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克胜
(舒城县千人桥中学,安徽舒城 231320)
对高中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有效性的思考及建议
☆ 王克胜
(舒城县千人桥中学,安徽舒城 231320)
《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方案》中明确规定,技术素养是学业水平测试的必考科目之一,它包括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两科,考试形式为信息技术采用上机考试,通用技术为笔试。
2008年6月我省首次实施高中技术素养学业水平测试。实施两年来,它为我省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技术学科教学质量和学分认定提供了重要依据,也为考核普通高中学生是否达到技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毕业、升学要求提供了重要参考。学业水平测试虽然实施时间不长,但实际上我省从2002年就开始实行信息技术会考,在几年的考试实践中积累了许多经验,为高中技术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业水平测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是,由于技术学科属新兴学科,各种教学评价机制还有待完善,因此,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特别是考核的真实有效性、考试形式的合理性以及对考试结果的重视程度等。笔者通过对本地区高中学校的调研以及多年从事一线技术学科教学的实践,对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思考并提出自己的建议,与同仁们商榷。
我省技术学科测试形式为信息技术采用机试,通用技术采用笔试。这两种考试形式都存在着一定的优缺点。信息技术测试采用的机试易于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但也有其局限性。机试时由于受到计算机数量的限制,不可能像笔试那样在同一时间段内完成考试任务,往往要分多场进行。笔者在调查中了解到,一般学校完成测试都需一、二天时间,有的学校学生人数多甚至需要花上三、四天时间,但考试系统由于技术因素限制,测试题库里却只有几套试题,这样一、二场考下来,剩下的考生基本上都能知道考题了。另外,由于分多场进行测试,而且测试一般安排在本校内进行,这样替考现象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有的班级甚至还出现由几名学生包办的现象。
通用技术测试采用的笔试其有效性就更难考察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了。笔者从所在地区高中学校调查情况来看,竟然有90%以上的学校都没有开设通用技术课,有的学校即使开设了课程,一般都照本宣科,有通用技术实验室的学校寥寥无几。而既没有开设课程又没有进行实践操作,却能使大多数学生顺利通过测试,其考试的真实有效性的确令人怀疑。笔者在调查一所高中(还属省级新课程样本校)时,问到你们既没有开设通用技术课,又没有实践操作,那学业水平测试的结果如何呢?其分管教学的领导说:“那还不简单,在考试前两周,我们学校统一印发了一些测试卷让学生背背答案,结果很少有学生没有过关。”这种靠“背”出来的成绩,能考察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吗?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吗?
从以上调查情况来看,不管是信息技术学科的上机测试,还是通用技术学科的笔试,其考试结果的真实有效性的确存在着一定问题。
我们知道,有效、合理的评价,能够有效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如果测试成绩虚假,对教师的教学效果就不能起到检验作用。这样,教师很有可能在实际教学中,上理论课时照本宣科,上机课时成了“放羊课”,“课前不备课,上课时想当然”的现象就不难理解,更谈不上钻研新课标和研究新教材了。学生也由于没有高考压力,学业水平测试全靠抄袭。这样,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的喜欢仅限于上机课时的上网或玩游戏。这就造成了现在大多数教师抱怨信息技术课堂纪律难以掌控的原因之一。通用技术课更是如此,由于大多数学校既没有实验室,又得不到领导重视,通用技术课不开设,或被其他学科占用现象在一些学校普遍存在。由于通用技术课既不需要高考,学业水平测试也仅只有20分,就是这区区20分,也能靠学生在考前轻松的“背”出来。
形成这种局面,我想,一方面有学校硬件设施不到位、领导重视不够和授课教师自身存在的原因,另一方面与这种测试的真实有效性不无一定的关系。
信息技术学科我省2002年就进行会考,所以一般学校都配有计算机房,但计算机房的数量与硬件水平就很难跟上时代的发展。通用技术就更不容乐观了,笔者对所在地区高中进行调查,全地区共有91所高中,竟然没有一座标准的通用技术实验室。究其原因,虽然全国上下都在大唱素质教育,但以高考升学为指挥棒的应试教育仍在愈演愈烈。由于通用技术学业水平测试分值不高,且有无实验室对学生的考试结果影响似乎并不大。这样,一般学校在本身办公经费就紧张的情况下,加上上级主管部门又没有硬性规定。学校不开设通用技术课,无通用技术实验室似乎就在情理之中。
对于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我们不能一锤定成绩,要采取形式多样的考核方式,否则这种单一的评价形式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成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只靠几天突击式的“背”就能顺利过关,这种评价方式能真实反应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吗?能提高其自身素质吗?比如我以前遇到过一名学生,她的计算机水平仅限于会开关机,但是她就是靠这种“背题”,轻松通过学业水平测试,而且还获得A等次,但她的实际应用能力还是一无所知。
