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赋的思想内涵研究

2010-08-15 00:47翟云英
淄博师专论丛 2010年2期
关键词:聊斋蒲松龄煎饼

翟云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聊斋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130)

聊斋文化研究

聊斋赋的思想内涵研究

翟云英

(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聊斋文化研究中心,山东淄博255130)

与近200万言的《蒲松龄全集》比较而言,十篇聊斋赋作,短短8000余字可能太显单薄,却同样能表现出丰富的思想内涵,或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或诠释刚毅不阿的韧性意志,积极进取的人生追求;或关心民众疾苦,表现以民为本的知识分子良知。

蒲松龄;聊斋赋;思想内涵

Abstract:Compared with the 2-million-wordComplete Works ofPu Songling,the 10 Liaozhai Fu,with just over 8000 words,may be too thin,but they also show rich ideological content.They may lament over being underappreciated,interpret the tough will of fortitude and the ative life pursuit,or care about the sufferings of people,show the people-based intellectual conscience.

Key words:Pu Songling;Liaozhai Fu;ideological content

赋,是中国古代文苑中最早盛开的一束艳丽而富贵的花朵,与唐诗、宋词、元曲,共同成就了特定时代文学的代表形态①。赋向以雅正典丽为著,是“汉魏作家精力之所萃,是他们显示学识才力的主要文体。”[1](p222)因之自然成了历代学子们斗才炫博的不二法门,蒲松龄亦不例外。应该说,蒲松龄还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辞赋家,称得上清初辞赋之能手,其“部分作品足以与赋史上最有名的篇章比肩”[2]。考察聊斋赋的思想内容,或描山绘水、借景寄情,或借古说今、托物言志。

一、仰慕先贤,渴望知音,感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

蒲松龄天性聪慧,通晓百家。19岁时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考中秀才后,更加惜时笃学,即使经兄弟分爨之变,也未改求取功名之念。志干云霄的他,固执地以为凭满腹经纶,取青紫当如俯拾地芥。让他万没料到的是,从此,功名却对他收敛起笑容,就像空中明月,可望不可即。科举考试,除了必须要下苦功夫,“当然还要一般正常的智力,智力与创造力过高时,对考中反是障碍,并非有利”、“好多有才气的作家 ……竟而一直考不中。”[3](p29)半个世纪已去,直至垂垂老翁,蒲松龄渴求的功名仍是水月镜花。虽怀经天纬地之才,但他却未能跃过“龙门”终而潦倒不遇。如此钻心之痛,屡屡使他满怀不平:“仕途黑暗,公道不彰,非袖金输璧,不能自达于圣明”,他“愤气填膺”、甚至“顿足欲骂”、“怆恻欲泣”。[4](p1129)科场的惨败让他忿恨冲天:“天孙老矣,颠倒了天下几多杰士。蕊宫榜放,直教那抱玉卞和哭死!病鲤暴腮,长鸿铩羽,同吊寒江水……数卷残书,半窗寒烛,冷落荒斋里。”[5](p1986)如此怀才不遇的无奈,良骥被困的酸楚,大量表现于“孤愤之书”《聊斋志异》中,但在聊斋赋中亦隐约可见,如《趵突泉赋》、《古历亭赋》、《荷珠赋》。

《趵突泉赋》写于1684年,时值46岁的蒲松龄参加济南的乡试,依然名落孙山的现实,再次刺痛了他孤高的灵魂。趵突泉腾空喷涌的非凡气势,甘洌清澈的秀美风韵,暂时荡涤了他胸中的块垒、蒲松龄心头的郁结。

蒲松龄虽屡考屡败,骨子里却有一种永不言弃的执着和姿态。因此,比势争高的股股喷涌,鼎沸动岸的层层波浪,凸现出来的正是他勇于进取、百折不挠的精神状态;清莹纯美、烹茶增香的泉水,又恰如他清正高洁的孤高品性。

