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库区生态旅游,促进移民经济融合①

2010-08-15 00:49重庆三峡学院王蜀见
中国商论 2010年17期
关键词:三峡库区库区生态旅游

重庆三峡学院 王蜀见

发展库区生态旅游,促进移民经济融合①

重庆三峡学院 王蜀见

生态旅游是三峡库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发展库区生态旅游,既可以使库区的旅游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增进库区的经济实力,也可以促进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加快移民社会融合的步伐。

三峡库区 生态旅游 经济融合

1 相关概念

1.1 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是一种学习自然、保护自然的高层次的旅游活动和教育活动。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们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强调对自然景观的保护,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应与自然相和谐。生态旅游的全过程,必须使旅游者受到生态教育,把环境教育、科学普及和精神文明建设作为核心内容,真正使生态旅游成为人们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学校。

1.2 经济融合

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融合,是指移民在居住、就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各个方面融入到当地社会的过程,这个过程的进展程度可以用新移民与原居民的同质化水平来衡量。融入与社会角色转换是三峡工程移民社会融合的基础。移民的社会融合可以分为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的社会融合,其中经济融合是基础。经济上的融合,是指移民在经济方面达到甚至超过搬迁前的经济水平,并且与当地居民的经济基本同步,能够融入到当地的经济体中去,能够实现其自身经济个体身份的转换,主要体现在移民的生产生活水平上。

2 三峡库区生态旅游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重庆直辖后,特别是三峡工程的建设,使重庆市及其所辖三峡库区成为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三峡旅游骤然升温,使重庆旅游业的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凭借三峡黄金旅游线路的品牌和知名度,重庆市2007年发起了生态旅游年,三峡库区两岸和交通沿线地区掀起了以生态旅游为主题的高潮,库区生态旅游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生态旅游虽然起源较早,但对于深处祖国内陆的重庆来说这是一个比较新的话题,通过对库区近年来生态旅游发展的调研,笔者发现了其中存在的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2.1 旅游资源开发不合理

许多地方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管理不善、执法不力,部分景区建设存在过度开发和对景区的破坏性开发等问题。此外,由于受三峡工程长期论证的影响,加之沿岸经济的落后,各地为了本地经济的发展,许多政府部门在开发旅游资源时,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全面的科学论证、评估与规划,便匆忙开发,导致了旅游资源开发的不合理。

2.2 内部竞争无序

整个区域自然生态型、岩溶地貌型、探索漂流型及民族风情旅游资源分布广泛,同质性高,在资源开发中存在简单复制已经存在的产品原形现象,产品策划、组合及旅游营销缺乏统一的战略,区域内部无序竞争现象严重。

2.3 供需结构性矛盾和供给不足问题并存

旅游服务设施的供需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为中档旅游服务设施供给严重不足,在旅游旺季时尤为突出,而低档旅游服务设施则相对过剩,整个库区的社会旅馆床位利用率平均只在40%左右。一些旅游最不发达地区的社会旅馆与需求明显脱节,床位利用率仅为20%。对于库区旅游业较发达的区县,则表现为明显的中高档服务设施供给不足[1]。

2.4 旅游人力资源缺乏

一方面是旅游企业真正懂经营、会管理、能管理和敢管理,且可运作大型企业的高级管理人才严重缺乏;另一方面是真正能吸引旅游者听讲解,且能将所介绍的旅游吸引物的科学、艺术、美学和历史发展高度给旅游者讲清、讲透的高级导游人才严重缺乏。

3 三峡库区移民经济融合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受库区移民自身素质、库区经济环境等的影响,三峡库区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速度较慢,质量不高,表现如下:

3.1 城镇移民受库区严峻经济环境的影响较大

第一,受三峡工程的影响,三峡库区老的产业调整了,新的支柱产业还没有兴起来。第二,产业发展落后,缺乏效益好、竞争力强的规模企业,传统的中小型国有企业在搬迁过程中因关停并转大部分消失了。第三,产业发展缓慢,传统商业区淹没后,移民新区和搬迁的新城未能形成新的商业区,商贸流通迟缓,经营不景气,大量商业门面空置。第四,就业形势严峻。由于严重的产业空虚,原有在业人员因企业关闭破产成为失业人员,“农转非”移民转化为城市人口后无业可就。部分移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不是靠生产,而是靠移民款、安置费,存在坐吃山空的危险。

3.2 “农转非”移民收入农村型,消费城市化

三峡失地移民迁入城镇后,实现了由小农式的乡村社区向现代城镇和村镇社区的转变,生活方式也相应地改变了。从现实来看,这种转变是不平衡的,出现了“收入农村型、消费城市化”的现象。移民以前在农村可以挑水吃、可以捡柴烧,现在生活方式城市化了,吃水、烧煤、用电都要花钱,部分“农转非”移民仅仅依靠现有的收入难以维持生计。

