件中的色彩与应用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7,24(7):79-81.
[5]罗梅娟,喻炜.对多媒体教学手段应用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5,(1):32-34.
[6]郭成,袁静.浅谈多媒体课件制作及课堂教学[M].中国地质教育,2007,(3):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