不让学生背,学生不愿意、家长不愿意、学校也不愿意。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觉得首先得完善评价形式。尽管我们的技术学科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但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努力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和动手能力,我们要研究、实施评价的多元化,像机试与笔试互用、作品(成果)评价法、生生互评、电子档案袋等。当然在使用多元评价时,仍要研究其实施的有效性与可行性,不走形式主义。比如:作品评价法,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在参加各种竞赛时的奖次作为参考。如:信息技术学科,单单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种比赛就很多,像电脑制作大赛、信息学奥赛、NOC等,学校也可组织类似的选拔赛,然后设立奖次,教师甚至可以把一次教学中学生的作品都可以用来评奖,这样既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考察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
学业水平测试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推进普通高中课程实验,它既是检查、评价普通高中学校教学质量和学分认定的重要依据,也是引导广大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组织教学、提高教学水平。从而引导学校按照国家新课程方案开设课程、规范教学行为,促进普通高中学生的全面、健康成长。
作为学校领导和授课教师,要从“一切为了学生”的角度出发。在对待学业水平测试结果时,绝不能为了追求评价结果而实施考试作弊,这是一种目光极其短浅的行为。比如有一位参与监考的信息技术教师就如此感慨:“他在监考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学业水平测试时,就有学生当场问该教师题目答案,遭到拒绝后,竟然该学生义正严辞的说:校长都说让我们过,你为什么那么严?”这样就出现了一种怪现象:不赞成作弊的教师会被讨厌,不作弊的学生反而被认为是傻瓜。对于学校这种考试的不真实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对授课教师也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因为这种考试不真实性的直接后果会导致下一届学生的模仿,学生自然而然地就对技术学科产生轻视心理,教师课堂教学就难以实施,且课堂纪律难以掌控。
因此,我们对待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时,一定要轻视结果,严肃考试纪律,加强管理与自律。上级主管部门也应该从源头加以重视,不能有轻视心理,并加强考试监管力度。单靠考试机房中的摄像头或异地互换监考教师的做法,我觉得都是形式主义。只有学校领导、教师自身重视了、自律了,考试质量自然也就上去了。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我们喊了很多年,人们也能够认可素质教育对学生创造性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但我们看到,大部分学校仍然以高考升学为指挥棒。社会需要什么、家长关注什么、我们就重视什么。由于技术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在很多省份都没有记入高考总分,有的省份尽管记入高考总分,其分数也是杯水车薪。而学校领导普遍认为如果投入大量资金去建计算机房或通用技术实验室,显然其“性价比”不高。这就造成今天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通用技术课或没有通用技术实验室的根本原因。
这种功利思想极大地制约了技术学科的发展,学校对技术学科教师既无激励机制,又无教学投入,其学科属“边缘学科”,教师属“副科教师”。这就造成今天很多技术学科教师工作无热情、教学不投入的根本原因。
高中技术学科新课程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促进学生全面而又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基本目标,着力发展学生的动手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学业水平测试作为一种评价形式也尚处于探索阶段。因此,作为我们每一位技术学科的教育工作者,在教学评价时,要从实际出发,努力激发学生学习、应用技术学科的兴趣,力求避免和完善学业水平测试中的不足。相信,只要我们紧紧围绕技术学科课程标准规定的培养目标评价教与学,并以技术学科课程目标的达成为已任,不畏困难,刻苦钻研,就一定能构建出更加科学化、灵活化、人性化的课程评价体系。
[1]普通高中技术课程标准.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梁孝寿.高中信息技术总结性评价的两种评价形式比较及实施策略初探.中小学电教,2008,(04).
[3]李艺.信息技术课程总结性评价研究报告.南京师范大学,2006.
[4]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之教学评价分析.信息技术教育,2003,(02).
[编辑:王 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