3.3 就地后靠移民土地资源贫乏

第一,土地数量较少。三峡库区本来就人多地少、交通闭塞、生态环境脆弱。重庆库区在三峡成库后,将淹没良田33万亩,迁建占地4.5万亩,耕地净减少37.5万亩。据调查,万州移民安置区1995年人均耕地0.83亩,安置移民后人均占有耕地只有0.6亩,有些乡镇人均耕地仅0.4亩[2]。第二,耕地质量下降。蓄水前农村移民原有的土地都是长江河谷地带的良田沃土,产出率高。而后靠安置的土地坡度大、水土保持难、生产能力下降。据有关部门测算,同面积的后靠移民安置耕地每年要减少4到6成的粮食产量[3]。如大周镇后靠移民人均耕地只有0.3亩,且坡地较多,需退耕还林,许多后靠移民生活难以为继。

4 发展三峡库区生态旅游,促进移民的经济融合

4.1 整合资源,促进库区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发展

针对上述库区生态旅游发展和库区移民经济融合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我们可以整合现有的生态旅游资源和库区移民这一庞大的人力资源群体,形成二者的合力,共同发展,促进生态旅游和移民经济融合的同步运行。通过实地调研,整理出库区现有旅游资源的整体情况,并请相关专家学者考核论证,合理配置资源,力求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合理规划、精心布置,避免开发不足、过度开发、破坏性开发、无序开发和低水平重复开发等现象,使库区的生态旅游产业的布局能够收到最大的效益。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要统一规划各种不同档次的服务设施,避免“局部杠”,力求床位利用率常年处在较高位置。

4.2 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政府给予政策、经济、人力上的大力支持

当地政府应鼓励有条件的移民积极创办生态旅游企业,既可以助推重庆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可以促进移民自身的经济融合,取得双赢的效果。在鼓励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政府可以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其一,给予移民政策上的支持。对于创办生态旅游产业的移民,政府应广开绿灯,审批条件、创业环境和税收等方面都要给予大力支持和扶持。其二,给予经济上的支持。库区移民在移民搬迁过程中大都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在移民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过程中,各银行应在贷款、利率、还款期限等方面给予适当的支持。其三,人力上的支持。就是给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提供品德高尚、专业素质过硬的专业人才,指导和帮助他们创业。

4.3 加强对移民的培训,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

如上所述,库区严峻的经济环境,产业空心化、土地资源匮乏等,严重影响了移民经济上的社会融合,积极引导移民参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既有利于库区生态旅游产业的发展,也提高了移民自身的收入,为他们早日与社会融合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是移民社会融合的必由之路之一。对移民的培训,主要是指对移民进行生态旅游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他们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首先是对有意创办生态旅游企业的移民进行培训,包括企业经营和管理知识、生态旅游知识等的培训。其次是导游的培训,培训出一批又一批讲解艺术高超,又了解当地文化和民俗的专业导游。再次是免费培训那些目前没有就业的移民,源源不断地为生态旅游企业输送各种合格人才,包括餐饮服务、卫生、住宿等各方面人员。

[1] 万丽娟,彭小兵,赖景生.三峡库区生态旅游资源整合的理论与对策研究[J].产业观察,2007.

[2] 段跃芳,戴尚安.三峡工程农村移民安置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水利经济,2002,(3).

[3] 林建,雷亨顺.对三峡农村移民安置的几点思考[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1,(1).

[4] 田强,黄宗华.三峡地区的生态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

[5] 张述林,毛长义,罗光华.三峡库区生态旅游发展战略初探[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2,(2).

F592

A

1005-5800(2010)08(c)-142-02

重庆三峡学院人才引进项目:三峡工程移民的社会融合问题研究(2007-SXX YRC-057)。

王蜀见,男,重庆三峡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辅导员、讲师,硕士。

猜你喜欢
三峡库区库区生态旅游
江垭库区鱼类群落组成和资源量评估
湖南省大中型水库库区管理工作实践与探索——以皂市水库为例
浅析库区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设计中需注意的问题
推动武陵山片区民族文化生态旅游脱贫
宁都积极创建钩刀咀生态旅游型清洁小流域
三峡库区不同稻田分布格局下农业小流域径流磷排放特征
昭君今若在,定惊故里殊 三峡库区兴山县移民搬迁侧记
出实招发展老区生态旅游
丹江口库区旧石器考古调查记
基于GIS的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生态旅游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