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生
课程改革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得到专业能力的锻炼与成长。“没有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没有课程改革的发展。课程的变革实际是人的变革。”①在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素养是专业人员的一种特质,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应该具备多方面的专业要求,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更要具备职业情感。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对语文教学的过程和结果都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课程改革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提高自身素养是语文教师的必然选择。语文教师的专业素养是以职业情感来体现的,热爱教学这个职业,既要具有教书育人的正确态度,又要有教育科研的意识,这样,才能达到语文教师的“专业胜任力”。
课程改革给教师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对教师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教师的个性和个人价值、伦理价值和专业发展得到了高度的重视。”②实施课程改革的关键,在于教师自身教学素养的提高,教师首先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有正确的价值取向,要充分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 “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认识和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复杂、最高级的精神和物质生活形式之一。”③教师的最本质任务是“教书育人”,教师人格的素养体现在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工作,热爱自己的学生上。
教师这个职业,并非是人人都可以担当的。认识教师职业的意义以及自己对教师这个职业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师的根本素质体现就是热爱自己的职业,因为对自己职业的热爱,所以教师职业的自尊心、职业的价值感、专业的方向感就会油然而生,这样就不会把教育教学仅仅看作是谋生的手段,而是会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中去。当认识到自身工作的意义时,就会以高度的自主性和强烈的内驱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教与学的过程就会成为师生实现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过程。
教师热爱自己的职业,同样是教师人格修养最基本的要求。一个热爱自己职业的人,会把他所从事的工作当作自己的事业,对学生、对学校、对社会承担责任,对国家、对民族负有使命。语文教师的人格修养,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更有它的特殊内涵,那就是对祖国语言文字的挚爱,对崇高思想境界的追求。教师不仅要热爱自己的职业,热爱自己的学生,还要热爱自己所教的课程。
作为语文教师,刘淼教授指出,语文教师的人格应从语文教师的世界观、价值观形成实现人生价值的强大精神动力。“教师要深刻理解自己所从事职业的特点、社会意义和道德价值,从内心激发对教师这一职业的热爱,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同人民的教育事业联系在一起。”④语文教师还要在教育实践中显露出一种内在的精神品质,那就是教师的德行:善、公正和责任感。“善”是教师对待学习、工作的良知;“公正”是在教学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对学生平等、公道;教师的德行中最重要的是教师的责任,“真正的责任是一种完全自愿的行动,责任感意味着教师可以并准备着对学生的需要采取行动。”⑤这是帮助学生发展语文学习的一般动机,使学习活动符合学生的特点,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视学生的成长为自己的责任。
语文教师优秀的意志品质表现为具有语文教育的明确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具备深厚的文化修养及仁爱、包容、宽厚这些道德修养,具有对学生言语人格和个性的尊重与理解的人文情怀,形成人格的感染力,成为学生成才之路的促进者。语文教师还应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就是坚信为达到教育目的而持之以恒的努力,会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格力量,使之在不断的熏陶中把老师看作榜样,进而强化坚韧的精神。
教师的人格在潜移默化中作用于学生的内心世界,塑造学生的人格品质,强化学生的意志。教师的人格养成在于以文化素质的提高为基础,学习中华民族良好的人格特征,“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人格财富,教师要善于吸收和学习这些优良的人格特征和人格理念,进一步丰富、完善自己的人格。”⑥语文教师的人格是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逐步培养出来的,教学活动中“为人师表”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人格的示范。语文教师要不断强化自身知识修养、专业素养、道德素养的提高,不断学习、不断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注重人格的自我养成,积极投身于教学实践,实践出思想,实践出文化精神,实践出人文情怀和人格魅力。
优秀的意志品质还表现为良好的师德,在当今经济社会大发展的前提下,教师要确立合理的义利观、道德观。选择了教师这个职业,就应该把教师工作看做是体现个人价值和人生追求的理想方式。语文教师担负着教育学生通过“语文”这门基础课程来“学语言、学文学、学文化”的重任,更应该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重德敬业,具有民主意识,尊重学生,与学生建立“学习共同体”,真正成为教与学活动中的“平等中的首席”。
语文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作,只有接受过专业训练,有较高专业素养的语文教师,才具备语文学科的专门知识和教学能力,“教师专业地位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正式的专业知识和专业工作的自主权。”⑦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条件,不能随意替代。“教师的发展首先是‘专业’发展,即教育理论与技能知识及经验的发展。”⑧一个教师想要成为真正的师者,不但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还要不断学习和积累教育教学的思想或理论,构建属于自己的、有特色的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不断反思,把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促进专业化发展。
