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机制:领导干部工作的辩证法

2010-08-15 00:43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4期
关键词:透镜小事经验

吴 征

(周口师范学院人事处,河南周口466001)

“透镜”机制:领导干部工作的辩证法

吴 征

(周口师范学院人事处,河南周口466001)

领导干部在工作中经常要对遇到的问题进行辩证思考。客观地对问题进行“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方法在实际工作中的灵活运用。对待人民群众利益,要用“放大镜”观察,十倍或百倍地予以关注,尽力解决;对待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凸透镜”聚焦,把握症结、找到解决办法;对待自己的失误或不足,要用“显微镜”探寻,克服不足,避免失误;对待工作中的经验,要用“凹透镜”发散,毫无保留地宣传,让别人有所借鉴。“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既要尊重事实,又要把握好“度”。

透镜;领导干部;辩证法

透镜具有“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功能,这些功能经常应用于科学研究中,体现着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日常生活中,人们也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对问题进行“放大”与“缩小”、“发散”或“聚焦”,其中符合客观实际的方面,是辩证法的具体体现。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时期,按照不同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命题,依照不同的方位,调好“焦距”,找准“焦点”,合理“放大”或“缩小”,适当“发散”或“聚焦”,是领导干部工作的辩证法。

“透镜”机制一:对待人民群众利益,要用“放大镜”观察,十倍或百倍地予以关注,尽力解决

首先,把群众的“小事”放大。“大事”和“小事”是相对而言的,不论“大事”还是“小事”,只要是群众的利益,在领导干部的眼里都应该是“放大”的、明晰的。领导干部工作中,要把“小事”放大,把群众的每一件小事,看成实实在在的“大事”。比如,老百姓的“菜篮子”“米袋子”,是涉及他们切身利益的“小事”,但必须予以“放大”,将其定位到关乎国计民生、影响社会稳定的高度。从全局来看,群众的事情可能很小,而对于群众自己来说,事事牵动人心,有的还是急事、难事、要事,是非办不可的。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就会牵动他们的情绪,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讲,群众利益确实没有“小事”,他们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是“大事”[1],件件都是需要“放大”的。

其次,把群众的“小事”办好。领导干部不能因为事大而不敢为,也不能因为事小而不屑为。试想,如果每个领导都关注“大事”而忽视“小事”,那么人民群众的具体问题如何能够得到解决?何时能够得到解决?因为没有办好“小事”而影响到“大事”的解决,那是真正的“因小失大”。领导干部在工作和时间许可的情况下,既要“每临大事有静气”,又要“每逢小事辄躬行”;既要统揽全局,谋划长远,又要关注琐碎,把握当前。从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看,“小事”发展下去可能成为“大事”,“小事”多了也会成为“大事”。对于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尽力去办,也要“感情用事”;涉及对群众有利、能够调动群众积极性的事情,再琐碎也要倾心而为,旦暮竭诚。

再次,放大群众的“小事”,是一个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问题。实际工作中,个别领导干部很轻视这个问题,有的以“我”为中心,放大自我,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把群众的利益置于次要位置;有的唯诺行事,把对上级负责与对人民群众负责对立起来,甚至损害群众利益。于是,什么“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面子工程”都应运而生,消极腐败现象也滋生蔓延。个别领导干部表面上关心群众利益,心里却不想有所作为。“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对待党和人民的利益,要用“放大镜”观察,要有“婉约式”的多愁善感,忧民怀国,常念百姓疾苦,而不要有“豪放式”的放荡不羁,洒脱超群。正反两个方面的事实告诉我们:寄情百姓,自有快乐留心间;独抱“幽芳”,徒留凄凄生哀怨。

“透镜”机制二:对待自己工作中遇到的问题,要用“凸透镜”聚焦,把握症结,找到解决办法

“凸透镜”的重要功能是聚焦,这种“通变里深,以微见著”的本领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工作能力和方法。1958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八大二次会议上说:“大风好辨别,小风就难辨别,领导干部要特别注意这种小风。”[2]“聚焦”问题,就是要在一个事物或现象还处于萌芽状态时,认清它的本质,在事物处于“青蘋之末”时就充分预见到它的发展方向,及时采取正确措施。如果不善于“辨别小风”、不善于聚焦问题,不能够做到遇事“看得到、见事早”,不能做到“看得早、抓得起”,工作就会陷于被动。