文末连用乾隆恩宠趵突泉和燕昭王赏识邹衍的名典,除暗含对趵突泉、邹衍的艳羡外,言外之意应为:渴望再遇施闰章那样的知遇之师,能够慧眼识才简拔自己,以实现科举晋身、匡正天下的夙愿。然而“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末句“不逢邹生吹暖律,空闻苔莓老山家”,明显流露出空有济世之志却无济世之缘的埋怨以及“亟望伯乐,伯乐何在”的伤感,表达了怀才不遇的悲凉和生不逢时的幽怨。

1693年,山东按察使喻成龙与盐运使李兴祖,在大明湖中利用宋人修建的环波亭废址重建历下亭的工程竣工。蒲松龄应邀来济作客,因喻氏盛请而作《重建古历亭》诗。次年,喻授命任安徽巡抚,松龄再作《古历亭》相送。新建的历下亭不足以表达他振奋不已的心情,情不自禁中写下长赋《古历亭赋》。

作品先铺陈描写了眼前大明湖的美景:海鸥与野鹭比飞,禽语和蝉声齐唱。花草竞艳,湖水含情。修竹优游,翠柳笼烟。芦苇缀露欲滴,蝴蝶迷草忘飞。尤其是那满湖的荷花,香气随风飘溢,又在轻风中颤动蛮腰,宛如仙女在水面凌波纤步。

然后笔锋一转,回忆唐时历下亭曾经的辉煌:

旧题始于老杜,新亭结于盛唐。方其盛也:南有蜡山、北渚,西有环碧、水香。沉壁浮珠,佳人拾翠之浦;乘轩载妓,名贤醉白之堂。可惜好景不长。

夕阳红湿,招凉叶于明沙;秋径微茫,缈寒萤于败堵。飘摇欲尽,凄凉半亩蓬蒿;风景不殊,寂寞一蓑烟雨。苍苔遍隰,绣地为文;绿荇分钗,抽茎作股。望桃源而去,再返棹已

无人家;白天台而还,旋回头竟属邱莽。

表达了作者对历下亭曾经沧桑,几度兴衰的感叹。

古亭废,是历史的无奈;古亭兴,是智者的选择。而这一选择,便是小心翼翼地拾起了一段曾被丢弃的历史文化。所以,在蒲松龄眼中,历下亭的兴废简直就是一代文脉兴旺与否的标志。他在表达对古代先贤无限景仰的同时,又暗合了机不逢时的感愤。

荷花乃大明湖的象征,是文人争咏的对象。喜欢创新的蒲公,在《荷珠赋》中,不步他人之后尘,独对荷珠眷顾有加。

赋文甫始,作者即创造了一个精致、优雅的境界:杨柳笼着轻烟,荷叶凝碧无垠。田田的绿波中,荷花零星点缀,犹如躲在碧纱帐里偷窥的少女,妖娆却不妖媚。荷珠不是珍珠却胜似珍珠,不仅可爱更显可慕。

月涵星泣,烟斜雾横,见遗鳞与剩璧,睹碎玉与残晶,想渊客之陨涕,乃颗颗而圆成,映初出之皎日,似晨宿之荧荧。

这是从远处感受荷珠。在烟斜雾横中,月白色的荷珠像遗鳞、剩璧,又似碎玉、残晶,莹亮剔透、光泽温润。

近而即之:摩尼失耀,照乘非明,湿不沾

盖,白可眩睛,既无风而欲滴,才着雨而忽倾。则是于近处细察荷珠。尤其是湿不沾盖,无风欲滴,着雨忽倾的描写,形神毕肖地表现了“荷珠一颤香轻泻”、“荷珠剔透多而滚”的鲜明特点。