教师专业化的实际是在教育改革浪潮的推动下,才有所进展。教师的专业化,其核心是教师个体专业化水平,按照目前社会对教师的要求,必须既是高学历又同时具有教师资格证。教师资格证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必须要求,一名语文教师,不仅要拥有教师资格证书,还必须在汉语言文学专业领域具有深厚的学养。但在一些地方,语文教师的专业水平是通过电大、函授及进修等方式获得了要求的学历,而实际水平距离所担负的教学要求差距还是不小的。随着终身学习理念的渗透,“人们普遍认为教师教育应通盘考虑教师的专业发展,打破职前职后相互独立的局面,实施一体化教育,使教师终身都能受到连贯的、一致的教育,强调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吸取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养。”⑨语文教师尤其要树立继续教育、终身教育的理念,要有专业进取精神,要有学有术,真正地具备专业胜任力。
语文教师的角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语文教师新的角色定位体现在语文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语文能力的训练者,更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与学生是“平等中的首席”。这是本体性知识即教师所教的学科专业知识及相关的文化知识。还要具备条件性知识,即教育学、心理学等教育科学理论知识,它是促进教师把本体性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条件。此外,还要具有实践性知识,也就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形成的知识。语文教师能够拥有专业知识以及精通所教学科,还要有成为优秀教师的个人目标,把专业目标和个人目标结合起来,构建一个与时俱进、高度统整而全面的自我概念,形成个人与专业的和谐关系。
语文教师的专业化技能指“语文教师在完成语文课程和教学工作以及与之相关的工作时必须具备的一整套动作和智力操作系统。”⑩课程改革要求语文教师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转变教育观念,同时需要扎实的教学技能。教师同医生、律师一样,是一种专门职业,这已是当今人们的共识,还应该认识到这是一种必须经过严格的、持续不断的专业训练和实践获得专门知识和专门技能的职业。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有了扎实的语文能力,还必须具有语文教师的专业技能,这种技能是通过语文备课、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评价和语文教学研究以及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技能,在反思和自我发展中形成的,应该说这是教师的专长。“教学是一种专业活动,教师作为专业人员,其专业发展的核心就是专长的形成和发展问题,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就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专长的活动。”[11]有了职业的专长未必就会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但语文教师必须不断提高包括专业化教学技能的专业化水平才能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教育要求。
语文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以及表现形式,是由其思想决定的,教育教学行为所表现出的内容,是由其素质决定的。有智慧才能启迪智慧。语文教师的教学素养及其所拥有的教育智慧,表现在对教育和课程有着较为透彻的理解和领悟,懂得教学规律,深知学生学习心理,在课堂教学中运用恰当的方法,展示高超的教学艺术,使语文教学充满生命力和活力。
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所教学科的地位和作用有足够的认识。语文作为基础,它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语文教学的新理念贯穿于课堂教学,这是反映语文教学素养最重要的方面。很难相信,一个没有学科理念和教育指导思想的人能做好教育工作。潘新和教授倡导语文教学素养的核心要素是语文教师的“精神能量”,“所谓的‘精神能量’主要体现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人文关怀。”[12]语文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要开放课堂,要与学生平等的对话,与学生共同发现和探究问题,相互启发和分享。真正使课堂成为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平台,把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作用于课堂,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
课程意识是人们在考虑教育教学时,对于课程意义的敏感性和自觉性程度。就教学本身而言,重点在于教师对课程的认识程度,新课程提出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也是课程的开发者。语文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的成长承担本课程所能承担的最大限度的责任,并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优势,把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学习变成语言文字能力。从学习文字到学文章写文章,继而到学文学、文化,形成语文能力。在课程意识的推动下,学生、教师作为语文课程最重要的元素参与到教学当中来,面对问题或现象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并自由表达出来;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之间的相互对话,彼此倾听和分享对方的智慧成果,从而加深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丰富自己的内心世界。王荣生教授曾指出语文教师专业工作的三大准则:“参与课程的研制、用教材教、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13]在课堂上要形成语文教学形态,这里主要指教师“教”的形态,教师要根据学生实际设计教学内容及组织、选择适当的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真正的用教材教。