“聚焦”问题,要抓住问题的症结。每一个事物的矛盾都可以分为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每一个矛盾又可以分为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是认识和解决问题的关键,是“焦点”。对此,要以全方位触角,双重焦距,要让视野在三维空间“扫描”,捕捉每一个可能的机遇。比如目前的新农村建设中,个别地方存在着一种奇特的现象:一方面基层部门闻风而动,宣传活动轰轰烈烈;另一方面,农民思想“波澜不惊”,农村状况“涛声依旧”。问题出在哪里?要找出“焦点”,才能确定。然而,找“焦点”也是要有真功夫的。第一,判断问题要准确。事实要清楚,判断要准确,既不道听途说,杯弓蛇影,听风就是雨,又不避重就轻,叶公好龙,遇事无主张。第二,分析问题要辩证。“反者道之动”,万事万物都要从正反方面辩证思考。要吃透情况,全局在胸,把握重点,抓住症结。不能只抓一点、不及其余,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对于问题和矛盾的分析,要客观公正,不偏不倚,分清主次,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第三,把握问题要实际。对问题的夸大或缩小,都会干扰“视线”,模糊“视力”,影响对问题的求“症”和解决。抓得准、挖得深、见机早的“问题”,往往解决得好,而反应慢、理解浅、行动晚的“问题”,往往得不到很好的解决。在这里,纸上谈兵不行,叶公好龙不行,守株待兔不行,杞人忧天不行,唯一的选择是实事求是、埋头苦干。

“聚焦”问题,要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聚焦”问题,不能停留在认识阶段上,关键是要解决问题。第一,务实创新。“透视”问题要求实、求新、求是、求深、求严。求实就是真实、准确、全面反映实际情况;求新就是要反映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新经验、新观点、新视野;求深就是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反对不分主次,眉毛胡子一把抓;求是就是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透过现象,抓住本质,找出规律;求严就是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作风。第二,又“好”又“快”。“聚焦”问题,目的还在于又“好”又“快”地解决问题。但是,在“好”与“快”之间,要有兼顾,不能偏废。不能以发展速度冲击发展质量,也不能因为要保证质量而降低发展速度,要把握一个尺度,而这个尺度在各地又不是同一个水准。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只求神似,不求形似”,“快”要服从于“好”,要坚持“好”中求“快”。第三,对症下药。解决问题,要观其色、察其情、晓其变,关键是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既不沉湎于过去的经验,又不止步于新的困难。“诸事皆有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也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其规律,规律无所不在。要解决问题,就得对症下药,对照它的规律运用相应的方法。

“透镜”机制三:对待自己的失误或不足,要用“显微镜”探寻,并努力克服不足,避免失误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这是生活的哲理。“显微镜”对事物的观察主要把握细微之处。领导干部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点。在检点工作得失时,优点固然要看到,但更可贵的是及时察觉和纠正缺点,包括那些不易察觉的需要在“显微镜”下放大才能观察到的缺点。现在流行“晒一晒”这个词,它和“显微镜”的效用异曲同工。领导干部不妨经常在群众面前晒一晒自己的政绩,晒一晒自己的工作方式,晒一晒自己的品行,晒一晒自己的干群关系。晒一晒,能够让人们看到领导干部的公仆之心;晒一晒,能让群众看到领导干部为民谋利的行为;晒一晒,也能够让百姓看到领导干部的廉洁程度;晒一晒,能使领导干部消除自身的一些疾病,达到健体固本。

“显微镜”的功能给予领导干部的另一个启示是:小处着眼,细处着手。“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领导干部在工作中,不能眼高手低。尽管工作千头万绪,不可能做到事必躬亲,但粗心大意、麻木不仁是万万要不得的。我们还可以看到,一些领导干部从辉煌走向没落,生活的震颤如地动山摇,都是从一些“小的失误”开始的,随后是对信仰的根本动摇,对权力的错误运用,对金钱的刻意追求,对爱好的随意放纵,对亲情的不当处理,对监督的无端漠视。“小洞不补,大洞吃苦”,“小事不为,大事难成”。