而“乱曰”中“伤美人之迟暮兮,怅秋江之已晚”,才是要达陈的主旨。蒲松龄借屈原香草美人的文学传统,委婉流露出老大无成的孤独和怅惘。

二、体物言志,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

蒲松龄曾在压纸的铜尺上刻下著名的落第自勉联:“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借项羽“破釜沉舟”和勾践“卧薪尝胆”的典故,表达不甘放弃的决绝之心。事实上,蒲松龄正是用屡考屡败,屡败屡考的实际行动,践行了儒家“士不可以不弘毅”、“士穷乃见节义”的人生追求,诠释了刚毅不阿和奋进追求的韧性意志。

《秦松赋》作于34岁。秦松挺然屹立傲苍穹的风采,不矫饰、不炫耀,“清标独耸,大盖孤垂”的神姿,以及凌寒傲霜不折腰、四季常青不改容的品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赋文反复渲染秦松久经风霜而特立坚毅的高古形象,特别是在恶劣的环境中,与狂风较量、与恶寒搏斗的战斗风采,彰显了一种激励人心的崇高美和昂扬斗志的悲壮美。通过秦松凌霜尤茂、枝干遒劲的特征展示,礼赞其“存昂藏之瘦骨,亘古今而不坠”的非凡气度,诠释了蒲松龄刚直孤傲、穷且意坚的人生信念。

荡气回肠的是文章的结尾。秦松不以被独夫授爵为荣反以为耻的果决态度,构成了全文的点睛之墨。伟男是秦松的化身,他因有鲁仲连这样义不帝秦的高洁之士为同乡而自豪,又自称是坚贞守义的田横之门人。“秦皇何君?而我为其臣!”更是传达出傲视皇权的独立不羁、矢志不移的凛然正气。如此“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操守,与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一再表现的放旷忤世、守正不阿的人格气质是息息相通的。

《中秋爱晚静》是聊斋赋中比较平和的作品。“荷香既邈,林荫方浓,喧不却而已去,凉不乘而自生。”你会感觉出渐行渐远的缕缕荷香,不经意间悄悄降临的淡淡秋意,隐隐退去的喧嚣,潜生暗长的清凉,一切都在传递着宁静、淡定。在这样一个“云闲风静,气肃天空”的清虚之夜,作者整个身心都沐浴在满院的溶溶月色中,熔铸在满心的消闲、恬淡里。正如生命在繁华浮躁的尘世中,显现出一份秋夜般的静美与从容。或许这是孤傲奔劳的蒲松龄的另一面人生,就像飞倦的鸟儿渴望一个歇脚的栖息之所。

三、关心民众疾苦,表现以民为本的思想

作为一介寒儒的蒲松龄,对黎庶有天然的亲近感,对民生疾苦也有切身的感受。他心系民众,关注农业丰歉,创作了大量农村题材的作品,深广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农村的社会生活,全面地表现了农民的喜怒哀乐和人格力量。单在《聊斋志异》中就有近30篇作品是以农民为主人公进行创作的。可以说,蒲松龄是中国古代作家中写农村题材最多的一个,是民本意识的放歌者。年过半百以后,他除潜心文学创作外,还编写了《日用俗字》、《农桑经》、《药祟书》等专为百姓日常所用的通俗读物。在那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代,蒲松龄完全可以“穷则独善其身”,但他却主动关心民众的农事桑麻、用药诊病。如此“不达”也要“兼济天下”的行为,足见一个知识分子以民为本的社会责任和良知。聊斋赋中也有相当篇幅反映这一主题,如《伤寒药性赋》、《祷雨赋》、《煎饼赋并序》。

青少年时代的蒲松龄阅览了不少中医药书籍,晚年深感于乡民“不惟无处可以问医,并无钱可以市药”[6](p1041)的现状,刻苦学习医术,收集整理药方,积累了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尤为可贵的是,他能将深奥玄妙的医学知识,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亲撰医学科普作品,这在我国乃至世界著名文学家中能与之比肩者寥若晨星。《药崇书》、《草木传》、《伤寒药性赋》等,即是蒲氏浩繁文献中的医学专著。