语文课堂教学应该有明确的目标,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指导性文件,语文教学目标的设计,应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进行。这三个维度,基本上涵盖了目标分类学中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这三个相互关联的领域,有知识、能力这样可测量的显性目标,又有情感、态度、价值观这样的隐性目标。制定教学目标最终是为学生服务的,目标中的要求以及要求的难易程度,应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依据,教学目标能否达到,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课程的存在是为了使学生更有智慧的生存。”[14]教师要用心理学知识分析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现状,注意学生个体的差异,真正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脱离学生实际的教学目标是无意义的。美国学者罗伯特·斯莱文指出教学目标的确定要和教学评估结合起来,他强调“在今天的课程结束之后,你希望学生知道什么或能够做什么?在学完某个课程的某个单元之后,他们应该知道什么?在学期结束后,他们应该知道什么?正确的回答这些问题是有意识的、高质量教学的首要前提条件。”[15]语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落实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是研究者”这是国际教师专业化发展运动中的重要观念。“语文教师只有以教学研究者的身份深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去,才能深刻领悟课程改革的精髓,才能适应复杂变化的语文教学情境,才能让智慧点亮语文课堂。”[16]语文教师应该具备科研素养,积极开展教学研究,即以研究者的身份从自己的教学中发现问题,并发展为研究课题,从而提升自己的教学品质和教学能力。
语文作为基础教育中的一门课程,语文教师要弄明白课程在教学中是如何实施的,这就需要语文教师不仅精通专业,还要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从课程的执行者转变为课程的开发者。将教育教学的理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实践,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要弄明白课程与教学的关系,弄明白课程与教材的关系,这不只是提高理论素养的问题,重要的是能够在实践中突破自己的局限性,提高自己的认识。课程是一个广泛而含义多重的教育学术语,教材只不过是课程的表现形式,而正是通过这种形式才能学习课程。教材是学习的材料,是教与学内容的载体,语文教师要研究教材的编写理念,多分析不同版本的教材,通晓全套教材的思路,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从而使自己掌握教材,驾驭教材,进而达到对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范的教学指导性文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和法规性,教材的编写、教学的实施、教学的评价等都必须遵照课程标准的规定。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是每个教师的责任,《语文课程标准》提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以及语文课程地位的提升。语文课程标准是语文课程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它充分体现了 “人本思想”,“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着眼于培养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等指导思想。语文教师对课程标准应加深理解,认真研究,针对语文教育中的突出问题,把推进语文课程改革当作自己的责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语文课程改革的精神落到实处,以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
语文教师有了“研究者”的意识,就要积极参与研究,参与研究可以提升自己的自我反思意识和能力,了解自己教学行为的意义和作用。要研究自己所处的学校在发展与改革中所面临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并对自己在课堂上的行为进行研究,明确自己教学行为的意义、教师教学理念对学生学习的影响,了解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弄清自己的教学活动与实际的关系以及如何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教学实际的研究能力是与教师的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的,“教师从事研究的最终目的不仅仅只是改进教育实践,还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17]教师的科研活动只有解决了自身以及学校的问题,如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与自己所教学科的问题、教师课堂教学的问题、学生成长的问题,还要经常反思,发现自己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以进一步改进自己的教学。只有确立对解决教学的实际问题的研究,科研才有意义,教师才能够体会到自己工作的价值与意义,才能实现教师的专业化自主化发展。
总而言之,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需要不断提升专业素养,语文教师在学识上应该是丰富的,在精神上应该是独立的,在教学上应该是不断创新的,要有自我提高的意识,还要以学习者的角色面对自己的职业,对学生是良师益友,堪为表率。工作上只有“胜任”了,才能追求“卓越”。这样才能不断适应教育教学的发展与改革,才能承担起现代语文教师的责任。
注释:
①②倪文锦:《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第286、162页。
③马笑霞:《语文教育心理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页。
④⑤⑥刘淼:《当代语文教育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378、379、383 页。
⑦陈玉秋:《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445页。
⑧薛猛:《中学语文教育实习行动策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⑨王卫东:《教师专业发展探新——若干理论的阐释与辨析》,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5页。
⑩武玉鹏:《语文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11]余文森、连蓉等:《教师专业发展》,福建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58页。
[12]潘新和:《新课程语文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35页。
[13]王荣生:《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页。
[14]全国十二所重点师范大学、钟启泉:《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13页。
[15](美)罗伯特·斯莱文著,姚海林等译:《教育心理学:理论与实践》(第七版),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年版第331页。
[16]蔡伟:《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14页。
[17]郑金洲:《教师如何做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