“透镜”机制四:对待工作中的经验,要用“凹透镜”发散,毫无保留地宣传,让别人有所借鉴

“凹透镜”的发散功能可以让我们联想到波的传送。一粒石子抛入水中,可以形成无数个不断增大的同心圆,把信息传递出去。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对经验的发散主要有两个方向:一是发散自己经验,一是发散别人的经验。这类似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传播。

对自己经验的“发散”,要毫无保留,或许这种经验不一定适合于别人,或许对别人只具有借鉴意义,或许就是“他山之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整体工程,其中,局部工作做得好的地方,可以作为典型经验进行传播推广。但是,这种“发散”,不能随心所欲,盛气凌人;不能虚设陷阱,让人“跳圈”。“发散”是为了交流思想、心得和体会。各地发展快慢不同,但不应存在高低之分;各地贫富存在差别,也不应有尊卑之分。要在交换思想、比较得失中传达信息,在统一思想、互相学习中形成共识。

“发散”和学习别人的经验,要虚心诚恳,把别人的经验吸收进来,为我所用,这是接受和理解的过程。这种“发散”,不能夸张,不能照搬,也不能像“二道贩子”或“批发商人”一样,只是把经验、信息“转手倒卖”,自己却理解不多。同时,要克服自大心态、泥古心态。“国弈不废旧谱,而不执旧谱;国医不泥古方,而不离古方。故曰:‘神而明之,存乎其人。’”[3]学习经验,传播经验,要因时而异,因地制宜。领导干部要克服成见,摘掉有色眼镜,头脑里不要有框框。要虚心听取群众意见,甘当小学生,实际上是什么,就如实承认是什么,尽管实际与自己所想不一致,甚至完全相反,也应尊重实际。

“透镜”机制五:“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既要尊重事实,又要把握好“度”

对问题的“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其基本原则是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利益,基本要求是实事求是,充分体现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求是精神。任何脱离实际的“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都不符合马克思主义。轻则对自己的工作造成不良影响,重则使党和人民利益蒙受损失。

对问题的“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要以调查研究、尊重事实为基础,不能犯教条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要“根据事实来描写事实”而不应“根据希望来描写事实”,仅从信念和善良的愿望出发,“不经过冷静思考,不了解也不顾及实际关系,就向全世界大声宣称自己的各种革命口号,这岂不荒唐吗?”“放大”是为了更好地把握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重点、焦点问题,是为了使问题更显而易见;“缩小”是在聚焦中把握问题的实质,抓住问题的中心;“发散”是为了传播经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传经送宝,去伪存真。对于“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要有主见,要有判断,要有取舍,不能随意而为,不能一概而论。只有联系实际,彻底洗刷唯心精神,“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才有实际意义。

对问题“放大”或“缩小”、“发散”或“聚焦”,还要把握好“度”,不能无限“放大”,也不能无端“缩小”,不能随意“发散”,也不能胡乱“聚焦”,这个“度”在于理性“放大”,适时“缩小”,合理“发散”,科学“聚焦”,做到宏观与微观、点与线、面与体的有机结合。点要有特殊性、典型性;面则要有普遍性、代表性;点面结合要有包容性,点在面中,点面呼应。要善抓机遇,看清问题的“警戒点”;要善破弱项,找准问题的“切入点”;要善借优势,形成有自身特色的“闪光点”;要善察细微,把握理论与实际的“结合点”。

[1]孙志刚.“群众利益无小事”[J].政策,2003(10):4-6.

[2]陈克鑫.从历史文化中学习工作方法[J].湘潮,2008(8): 46-47.

[3]纪昀.白话全本阅微草堂笔记:卷3[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4]庄国波.领导干部政绩评价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5]胡冶岩.行为管理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6]李建华.党政领导干部人才开发战略研究[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2.

[7]黄卫平.当代中国政治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C9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9476(2010)04-0116-03

2010-03-21

吴 征(1966-),男,河南沈丘人,助理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高教管理。

猜你喜欢
透镜小事经验
“透镜”知识巩固
『生活中的透镜』知识巩固
巧思明辨学透镜
“透镜及其应用”问题讨论
2021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关于快乐这件小事
每一件小事都又烦又重要
经验
2018年第20期“最值得推广的经验”评选
小事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