《伤寒药性赋》是以赋体形式,对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论》的用药特点和规律所作的专题阐述,概述了《伤寒论》113方89味常用药物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等的性味 ,所属经络,主治功效及配伍应用等等,颇具特色。全文运笔深入浅出、生动有趣,为后人学习《伤寒论》,普及医药知识,起到了架桥铺路的作用。

蒲松龄深谙中医与传统文化同生共长、息息相关的亲缘关系,他的中医论著源源不断地吸收传统文化的养料,积淀起深厚的内涵与功力,使人既掌握了方药知识,又领略到文学独有的风采,因而得以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据盛伟先生《蒲松龄年谱》载,松龄一生遭遇的严重旱灾有七次,最甚者发生在 1673年和1703年。

1703年初夏,山东淫雨成灾,继而转涝为旱,秋季歉收。一冬无雪,翌年,又一春无雨,小麦绝产。淄川地区的干旱持续了一年,加之蝗灾致使庄稼颗粒无收,流民载道、饿殍横野。蒲松龄目睹惨状,慨然写下《淫雨之后,继以大旱,七夕得家书作》、《蜚虫害稼》、《五月归自郡,见流民载道,问之,皆淄人也》、《流民》、《离乱》、《饭肆》、《康熙四十三年记灾前篇》、《祷雨赋》等大量作品。《祷雨赋》堪称此方面的经典。

碧空无翳,赤日长烘;海水将沸,铜山欲融。鸟投林而定息,兽入谷而潜踪;偶隐几而炙手,抚卧榻而如笼。看禾苗之焦卷,类已折之秋蓬,枝奄奄以垂项,叶搔搔而响风。恶莠与良苗并尽,赤地将远霞共红。

生动地描绘了赤日似火、海沸山融、鸟息兽藏、田裂禾焦、枝垂叶响等酷热难耐的严重旱情。

滴雨之不降,已初伏之将终。布豆之时已晚,种黍之田垂空;枯萍粘乎破块,黄埃起乎垅中。渐近秋而去夏,知少稔而多凶。

初伏将终,夏去秋近,但滴雨不降,布豆期错过,田地荒芜,少稔多凶已成定局。

维我贤侯,忧民之忧,惟旱之故,一夕白头。烂石煎沙,室作桑林之舞;青羊杏酒,日切西况之求。桐鱼罔应,蒿目长愁。爰有人也:穴于东邱,貌似近古,行无殊尤。不知自何人之说项,遂传其焚檀咒水之奇筹。绛幢纷纭而下贲,黄冠噬肯而来游。建坛坫,设旌斿,披短发,仗吴钩,手叠掴拇,文画蝌蚪。奔走者,接踵载道;旋绕者,连袂成俦。

眼看庄稼颗粒无收,父母官焦急万分,他沐浴斋戒,亲率文武官员携牺牲带美酒,祈风调雨顺,求五谷丰登,热切表达了作者对救百姓于危难,解民众于倒悬的贤能之士的尊重、敬仰。

继之,渲染祷雨过后,天降甘霖,浸润良田的场景,文情激荡,震动人心:

忽山侧之殷殷,闻惊雷而激电,似画壁之攫挈,疑白蚁之酣战。众欣然而色喜,咸引领而翘盼。俄而鲤鱼风吹,炮车云散,失所望于群心,因声色之俱变。师戟指而益力,更叱咤乎灵坛。亡何:墨芝遥起,轮囷如山,乃呼众而还绕,才三匝而蔽天。来飕飕之爽气,入衣裳而冷然。注暴若泻,点大于拳。阿香御辔,白雀衔丹;马鬃悬滴,指爪生烟。落箸之使君失色,投壶之玉女增欢。其始也:摧木扬尘,一道羽书驰柳驿;其既也:翻河破屋,千营铁骑赴榆关。沟渠之濒洞也:崩决之黄流逢秋涨;平原之洋溢也:怀襄之洪水与天连。柳条低拂地,竹杪下垂栏。檐如绳而不断,荷溅珠而长翻。一瞬息之雱霈,沾万顷之良田。

这一段描述,可谓文采宏丽而不淫,铺张夸饰而有度。读起来深感动人心魄,令人眼前突现大雨滂沱之气势,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蒲松龄一生清苦寒酸,饮食不离民间,多是家常的百姓食物。在诸多食品中,他似乎更钟情于煎饼,《煎饼赋并序》如是说:

溲合米豆,磨如胶饧,扒须两歧之势,鏊为鼎足之形,掬瓦盆之一勺,经火烙而滂淜,乃急手而左旋,如磨上之蚁行,黄白忽变,斯须而成。

对这样的描述,以煎饼为主食的山东人,再熟悉不过了。可知,蒲松龄不仅常吃煎饼,而且应该多次见过其烙制的情景。

圆如银月,大如铜钲,薄似剡溪之纸,色似黄鹤之翎。

描写不仅生动形象,而且温馨浪漫。这样的描写,恐怕连一日三餐以煎饼为主食的种田人,绞尽脑汁都猜想不出此为何物?

单吃一张煎饼未免过于单调,穷人蒲松龄也会有穷讲究,会琢磨着变换花样,让煎饼更加美味可口起来。

若夫经宿冷毳,尚须烹调,或拭鹅脂,或假豚膏,三五重叠,炙博成焦,味松酥而爽口,香四散而远飘。

抹酱,夹葱,卷食之,乃是山东民间的重要习俗。对蒲松龄来说,煎饼佐以“鹅脂”、“豚膏”,该是难得的奢侈品了。接下来又介绍了一种更过瘾、更解馋的吃法:煎饼冷硬之后切成条,加入花椒、盐豉烩制一下,俗称“煎饼汤”。汤汁浓郁的锅里,浪头欢喜地翻滚着,趁此投入黄橙橙的金条。瞬间,煎饼条便软烂柔滑,顺嘴喝下,顿觉通体舒畅:

更有层层卷折,断以厨刀,纵横历乱,绝似冷淘。汤合盐豉,末判兰椒,鼎中水沸,零落金条。

读着如此文情并茂的文字,即使不喜欢煎饼,也要禁不住舌底生津了。

聊斋赋向以构思精巧而著称,本赋最出彩的,还属忍俊不禁的结尾:

朵双颐,据墙次,咤咤枨枨,鲸吞任意,左持巨卷,右拾遗坠,方且笑锅底饭之不伦,讶五侯鲭之过费。有锦衣公子,过而美之曰:“愿以我鼎内之所烹,博尔手中之所遗,其可乎?”野老怃然,掉头不易 。

寥寥几语,情境出神入化,人物形神毕肖。野老鼓起腮颊大享煎饼美味之情状,大嚼特嚼之声响,“左持巨卷,右拾遗坠”的可掬憨态,奇怪“五侯鲭”破费的心理活动等等,无不展示出作者的独具匠心。更为绝妙的设计是:钟鸣鼎食的公子哥竟提出要用锅里烹制的上等肉食,换取老人手上吃剩的煎饼喳喳,老人家硬是对珍馐佳肴很是不屑,竟背过身去,掷去两个字:“不换!”读之,快哉!想必创作时,也甚是痛哉!

显然,蒲松龄在展示平民生活状况的同时,是借人穷志高的野老形象,表达自己对一贯恪守不移的清苦耿介品行的追求,再次完成人格的自我确认。

四、尊重学生,关心弟子健康成长

1679年,40岁的蒲松龄几经辗转,选择在王村镇西铺村毕际有家做西宾,设帐绰然堂。绰然堂是蒲松龄在毕府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主要场所。

在长达30年的塾师生涯中,让蒲松龄感念不已的是,自己仅是毕家的一个寻常的教书先生,却得到主人非同寻常的礼遇。更可贵的是,他与弟子之间建立了情同骨肉的亲密关系。《绰然堂会食赋》形象再现了师生在绰然堂一起用餐的生动场景,行云流水的铺叙中,传递出亲如一家的师生情谊,字里行间充盈着幽默诙谐的万千情趣。

僮跄跄兮登台,碗铮铮兮饭来。南閛閛兮扉启,东振振兮帘开。出两行而似雁,足乱动而成雷。小者飞忙而跃舞,大者矜持而徘徊。

深情描述了孩子们敲碗击盘、迫不及待候饭的场面,生动表现了仆人们慌张备饭的样子,以及师生们威武列队、登堂入室的可掬情状。

接着,蒲松龄又以夸张之笔,描绘学生们进屋后可怜兮兮的馋嘴相:

迨夫塞户登堂,并肩连袂,夺坐争席,椅声错地,似群牛之骤奔,拟万鹤之争唳。甫能安坐,眼如望洋,相何品兮堪用,齐噪动兮仓皇。

这哪里是锦衣玉食的豪门大户就餐的情形?那种焦躁不安、吵嚷不息、急切盼着开饭的可爱神情被描摩得无以复加。

接着,作者又形象叙述了吃饭的具体过程:袖子扫着菜碗,沾上了热汤,一双双筷子白晃晃得刺人眼目,一条条胳膊密麻麻得遮人眼眶。最让人掩笑不止的,还属弟子们传神的不同吃相和表情:“眼明而手疾”、抢到好吃的弟子,干脆“连口直吞,双睛斜瞪”,“脍如拳而下咽,噎类鹅而伸颈。”有的竟用手去撕肉吃,却忘了卷着菜的饼放在桌子上松开了,以致汤菜流溢。最后,只吃得嘴唇流油,嘴角泛光,骨头满地,衣服浸脏。如果遇到“去肉留皮”耍滑或“少酱而乏椒”偷懒的厨师做的饭菜,孩子们就会“秉匕而踌躇,殊萧索而寡兴,乃择瘦而翻肥,案狼籍而交横”,不但神情冷漠、胃口全消、挑肥拣瘦地胡乱打发几口,而且故意把残羹冷炙拨弄得乱七八糟,真实表现出孩子特有的任性和率真。质量不同的饭食,左右着孩子们不同的吃相,饭食可口与否,又通过脸上的表情暴露无遗,孩子们毫不掩饰的天真、稚趣跃然纸上。

赋文最后写到:等菜被抢光了,只剩下饼和稀饭的时候,葱蒜咸菜这些原本孩子们不屑一顾的食财,又成了抢手货,小孩子典型的眼馋肚饱的心理便呼之欲出。故意大声同喝稀饭的声音,因厌烦韭菜、萝卜而表现出来的忧戚神情,以及直到彻底吃撑了肚子,手拄额头才肯哄然散去的情状,都给读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绰然堂会食赋》充分表现了蒲松龄对弟子们的钟爱之情,日久天长,他竟不自觉得“错将子弟当儿孙”了。[7](p1783)

五、委婉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诗酒人生,是中国古代文人最惯常的一种生命状态。或酾酒助兴,或把盏消忧,于是便诞生了曹孟德“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怅然;陶渊明“洒中有深味”的怡然;刘伯伦“唯酒是务”的纵侠;孟浩然“把酒话桑麻”的恬淡;苏东坡“把酒问青天”的豪迈,李易安“沉醉不知归路”的洒脱。

相比之下,蒲松龄的酒声可谓小矣,但他故居里却放着一把酒壶和几个酒杯。由此推知,蒲松龄的日子虽过得窘困了点,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小酌几盅。不仅喜欢喝酒,他还擅做“酒文章”,酒香袭人的《酒人赋》即是其中的代表。

《酒人赋》描述了一个个因酒而著的名人名典:淳于髡用“臣饮一斗亦醉,一石亦醉”讽谏齐威王“罢长夜之饮”的弊政。刘伶纵酒放浪,出门常携壶酒,嘱咐家童持锸相随:“死便埋我。”陶渊明以葛巾滤酒,滤毕,再把头巾戴在头上。贺知章醉酒忘形,“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阮籍常到邻人美妇处饮酒,醉后便眠其妇侧,致使其夫生疑,但伺察却无他意。“草圣”张旭醉后以头浸墨,索笔挥毫。孟嘉饮酒后风吹帽落而不觉。山简醉后反戴白帽日暮归家。毕卓因偷邻人酒被缚于酒瓮边,却向主人连声致谢。石曼卿以草自裹其身,伸头狂饮。蒲松龄把一个个名人饮酒以后表露出来的或慷慨激昂、踌躇满志,或酣畅淋漓、潇洒自如,或纵情逍遥、无拘无束的率性,活脱脱地呈现于读者眼前,不由得让人抚掌称快。

同时,作者还毫不讳言地描述了“酒凶”百态:口出鄙俗粗野之词者,吵嚷得不可开交者,罚酒逼饮者,勉力强饮者,酒醉入眠者,醉而喧闹者,喝酒过量、呼吸紧促者,皱眉瞪眼、须发散张者,双脚乱跳、酒后撒泼者等等,描形状貌入木三分,议事论理一语中的。

至于“父母前而受忤,妻子弱而难扶”的不可救拯之“酒凶”,作者竟醒酒有招:“只须一梃。絷其手足,与斩豕等,止困其臀,勿伤其顶,捶至百余,豁然顿醒”。对酣酒者以木棍轻拍其臀,直至酒醒。如此惩戒,妙趣横生。

很明显,作者的创作之意是“刺”,讽刺饮酒无度,失礼现丑的行为。但即便对待如此丑陋之“酒凶”,一向嬉笑怒骂的蒲松龄也并未过于刻薄,而是用善意的呵责,带刺的幽默,使之猛醒顿悟。他认为:酒鬼,并非不可救药;酒凶,也非十恶不赦。大千世界中,“醒不如人”,“醉不如鳖”者,才是罪不可赦的。

那些残酷掠夺、欺压良善的虎官狼吏和无品无德的狂徒,才是他肆意揭露和批判的对象。

可见《酒人赋》的写作倾向,与《聊斋志异》中揭露社会腐败、鞭挞官贪吏虐的基本思想,是一脉相承的。

与近200万言的《蒲松龄全集》相较,8000余字的聊斋赋未免太显单薄。但文章虽短,却一样能蔚为大观、透达人心,正如秤坨虽小,却能力拨千斤;亦如“室雅无需大,花香不在多”。

注释:

①王国维在《宋元戏曲考·序》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

②《酒人赋》又见于《聊斋志异》之《八大王》中,在其“异史氏曰”里,蒲松龄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创作《酒人赋》的因由:“醒时犹人,醉时犹鳖,此酒人之大都也。顾鳖虽日习于酒狂乎,而不敢忘恩,不敢无礼于长者,鳖不过人远哉?若夫己氏则醒不如人,而醉不如鳖矣。古人有龟鉴,盍以为鳖鉴乎?乃作《酒人赋》。”

[1]郭建勋.辞赋分体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王茂福.蒲松龄辞赋考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

[3]林语堂.苏东坡传[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

[4]蒲松龄.与韩刺史樾依书,寄定州[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5]蒲松龄.大江东去·寄王如水[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6]蒲松龄.药祟书·序[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7]蒲松龄.赠毕子韦仲[A].盛伟.蒲松龄全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8.

(责任编辑:李志红)

I207.62

A

(2010)02-0075-06

2010-04-07

翟云英(1963-),女,山东淄博人,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聊斋文化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注:本文为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蒲松龄文学作品分类研究”[07BWXZ06]的阶段成果。

猜你喜欢
聊斋蒲松龄煎饼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聊斋书介
『别人家的孩子』蒲松龄
清涧煎饼,好吃又好听
蒲松龄
软煎饼怎么做才健康
小熊当当爱吃煎饼
煎饼侠
读破聊斋